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诀窍(并不只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心学”我们应该熟悉而又陌生,大名鼎鼎却又模糊难分,毕竟物欲横流当下,我们真的很难静下心来做学问了,更不可能继往开来成为一代宗师。可以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没有什么开门立派,只有那摸索中还能知一皮毛的心理慰藉者,学而用之,太作概括,能有一丝安慰已是不错。

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诀窍(并不只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1)

明代中期社会有一种风气:想要成为“圣人”或者牛人,你就一定要多读书多认字,你看的书越多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地位,至于什么品格操守可以暂且不提。似乎书读的越多,就越是圣洁高贵,邪魅不侵,但实际的行为却经常和“圣贤”不挂钩,歪风邪气,丝毫没有一点浩然正气君子之风。

就好比如今,有钱就可以任性?有钱就是王道?不尽然却难以反驳,美好总是嘴上的,丑恶总是心里的,是非曲直也难以辨明,有钱人吃青菜是养生,穷人吃青菜就是苦逼,吃的都一样,境界就真的差那么大?

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诀窍(并不只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2)

可能现在大家对于财富的风气也是如此,只要有钱,你干啥啥都对,说啥就是啥,在平常甚至搞笑的话都可以作为励志名言,警醒世人。大家似乎都觉得这就是真理,这就是对的,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实际情况,你不是他,也不可能成为他。

王守仁对于当时这种恶劣行为就提出“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也就是将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心”和“理”完全分开,说和做完全一分为二。不是所有人都能“格物致知”的,有没有水平是一方面,你能不能看清自己才是最大的问题。

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诀窍(并不只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3)

随波逐流也好,曲意逢迎也罢,重要的还是你怎么去发现自己的“本心”,所学不过是为了内心的修养,知心明行,而非行而违心。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多的被误解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就会发现,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知行合一,就是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这里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恶的良知 。一个人的行为不受道德伦理的约束,或者说没有任何限制,只遵从本心,那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非常可怕的。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可以意识并且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本能和外物来驱使,所以简单的来讲,我们所作所为都要对得起良心。

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诀窍(并不只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4)

但我们的良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私欲还是贪婪等等,对于善恶我们也会变的麻木甚至扭曲,只有当良知不为私欲所蒙蔽的时候,这也许就是“行”了。

比如,你遇到一个有困难的人,想去帮忙,但是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实际并没有出手,那你的良知又被屏蔽了。善恶的产生,其实就已经是行了,而断绝恶念,也是行,道理我们都懂,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做到,如果并没有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那并不是真知,就好比电脑里存储了十万个为什么,但这并不代表电脑就是“博学”。

知行合一才是成功的诀窍(并不只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

但我就想问一句,我们能做到吗?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做不到,不是我夸张,就一句,做不做到你心里没有点x数吗?怪谁呢,是我们太“奴隶”吗,也不尽然,毕竟我们还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那为什么我们知行合一就那么困难,甚至是天方夜谭呢?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一时无法下笔,只能就此搁浅,等待有缘人为我开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