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

孔文子为什么有“文”的谥号?孔子说因为孔圉虽然身为卫国大夫,但是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好学、谦虚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所以赐给了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说到这里,提问的子贡(卫国人)也就心服口服了。

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1)

从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成了读书人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讲,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实现自己在学习上的突破,必须做到勤勉、乐学,做到不耻下问。

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2)

从历史上来看,对于“文”这个谥号,它是古代文人一生追求的一个最高等级的谥号了,我在孔子说谥号“文”中写到,“文”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高等级的谥号,像“文正”这个谥号,中国历史上下5千年,也仅仅只有25个人物获此殊荣。如魏征、宋璟范仲淹、司马光、曾国藩、李鸿章等。

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3)

那么“文”是什么意思呢?

王莽在《训谥》中说: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

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在《训谥》中,对“文”的解释实在太详尽了,“文”几乎集中了人类的所有美德,几乎集中了人类所有的美好情感。顾高归纳总结一下:那就是能有“文”这个谥号的人,他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方面,能做到以德育人,以德化人,以礼服人,以人格魅力影响人,感化人,感染人,既能做到讲原则,又能做到讲风格,高雅尊贵,不卑不亢,风骨高洁,正大光明,他已经完全实现了由内而外的品德修为,他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与德才兼备,他的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的修炼已经上升到了思想道德最高的境界了,是名副其实的“君子”。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教育学生“文”的呢?

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自《论语.述而》。这是孔子教学生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孔子又把“文”放在了首位。“文”指什么?“文”是指古籍、文献、诗、书、礼、乐。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通过对古代文献的传授,让他的学生能理解文献中的精神本质,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素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为,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境界,达到学文以成君子的目的。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孔子把“文”放在他教学的第一位,让“文”成为影响学生的行为、尽忠、守信的基础。

现在我们想想,我们也在读书,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学做人,将书中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为了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所以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修为,让人明辨是非、知书达理、自信从容,我们经常听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读书对人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有这样一句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得是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只要把道德品质和学问相互结合起来,内外兼修,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5)

文是文化的标志,是文化修养的代名词,我们只有通过对文化典籍的阅读、欣赏,才能不断的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们只有通过对文化典籍的阅读、欣赏,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做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我们只有通过对文化典籍的阅读、欣赏,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做到胸怀坦荡,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

颜渊论语十二篇(顾高谈论语.述而)(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