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

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1)

第二十九章

那应该是在1969年的冬天,农闲季节。有天中午,张爸爸和知青伙伴陈金国走在回家吃饭的路上,两人还在讨论着把没事干的知青组织起来挖鱼塘的事。路过村口一个大草堆的时候,陈金国突然就朝着草堆的方向跑了过去。

一个陌生人有气无力地斜靠在草堆上,一头像鸟窝似的头发,身上的衣服满是灰尘,躯干在冬日的肃杀中显得愈发瘦弱。手里紧紧抱着一个破碗,低着头,面无表情。看到有过往的村民从他身旁穿过,他的嘴开始艰难的一张一合,嗫嚅着什么,然后又无力的向后靠去,明显处于将要昏迷的状态。

张爸爸和陈金国赶紧上前扶他坐好,喂了两口水后,从他含糊不清的口音中听懂了一个字:“饿!”

那个年代老百姓之间还是较为单纯的,虽做不到仗义疏财,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但见人有了困难,总还是会有人站出来。

陈金国一听说乞丐饿,马上大声告诉他:“上我家去吧,我拿饭给你吃!”

听说有吃的,乞丐眼睛一亮,刹那间就有了些许精气神。

张爸爸问陈金国:“你家烧饭了吗?”

陈金国一愣,不好意思挠头:“还没有!”

张爸爸说:“把他送我那去吧,我家里的饭正好在灶上热着,来,搭把手!”就这样,三个人到了张爸爸住的地方。

那天中午,平常饭量不错的陈金国和张爸爸一人只吃到了一碗,剩下的一锅饭被乞丐全吃得干干净净。

吃了饭的乞丐冲他俩深深一躬,端着自己那个破碗到门口静静坐下,没有丝毫离去的意思。

不过张爸爸和陈金国他们那时也顾不上他,他们又开始讨论正在挖的鱼塘。下午,张爸爸和陈金国还有约好的知青们到了一起,走到鱼塘边开始干活的时候,乞丐也跟着来了。看着大家七手八脚挖塘的种种做法,乞丐捣捣张爸爸:“哥,你们这干得不对!”

张爸爸看看他,很诧异:“你会挖鱼塘?”

乞丐点头:“俺在家挖过!”说完拿了把锹,到了挖塘的地方,三下两下,果然是有模有样的好把式。

中途休息的时候,张爸爸想了想,和乞丐说:“要不然这样,你也别走了,先在这帮我们挖鱼塘,我管你饭,晚上你就睡我这!”

乞丐很高兴地答应了。张爸爸回去拿了自己的肥皂毛巾,还有换洗衣物,带着乞丐去洗了个澡。接下来的日子里,白天他们一起干活,晚上就坐在张爸爸的屋里,和众多知青一起聊天。

那段时间,从他带着口音的描述中,大家知道了乞丐名叫陈牧,比张爸爸还小两岁。他的家在长丰义井那个方向,应该是靠近寿县,淮南那边。那些年他们那边过得比较苦,一年到头粮食不够吃。为了活命,后来慢慢地就形成了个风俗,农闲时节全村出去讨饭,往东西南北方向的都有。

不过那个年代乞丐出门确实是正儿八经的要饭。七八十年代,张不伦小时候每年春节前都会见到一些。有拖着小孩的,也有衣衫褴褛独自一人的,哆哆嗦嗦到了人家门口,弯腰举碗,剩饭剩菜也行,没有做好的饭给把米也行,碰上家中实在什么都没有给个一分两份硬币也行,乞到后感恩不尽再三道谢而去,绝不挑三拣四。

张不伦九十年代末去合肥步行街碰到一个乞丐,正好那天身上就五毛钱硬币,顺手就放到了他碗里。乞丐看了一眼,抬头告诉张不伦:“大哥,现在哪还有给五毛的,最少都一块了!”

