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觉醒年代》这部讲述党史的主旋律作品,

已经获得白玉兰奖8项提名,

豆瓣18万人打出9.3分,

被大量00后、95后自来水安利,

“《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

“30年来看到的最好的近代剧,没有之一!”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

民国大佬们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辜鸿铭…

这些民国先贤们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他们是如何寻找到救国之路?

年轻人为什么尤其喜欢这部主旋律?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

陈独秀看完《狂人日记》初稿后 表示要“当面亲吻”鲁迅

一条在北京采访了导演张永新,

他表示:

“今天的年轻人是喜欢真善美的,

他们不是不喜欢看主旋律,

而是不喜欢虚假的、套路的、糊弄人的作品”。

自述 张永新

撰文 刘亚萌 责编 石鸣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3)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4)

《觉醒年代》今年2月1日在央视首播,3个月后,它成了全中国最火的剧。

轮遍热搜,有8个话题阅读量都过亿,其中光是“觉醒年代”这一个热搜,超过10亿阅读,60多万讨论。B站上的混剪一个比一个燃,弹幕刷屏“泪目”、“破防了”、“yyds”(二次元术语,意为“永远的神”)。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5)

李大钊介绍“八小时工作制”

这部43集的剧,讲的是从1915到1921年,短短6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在外交上的惨败,导致五四运动,然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除了学术论辩和救亡图存的历程,它呈现出民国大家们最为平实动人的一面:李大钊砌炕、陈独秀傲娇地给儿子送包子、胡适“妻管严”、鲁迅小幽默、蔡元培高兴时唱小曲儿……这些历史课本里的人物,变得可爱可感。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6)

等待开席的鲁迅

张永新导演表示,这部剧的爆火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而他和团队始终是如履薄冰,秉持着一颗平实的心在做事情。

以下是张永新导演的自述。

这部剧火出圈,被这么多年轻观众喜欢,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有大量的自来水,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地做宣传,奔走疾呼,我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非常感动。

我看观众朋友们还发明了很多金句,比如“《觉醒年代》有没有续集?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合肥有个延乔路,旁边有个集贤路,延乔路长,集贤路短,两条路没有交汇,而他们的终点是繁华大道”…… 我看到之后,能感受到观众朋友对这部剧炽热的感情。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7)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两位创始人 陈独秀与李大钊

“不要张嘴就说一些名词堆砌的理念”

《觉醒年代》里面涉及到的先贤大家特别多,我希望角色们是生动鲜活的,不要张嘴就说一些名词堆砌的理念,要成那个样子的话,这个戏也不好看,对吧?

陈独秀先生,他在剧中的第一次出场,蓬头垢面像个乞丐,因为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日本,还蹭了李大钊的盒饭吃。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性格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感觉。比如他要吃涮羊肉,不去东来顺,就去附近街边小店。那这家店档次不高,来来往往是贩夫走卒,生龙活虎,陈独秀就很喜欢。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8)

流亡日本的陈独秀 闷在屋子里写文章,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9)

陈独秀与汪孟邹在北京街边小店吃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是河北乐亭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侠义的感觉。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者,但我们想要呈现出他作为父亲和丈夫,身上最朴实的情感。

他从日本回来,一进门对妻子赵纫兰说:“姐,憨坨回来了”,憨坨是他的小名。他是乐善好施的,经常把自己的钱拿去救济别人,最后他自己也没钱带家里人吃涮羊肉了,就跟自己女儿讲吃肉的坏处,小姑娘就很生气,说我吃肉不塞牙。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0)

李大钊从日本回来,“憨坨”是他的小名

几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我们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毛泽东同志的出场,1分20多秒,没有台词。大雨当中的长沙街头,兵痞骑在马上横冲直撞,养尊处优的小少爷坐在汽车里,吃着三明治,而旁边的街道上,一排孩子头上插着草标待价而沽,要被卖掉。主席抱着《新青年》杂志,一脚踏开污水,我看网友们对这一幕的评价是“他来了,他看见了,他改变了”,形容得很贴切。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1)

鲁迅先生的出场,引入了《药》里人血馒头的场景,犯人被砍头,周围人有的在蘸血,有的在看热闹,鲁迅是冷眼背对,在摩挲那个石碑拓片。紧接着钱玄同找了过来,两人有了这个“铁屋之辩”。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2)

鲁迅在研究石碑拓片 身后的人群端着人血馒头跑过

剧中还有一个非常鲜活的角色,辜鸿铭。“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把中国的《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到国外,是学贯中西的大家。

他是政治和文化上的保守派,留着辫子,出场时身后跟着的两个仆人,端着烟袋和漱口的茶杯,他保皇,还支持张勋复辟。

但文化和政治上的保守并不意味着他不爱国。在北京大学开除外籍教授克德莱的事件中,北大受到英国外交部的施压,他去谈判,是完全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的。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3)

辜鸿铭名言“我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

我之前拍摄《大军师司马懿》的时候跟于和伟和曹磊两位老师都合作过。

于和伟的声台行表,没有短板。剧中有场戏,陈独秀在狱中唱苏轼的《定风波》,剧本里写的是朗诵,我知道和伟有这个潜力,就让他吟唱,那个味道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很撼人心魄。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4)

