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 Self—confidence 自信心
  • Warmth of personality 热情
  • Intellectual creativity 创造精神
  • Intellectual curiosity 学习的欲望
  • Initiative 学习的主动性
  •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责任感
  • Reaction to setbacks 对失败的态度
  • Energy 活力

以上8点,对你有所启发吗?

这八点,构成了一个人网格状思考框架,而网格状思考能力是个体最坚实的底层思维能力。如果具备了这一能力,相当于你比其他人有了更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和更为强大的创造力。

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1)

严格来说,自信心是心理状态,不算做思维能力。然而一个人能自信,首先得益于头脑的逻辑思考,自信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分析和归纳基础上的。

没有人能毫无根据地自我膨胀,除非他本人实在囿于认知片面而表现出无知自大。

自信的分析之后,人会在面对现状时更有把握能力,这种掌控感、把握能力会使人分泌出更多多巴胺等快乐激素,从而使人在面对任务时更加超常规发挥。

当一个自信的人通过自信心理放大了自身优势特长,优势特长又持续带来预期良好效果,形成良性循环之后,一个人从内到外都会有长足的进步与成长。

这是自信这种思维模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重要原因。

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2)

创作力是一种思维能力

显然,它超越了思维能力并且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殊潜能。

拥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拥有跳跃性思维和迅速的神经突触互动链接。

他的个人生活也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常规流程化生活,朝九晚五,这种按部就班的流水线日子是绝对不符合创造力的人的。对她/他而言,这样的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根本就是思维的枷锁。

拥有创造力的人群,尤其是文创文学音乐艺术类人群,总是希望从鲜活的生命生活中获取能触动自己的灵感。

比如国画画师张渔,从小喜欢画画,都不想去上学。她的妈妈也是很厉害,直接跟老师请假说孩子病了,让孩子自己窝在家里画一整天……

非凡之人,走的必然是非凡之路。

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3)

如果你已经步入寻常人的轨迹,那么不妨按部就班下去。因为首先你已经没有了突破常规的勇气,其次没有了出发感和动作行为。与其在梦想和生活中纠结郁闷,不如率性做出选择来得轻松。

而一个人此前之所以会为此而郁闷纠结,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思维上的不清晰,想法上的不明确。

如果能一眼洞察事物本质,清楚自己处在人生何种阶段,就能目标明确地往前奔,而不至于浪费时间。这就是平庸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差别。

学习的欲望是一种思维能力

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能。吃喝玩乐的生物性欲望,维系了人的生存和繁衍。在此之上,则是更高一级的筹谋。而从始至终拥有学习欲望,则是一个人非常清晰的思维能力。

因为学习首先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作。

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4)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是一种近乎自虐的挑战。没有人能够忍受这种自虐,所以才会出现学校这种专门以制度、作息、讲授为方式,促使人持续系统的学习场所;也才有了教师、教育体系、管理教师的行政体系这样的社会制度与结构。

这些场所与结构的诞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群的学习和自我迭代能力。

但更多的,是在以一种外界的压力,促进人的思维提升与开化。很多成功者,都是热爱学习,不断学习的人。

无论他是在以传统的方式学习,还是在社会大学中沉浮中学习,他都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欲望,并将这种欲望化为行动,通过对行动的不断加码,最终抵达自己的目标。

所以,学习的欲望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底层思维,一旦具备这种底层思维能力并不断坚持,平凡的人也会在 某个时间点得以质变。

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5)

责任感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思维能力

所谓责任感,就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

责任感,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依赖。

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依赖,并非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而是成年人之间经过思考和推理,对自己有所要求对他人有所期望的结果导向选择。

而这一切都需要深度思维作为判断和推理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度思维能力,他的责任感与情感也会相对薄弱,因为看不到事实背后的真相,也就做不出对自己,对集体,对他人有效且共赢的选择。

成功人的三种思维模式(成功者的三种底层思维能力)(6)

责任感同样是一种思维能力,它的实质是,当一个人处在集体中的时候,能够很快识别出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基础上,做出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的选择。

聪明人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不会盲从。

越不盲从越有超乎寻常人的机会,也就越与平庸者拉开距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Rotenberg, K. J. (1995). The Socialisation of Trust: Parents’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8(4), 713–726.

[2] Burns, D. D.(1999).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Rev. Plume/Penguin Books.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