到了二十世纪,有次张不伦出差回来在火车站附近等出租车的时候,来了一个乞丐。张不伦一摸口袋,遗憾地告诉他没零钱。结果乞丐当场就拿出个二维码,告诉张不伦可以扫码支付,把张不伦乐得不行。

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事了。

那些日子,陈牧和张爸爸,那些知青一起干活,一起住,大约过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鱼塘挖好了。有一天,陈牧突然郑重其事的和张爸爸提出告辞。

陈牧告诉张爸爸,这次出来要饭,他妈和他妹妹是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了,他要赶紧去找她们。听完陈牧的话,张爸爸不再相留,返身回到屋里拿了不少干粮塞给了他。

临别,陈牧拉着张爸爸的手哭了:“哥啊,俺只要还活着,就一定回来看你!”

可是,不久后张爸爸返城进了工厂,陈牧自此也杳无音信 。

那天中午给张爸爸来电话的就是陈牧,在他电话里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又说出了后几十年的一段艰难寻找经历。

陈牧离开后找到了他妈妈和妹妹,不过在后来的时间妹妹遇上了车祸,一年后不治而去。他妈一时间接受不了,很快由病而卧床,几年后离世。

料理完后事,终于缓了口气的陈牧记着自己的承诺,按照他记忆中原来要饭的路开始了第一次寻找,可惜那时候没有导航,没有百度,只有个大致方向,沿路的村庄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最终失望而归。

后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陈牧家有了自己的桃园,有了自己的鱼塘,但是每年过年之前,他必定往梅冲方向沿着各个村庄走去几天,一路问询,屡屡废然而返。只有一次,碰到有些许记忆的村民们告诉他,所有村子的知青都返城了。最后,连他自己都放弃了。

又是二十年过去了,义井也变成了长丰颇有名气的樱花小镇。已经老了的陈牧依然忘不了当年的那个鱼塘,那帮知青们。于是,他让他儿子开着车,根据记忆又开始了一个又一个村子的寻找。

终于有一天,他在一家村民家前问起:“老哥,你还记得当年有个知青吗?在这里挖过鱼塘,我还在他家住了一个多月?”

村民想了半天,恍然大悟:“你说的那个知青姓张对吧?我知道,他是我表弟!”

陈牧激动地连连点头,要了号码,在接通那刻,泣不成声。

第三十章

电话里陈牧再三邀请张爸爸去樱花小镇住上几天,张爸爸答应了。

在张不伦印象中,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比较热心而且豪爽的人,所以一辈子交了不少朋友,有老的也有少的,有张不伦认识的也有张不伦不认识的。因此在自小到大的很多年中,每个阶段张不伦家碰到了一些需要寻求帮助的事,总是会有人伸出手来主动帮忙。

比如张不伦外公外婆家打井需要联系打井队和设备,比如金队长结婚那天摆流水宴席需要把一些技术好的大厨请到家里来办,比如后来找关系把张不伦兄弟转到市里上学等等,都是张爸爸一手张罗的。

不过就年轻时候的张爸爸来说,让他更喜欢和两个儿子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当知青那会儿战天斗地的事情。

张爸爸下放的地方位于淠史杭工程的杭埠河灌区,村村都通大灌溉渠。村里灌溉渠到了与路相交叉的地方,都会在地下埋一个很大的水泥涵洞。平日里,地下涓涓细流,地上人来人往,互不干扰。

有一年,大雨连着下了几天,河水暴涨。从上游漂下来许多枯草,开始大家还没当回事,可是当枯草越积越多的时候,人们渐渐发觉有些不对劲了,带着淤泥的枯草打着转席卷而下,在水流一轮轮的冲击后,涵洞口很快被彻底堵死了。水流在东冲西决找不到出路后,快速漫过堤坝,很快往村庄方向冲了下去。

匆忙赶到灌溉渠边的村民和知青张爸爸他们,一时间竟然手忙脚乱,束手无策。涵洞四周被封得严严实实,用了不少办法,众人各自拿着手中工具又挖又顶,枯草纹丝不动,一点用没有。要说还是那时的基层干部有实践经验,生产队长见状赶紧大喊:“要下去几个人,要下去几个人,拿手一点一点把草往外薅!”