于和伟饰演陈独秀,吟唱出来苏轼的《定风波》

曹磊的五官,特别是他颧骨以上的状态,跟鲁迅先生是有近似之处的。

他平时生活中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那么当他接受了这个角色后,就回家练字,仿鲁体。所以拍《狂人日记》那场戏,稿纸上的字都是曹磊自己写的,我们也才敢只用一个镜头,从手部直接推到脸上特写。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5)

曹磊饰演鲁迅,稿纸上的字均为他本人所写

很多朋友很喜欢张桐的表演,请他来扮演大钊先生,我们也是看重演员自身的气质,朴实,有力量。

外形上,国字脸、眼镜和板儿寸的造型,一定要抓得准。大钊先生的胡子非常有特点,张桐光是胡子就试了20多个胡型,来回地挑,因为这个东西他很微妙,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只能在演员身上去试。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6)

张桐饰演李大钊,拥有标志性的胡子

舌尖上的民国

我是个历史迷,做了导演以后更愿意在生活质感上做设想。

有人说《觉醒年代》是一部“舌尖上的民国”,人生在世饮食男女,谁都离不开吃,它最容易产生共情。

陈独秀是安庆人,他们家常吃徽菜。大钊先生是河北人,妻子赵纫兰常备的是面条,她去给北大师生送吃的,竹篮里是大量的火烧,这都是要符合人物的饮食习惯。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7)

妻子赵纫兰给李大钊送来烧饼

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地上放着三个碟子,有烟头,茴香豆,还有辣椒。鲁迅先生吃辣椒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为了能够写文章,强行地刺激自己,提升注意力。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8)

右上角三碟,分别是烟头、茴香豆和辣椒

《新青年》编辑部里的人碰头开会,桌子上都是要放点吃的,瓜子花生柿饼什么的。

有一场戏,辜鸿铭有求于蔡元培,拎着点心来到校长室,他嘴里说了句“嘉湖细点”(嘉兴和湖州)。我曾经在周作人在一篇散文里看到过,民国初年的北京,交际场合常用的是南路点心,而辜鸿铭知道蔡元培是绍兴人,他拎着嘉湖细点来,就有它的历史依据了。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19)

辜鸿铭拎着嘉湖细点看望蔡元培

所以这些食物不仅仅是道具,它给演员的表演提供支点,同时又是充满情趣的,让观众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境有具体的感知。

12分钟的戏,做了6个月特效

陈独秀门前的泥路,以及车辙,都是我们美术部门做出来的,一铺就是几十米上百米。史料里讲北大校门口有一个邮筒,我们美术部门就也做了一个一样的。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0)

陈独秀家门口泥泞的道路和车辙经过的痕迹

剧中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宣言》这些杂志文本,我们都是按照档案馆里的原件做的,用新闻纸做。

《新青年》有好几期还是套彩的,几乎是1:1,复刻程度非常高。你不能是简单的复印,不然颜色是不对的,没有那个味道。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1)

复刻《新青年》等杂志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场戏,是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从陈独秀下马开始,12分钟左右的画面,我们花了6个月做特效。换天换地,建水面,加气氛,追求一种油画的质感。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2)

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党 陈独秀哭得泣不成声

为什么受年轻人喜欢?

我个人的感受是,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延年和乔年牺牲的那场戏,在年轻人中的话题度是比较高的。很多人做了二次创作,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张飞刀”,我一开始还不知道“刀”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他们说“刀着我了”,其实是他们被感动了。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3)

陈延年29岁时牺牲

年轻人喜欢延年和乔年,可能是因为在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是比较具有叛逆精神的,跟父亲陈独秀要求平等。

他们也并不是天然的革命者,延年做了很多次实验,包括无政府主义、建立互助社、后来一点点找到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4)

这跟今天的年轻朋友们是一样的,人在确立自己世界观的时候,永远不会一蹴而就的,会走弯路,也会有精神恍惚的状态,但这是一个认识世界的真实的过程。

辜鸿铭也是比较受大家喜爱的角色,管他叫“辜宝宝”。他在《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里说,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品性,就是“温良”,对待他人用情用心,这是中国人非常高贵的传统。他身上天然地有一种文化自信,这是让年轻人感到认同的。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5)

我们在剧中追求一种古典的诗性的东方美学,传达出来的精气神,勾连出来的都是我们血液里本就流淌着的审美体验。

雪中陶然亭那场戏,漫天飞雪、古琴声、怒放的红梅、很好的花雕酒,在这样一种古典的诗情画意之下,陈独秀、钱玄同和刘半农三个人聊的是新文化,这就是非常中国式的意趣。

别被主旋律的电影名字吓到(这部主旋律爆款)(26)

我觉着今天的年轻朋友喜欢这个剧,一个是呼应了他们心中的爱国之心,那种想为这个社会做些事情的天然的热情。

另外一个是,今天的年轻人是喜欢真善美的,他们不是不喜欢看主旋律,而是不喜欢虚假的、套路的、糊弄人的作品。凭借一两个小聪明,企图拍些花里胡哨的来打动观众,不可能的。

我在《觉醒年代》的团队里,待了近3年的时间,真的是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就是想做好这个东西。那要看的书太多了,我去横店的时候,我那个车里面装了一车书,后来又把那一车书又带回来,现在还摆在我家里。

这个戏,有肯定它的,也有批评之声,我们都虚心接受。但是有一条,我觉得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创作人员的态度是真诚的,我们用心了,我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