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多发区怎样做好防洪(评论气候变化背景下)

近期河南为主黄淮地区出现的暴雨灾害事件,给豫北和郑州地区带来极大的冲击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决策者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增加,我们面临迫在眉睫的可怕风险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体系在此大背景下又将如何响应,值得我们不断思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洪水多发区怎样做好防洪?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洪水多发区怎样做好防洪(评论气候变化背景下)

洪水多发区怎样做好防洪

近期河南为主黄淮地区出现的暴雨灾害事件,给豫北和郑州地区带来极大的冲击。日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决策者摘要》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增加,我们面临迫在眉睫的可怕风险。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体系在此大背景下又将如何响应,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黄淮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3°至35. 5°之间,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性气候,是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且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大约为1000毫米,降水量约三分之二集中在夏季,全球变暖使得此类湿润的热带地区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增高。同时,当地地形多为平原、丘陵地形,海拔低、地势平坦,且拥有丰富的自然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和淮河以及众多支流,水系上下游相互影响。因此黄淮地区遇到强降水集中时,易导致河道漫溢、洪水倒灌和漫决下泻。加之,黄淮地区的土壤类型以黄棕壤或棕壤为主,土壤遇水后粘化作用强烈导致渗水条件较差,雨季滞水,易造成内涝现象。此外,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河道流动性差和河道淤积,也是引发洪水淹城的原因之一。

在新的背景和挑战下,黄淮地区城市防洪需形成多层次联动协调,最大程度减轻内涝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必须要重视如下几点:

(1)城市内部排水功能与周边水系的联动协调。目前黄淮地区大多城市防洪标准虽已逐步完善,但排涝速率较低,排涝能力不足,建议提高城市内部与河道排涝标准,并与周边水系通畅汇流,形成联动协调,保障城市排涝设施工程的设计标准与计算方式匹配黄淮地区整体水系结构,提高城市排涝速率。

(2)蓄滞洪工程系统与绿地系统的联动协调。城市蓄滞洪工程系统是城市防极端水患灾害的重要部分,而城市绿地系统是日常降雨中城市主要蓄滞洪空间,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需形成联动协调,推进城市绿地建设与生态修复的同时,为城市蓄滞提供充足空间,可降低各类降雨事件下的城市自身致洪压力。

(3)多层次管理部门机构之间的联动协调。因黄淮地区横跨多个省份和城市,同时防灾减灾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灾害来临时,需提高各自灾害治理能力,增强精细化管理同时,突破边界限制,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形成多层次管理部门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配合、联动协调,将防灾减灾措施有效贯彻到每一环节。

(4)全社会多层次群众之间的联动协调;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责任感与自觉行为是重要环节。建议构建从政府、团体到个人的系统性灾害教育体系,着重社区的科普程度,宣传形式需内容多样化且手段丰富化,提升群众防灾减灾的技能。同时灾害发生时,城市日常服务暂时停止,可考虑从社会中征集并组建志愿者团队,组织熟悉社区人员参与防灾减灾,例如外卖员、快递员、青壮年等人员,经技能培训后协助社区弱势群体的防灾救灾工作。

(5)防灾减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联动协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融入各地正在建立与推进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防灾减灾不仅仅局限城市内部,需要上下级的统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尚有缺口,应当依靠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契机,在新一轮规划修编的背景下,形成区域、城市和下级的防灾减灾规划文本和技术指标。

随着我国多年的水利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加固,目前中国的主要河道防汛已经非常有章法和经验,大江大河的洪水应对不再是主要问题。但是城市本地洪涝防御应对已经是突出问题了,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提高认识,摆脱以往固定的处理城市积水的惯性思维,立足城市防洪来设计城市防洪。特别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极大的黄淮地区,更需要汲取教训,应对未来的风险。

(作者单位:澳门城市大学)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