话刚说完,陈金龙和张爸爸他们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就这样,有人在下面把草一束一束往外掏出,有人在上面拿工具配合,慢慢地,涵洞终于露出了一个小口,并开始一点点扩大。

接下来,惨剧就发生了,突然间找到了渲泄空间的水流,带着强大惯性和吸力一涌而出。吓得张爸爸下意识紧紧抱住了涵洞上侧,尽管被汹涌奔腾的水流砸得后背生疼,脑袋瓜一片空白,好在还是顺利被村民拉上岸来。

可是,大家突然发现,陈金国不见了。

所有人都慌了,涵洞内水流湍急,肯定不会在涵洞里了。于是,大家相伴一路,大声喊着陈金国的名字,沿着灌溉渠下游一路找去。

就这样喊着,找着,有半个多小时,仍然不见踪影,生死不知。

队伍中有泪点低的已经抹起了眼泪,嘴里开始不停念叨陈金国的好,说你不该这么早就走了哇!大家都有些黯然。

突然,灌溉渠分支一条淤泥很深的小沟边,猛地蹿起来一个黑乎乎臭烘烘的黑鬼,摇摇晃晃,龇着一嘴白牙破口大骂:“队长啊!你他妈不是东西啊!老子差点被你馊点子害死啦!你要不给点赔偿,老子今天就弄死你!”

长舒了口气的生产队长大喜过望,也不管脏不脏,一把抱住:“赔,赔,不但赔我还奖励你几十个工分。你最近要是想回家就直接拿工分抵,不用请假了!”

第二天陈金国就回合肥了,休完假再回来总是一脸自豪,见人必把自己和王杰欧阳海盛习友等等相提并论。

后来张不伦每次想起这个故事,同样会想起九十年代自己刚刚上班那会,宁愿不要奖金也不愿去掏单位那个被堵住了的又脏又臭的小阴沟,为此还差点和强迫他的领导大打出手。

或许,这就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所谓代沟吧。

张爸爸和张不伦兄弟还会经常说起他们爷爷奶奶的旧事。

张爷爷张奶奶一共养育了七个孩子,老二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张爸爸在家行五,上面三个姐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作为家里长子,张爸爸回忆中小时候还是比较受宠爱的。

张爷爷没到合肥进工厂上班前,三四十年代,在老家那边就是远近有名的裁缝,还有个绰号“老鹰拐大裁缝”。凭着一身手艺,走乡串户接些活挣些辛苦钱,让一家人过着虽不富裕却也衣食不愁的生活。有一阵,好像还凭着手艺为新四军做过一段事。不过事情完成后,因为放心不下家中妻儿,就和部队首长告辞,还很坚决地婉拒了部队首长让他参加革命工作的好意。张不伦兄弟俩从此失去了一次可以成为高干子弟的机会。

晚年的张爷爷早已不做裁缝了,有时候会到张不伦家中小住几日。七十多岁的张爷爷会从车间找回一些没用的硬塑料编织带,到家然后用剪刀剖开,分类放好,每天坐在阳台上编篮子,往往一天能编好几个。篮子结实精巧实用,并且颜色搭配还特别好看,一时间左邻右舍还有厂里的工友们都抢着要。不过张爷爷就一点,只送不卖,按照大家登记的前后顺序,他一个一个来编。

张不伦从小就没有见过奶奶,因为张奶奶在他出生的前几年,遭遇工伤不幸去世了。

不过从父亲的口中,他还是知道了不少关于奶奶的事情。所以在张不伦的印象里,奶奶好像是个很神奇的人物。

张奶奶年幼时曾在村里遇见一个道姑,一见之下,与道姑很是投缘,于是道姑就在村里住下,教了她一段时间。

教了哪些东西已经是无法考证了,不过张奶奶成年后就成了一名麻角。早年间合肥方言中对会些法术有些道行的人无论男女都叫麻角,家里有个医生看不了的大病小灾或是碰到了一些稀奇古怪解决不了的事情,往往就会把麻角请到家中做法解决。是不是封建迷信暂且搁置一边,不过根据老家一些长辈的回忆,张奶奶好像道术还比较高强,着实为乡邻办了几件好事,在周围几个村庄很有名气。

再后来张不伦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书,装了一肚子光怪陆离神仙鬼怪。有时候想起张爸爸说的几个关于张奶奶的故事,脑海里突然就会浮出一个想法,茅山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