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思维导图(义不帝秦不过是个传说)

秦赵大战中的第二个故事没有毛遂自荐那么著名,主要是在读书人中流传,这就是所谓鲁仲连义不帝秦。

楚王答应了平原君的求援,派春申君黄歇领兵救赵,同时魏国也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听说魏国居然敢出兵救援赵国,很是愤怒,派使者对魏王说:“我说话之间就可以灭掉赵国,谁现在敢来救赵国,到时候我先打他。”

魏王害怕了,赶紧命令晋鄙停止前进,在邺郡驻军,名为救赵,实则观望。同时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求见赵王,劝说赵国与魏国共同尊秦国为帝,这样就可以使秦国退兵。

齐国人鲁仲连这时恰好正在邯郸游历,听说了这件事,立刻去见辛垣衍说:“秦国是一个不顾理义只崇尚军功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如果为所欲为最后称霸天下,我绝不做它的臣民,到时候我只有投海自杀。魏王之所以派你来说服赵王,是因为没有看到尊秦为帝的害处,我保证只要魏国尊秦为帝,秦国随时可能把魏王烹为肉酱。”

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思维导图(义不帝秦不过是个传说)(1)

鲁仲连说辛垣衍

辛垣衍听了鲁仲连的话很不高兴,但由于鲁仲连是天下名士,他也不好发脾气,于是强忍着不快问道:“您说秦王随时可能烹杀魏王,何以见得呢?”

鲁仲连说:“这很简单,我一说你就明白了。古代时商纣王有三公:九侯、鄂侯和周文王。九侯自以为自己的女儿长相姣好,把他献给纣王,纣王却很讨厌她,于是将九侯斩为肉酱;鄂侯经常非常激烈地劝谏纣王,纣王不高兴,处死鄂侯,将他制成肉干;周文王听说了两个人的悲惨遭遇,只不过慨然长叹,就被纣王拘押在羑里,想要了他的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纣王有绝对的权利,可以凭自己的好恶决定别人的生死。当今秦国是万乘之国,魏国也是万乘之国,大家都自己称了王,本来地位是平等的。怎么能仅仅因为对方一次战争将要获得胜利就尊对方为帝,让它获得为所欲为的权利,而把自己处于被蒸煮的境地呢?如果秦国就这么称了帝,它必然会以天子的身份号令天下,可以轻易地更换各诸侯的大臣,到那时它就会使用心向自己的人而罢黜那些反对自己的人,让自己宗室女孩嫁到各国成为王妃,掌握各国的决策权。如果魏国变成这种局面的话,魏王怎么可能安然度日,将军您又怎么能保持现在的地位和富贵呢?”

辛垣衍听了这番话,赶忙站起来向鲁仲连行礼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真不愧是天下名士,我这就离开邯郸,不会再提尊秦为帝这件事了。”

“鲁仲连义不帝秦”是战国历史上一个挺有名的事件。站在个人的角度,鲁仲连说得有道理,且不说他是否真的会“蹈东海而死”,单就在那个多数人非利不取的时代,他没有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功名富贵,就足以让人钦佩,但这也仅是就他个人而言。

对于魏国这样已经被秦国撕咬得残破不堪的国家来说,一个无所作为的国王畏惧秦国的强大,采取一切措施保全自己的统治,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们知道,以自己的实力勉强和秦国对抗,结果只能加速自己的灭亡。个人与个人之间可以用道德约束,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特别是战国时代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只能讲利而不能讲义,道德对国家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其实从鲁仲连劝说辛垣衍的切入点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切入点并不是义而是利,“帝秦”则不利:君王被秦国控制,大臣被替换,权臣禄位不保,“帝秦”将失去已有之利,而不“帝秦”则可以保住既得之利。设想一下,假如各国“帝秦”之后,秦国只是高高兴兴地享受“被帝”的幸福,魏国不被秦国侵扰和控制,辛垣衍之流也肯定不会被秦国派来的人所顶替,他们又怎么可能听从鲁仲连的劝说呢?即便秦国再“不义”,他们也会哭着喊着“帝秦”。

从这个角度来看,“鲁仲连义不帝秦”只不过是个传说。因为鲁仲连之“义”只是他个人所恪守的义,而非魏国或赵国所遵循的义。所以传说中“鲁仲连义不帝秦”这句话应该说得啰嗦一点,改为“鲁仲连以保利劝魏不帝秦”。

注2:读《资治通鉴》是个人爱好,觉得其中智慧无穷,发愿从头开始边读边写,把故事、智慧和感悟一点点写下来,与同好的朋友分享。水平所限,错漏难免,欢迎大家交流指正。本文为作者原创,引用望注明出处。

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

本文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