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方可显价值(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以书之名#

文/沐恩佳音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这句话出自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意思是人的才能得到发挥,物品能得人所用,土地能被充分利用,货物能够尽可能地流通,这样才能体现出各自存在的价值。

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尤其是看到漂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的物品时,我们很容易忘掉“物尽其用”的道理。

物尽其用方可显价值(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1)

沐恩最近看上一款某球星同款运动鞋,一直念叨着让我们陪他去商场看看。趁着假期,我们来到商场某品牌专卖店。我一看这双鞋的标价“2362元”,就开始有些犹豫。

原因是沐恩超级喜欢买鞋子,他的鞋子数量超过我们家其他三个人的总量,但是他的脚这几年长得非常快,几乎每年都要换一批鞋子。

去年春天我为他买了两双41码的新鞋,最多就穿两三次。前几天拿出来穿时,他已经穿不进去。我们到商场试穿新鞋,他已经需要穿42半的鞋子了。

专柜服务员看沐恩盯着这款鞋移不开眼睛,就跟过来说:“这双鞋是限量款,如果你们想买需要交全款预定。我们可以帮你把鞋子邮寄到你的家里......”

沐恩看着我的眼睛,拽着我的胳膊,希望我能帮他定一双这款运动鞋。我拽了拽他的衣角,走出那个专卖店。

“你的脚和身高一样,这几年是正长得最快的时候,你去年穿41码的鞋子,今年穿42半,明年最少需要穿43的吧?你今年买一双那么贵的鞋子,最多会穿三次,你不觉得有些浪费吗?”走出店门我小声问他。

“那直接定一双43码,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他气哄哄地说。

“明年万一需要穿43半的怎么办?”

“那就定一双43半的。”

“那你今年穿那么大的鞋子,走路时舒服吗?”

“我今年多穿几次,明年不能穿再送人呗。”

我不想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只能对他说我们回家再考虑考虑,问问爸爸的意见。

我郁闷极了,只能在心里嘟嚷:“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珍惜呢!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才4000元左右,要他们买一双2362元的鞋子,也要考虑考虑吧?可是沐恩连眼儿都不眨!”

物尽其用方可显价值(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2)

回到家,他窝在沙发上生闷气,顺手拿起茶几上的《故事中国》开始翻看。

董先生悄悄对我说:“孩子这段时间喜欢买各类鞋子,过段时间可能就不喜欢买了,如果沐恩实在喜欢,就去商场给他买回来,别让孩子心里留着遗憾。”

听了董先生的意见,我心里舒服了一些,可是半个小时后,沐恩走进厨房平静地对我说:“妈妈,我想好了,那双鞋先不买了!过两年我的脚定型以后,如果我喜欢上哪款鞋子再说吧。”

沐恩说完就去自己的房间写作业了,我以为他忽然想通了,就没有放在心上。

晚上收拾沙发时,我发现《故事中国》被沐恩翻到了一篇文章《好重的一双鞋》,并被他折了页。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齐景公命鲁国的工匠为他制作一双鞋子,用黄金的链条做鞋带,用白银装饰鞋面,四周缀着珍珠,鞋头上镶着美玉,长一尺。

他在寒冷的冬天穿着这双鞋去朝听政,但是鞋子太单,让他的脚特别冷,并且鞋子太重,致使他不能自由活动。

晏子说,这个鲁国工匠不知寒暖的节度、轻重的分量,妨碍了一个人正当的生活,不仅耗费金钱,也毫无益处,于是命吏役捉拿那个鲁国工匠,又着人押送出境,永远不准他再入齐国之境。

齐景公虽然得到了一双贵重华美的鞋子,它空有好看的外表,却让他的脚不堪重负,不能物尽其用,除了浪费金钱,没有一点用处。

物尽其用,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物尽其用方可显价值(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3)

文字真的具有穿透力,并能疗愈人的心情,我忽然明白沐恩为什么会这么快就放弃买新鞋的决定。

《故事中国》丛书选材于先秦经典《孟子》《庄子》《左传》《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以及汉代以来的《史记》《说苑》《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典籍。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经典文化,这套书中不仅摘录了原汁原味的原著文本,还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了二次创作;不仅有“成语在线”,还有写“给孩子的话”;不仅有编者的感悟,还为孩子们带来了启发。

古文古话古韵味,新笔新彩新颜色。

这套图书既传承了古代经典的思想和意境,也通过不同时代的笔墨、画作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鲜活。

孩子们阅读典籍里的故事,既可以熏染着书香,体味着古韵,也能很好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