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六次兵出岐山,并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诱出大营,将之围困于绝地——上方谷,准备用场大火为这个老对手的送葬。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1)

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司马懿父子即将被烧死时,天空突降暴雨,浇灭了烈火,让陷入绝境的“冢虎”逃出生天。然而很多读者都感到疑惑,面对逃窜的司马懿,诸葛亮为何不下令放箭呢?战国初期,孙膑就是在马陵埋伏大量弓弩手,将庞涓射死于树下。

很多读者认为,“火烧上方谷”不过是罗贯中的虚构情节,这个情节不过是为了突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以此来烘托诸葛亮的悲剧。如果是现实中的将领,早就下令万箭齐发,将司马懿射成筛子。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2)

然而笔者要说的是,诸葛亮不下令射箭,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性。《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而是一个曾经历过元末战争的谋士,具有相当的军事常识。诸葛亮之所以不在上方谷放箭,其实有相当合理的原因。

首先,弓弩在下雨天是不能用的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3)

必须要说的是,弓弩是一种相当脆弱的武器,保养条件相当苛刻。在战斗中,如果遇到下雨或大风,弓箭的杀伤力都要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弓臂和弓弦都不能受潮,如果受潮,射程和力道都会受很大影响。

以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为例,他们在征服干燥且相对少雨的中亚、西亚和华北时,一路顺风顺水。但当他们往南进攻时,却屡次吃瘪,进军迟缓。而主要原因就是弓箭在多雨的环境下,难以使用。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4)

到了忽必烈时期,元军曾大举进攻越南。谁知当时越南正值雨季,蒙古人的弓箭根本无法杀伤敌人,最终大败亏输。无独有偶,满洲八旗军在征讨缅甸时,也曾吃了下雨的亏。在晴天,八旗军总能用弓箭轻松击溃缅军;但在雨天,攻势之势却瞬间转换,八旗军根本无法有效拉开弓箭,射杀敌军,最终被缅军多次击败。

因此,当上方谷降下暴雨,诸葛亮无论是使用弓,亦或是使用弩,都没有任何作用。除了浪费弓箭,消耗弓弩的使用寿命,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还不如目送司马懿逃离。

其次,弓弩的射程不够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5)

在古代战争中,使用火攻的一方往往要与敌军保持一段距离。水火无眼,大火不但能烧杀敌军,同样也能烧到自己。因此在火攻时,将领往往会将军队主力埋伏于高处或远处,待敌军阵营被烈火击溃,再行出击,从而到达“宜当剩勇追穷寇”的效果。而这个距离,往往在弓箭的射程之外。

“上方谷之战”虽然是虚构的战例,但是在陕西,还真有上方谷的原型,此地名叫“葫芦峪”,是一处地势险要的谷底。此地南望秦岭,北接渭水,当地人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处火烧司马懿。葫芦峪这个地方,与邻近的渭河海拔差超过了50米,而谷底与山腰的海拔差更是远超百米。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被烧死(诸葛亮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6)

以古代弓箭为例,普通弓箭手的有效射程不过60米,即使是顺风,也不会超过80米。以强弩为例,有效射程大约与弓箭相仿,而汉末最强劲的六石弩,射程也不过260米。

在伏击司马懿时,蜀军主力必然站在上方谷的高处,普通弓箭根本无法伤到谷底的魏军;而六石弩又过于沉重,且射速太慢,也不适合附近作战,因此诸葛亮在伏击司马懿时,也绝不会使用。

综合这两点,诸葛亮在上方谷,根本不可能使用弓箭攻击司马懿。在雨天,弓箭不起作用;在火攻战中,弓箭的射程也不足以伤到司马懿。因此,诸葛亮只能目送司马懿逃离,留下千古遗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