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1)

现在,许多上海的年轻人可能已不晓得“老虎灶”为何物了,但对有点年纪的人来说,TA曾经是生活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老虎灶”是近代上海出现的一种专门售卖开水的店铺。随着社会发展,“老虎灶”终成过往,现在回忆那些昔日的烟火之气,又能让你想起当年弄堂生活的哪些往事呢?今天就来带你看看曾经的“老虎灶”是如何陪伴我们过完一年又一年。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2)

“老虎灶”俗称茶水炉子、汤水店,是以前江南水乡十分普遍的一种专卖开水的小店,故又有熟水店之称。因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像老虎翘起的尾巴,因此被人很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3)

清末《图画日报》绘老虎灶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4)

20世纪30年代的老虎灶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5)

早期老虎灶售卖的竹制水筹

早几年,“老虎灶”的顾客主要是附近居民,每天的高峰约在5点至8点。这段时间里,老茶客聚集一堂,泡几壶茶闲聊;天亮后则叫碗面条充当早饭。此外,平均四五分钟就有人来泡水,他们会很自觉地将2毛钱或5毛钱放上灶台,热情地和老板打声招呼。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6)

老虎灶本质上就是一个集中供水站

早年“老虎灶”的兴旺,和上海人的生活形态密不可分——老式的居住区域,逼仄简陋,没有煤气,少有上下水管道,拥挤又使得厨房空间只容做饭,小小的煤炉烧大量的开水也真的很成问题。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7)

店主娴熟地往暖水瓶中灌水

在面积仅十七八平方米的瓦房里,门口大灶台上趴着两口大汤罐,“储蓄”着灶炉烧出的热量。屋内两排长条桌凳,一排靠窗,一排居中,辟出狭小的通道,拉起布帘,剩余空间可用作澡堂。为节约成本,灶台往往是靠烧柴运作。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8)

当时北梅溪弄的老虎灶

位于黄浦区北梅溪弄的这个“老虎灶”,已有百余年历史了,据说是市区内最后一个有茶馆的正宗灶头。这个“老虎灶”在关闭前,早就经过几次改造,只有那个烟囱是正宗的百年老货,好在其基本原貌和功能仍在。经营这个“老虎灶”的是一对夫妇,他们原是开办“老虎灶”公司的职员,就住在楼上。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旧改铺开后,他们所住的房子连同这个“老虎灶”也终于要拆迁了。主人说,这年头,已没有几个人来打开水了。2013年10月,这个“老虎灶”关闭了。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9)

资料显示,上海自开埠伊始,“老虎灶”就出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自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供水系统不断完善,“老虎灶”逐年递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区里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在城区内基本绝迹。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10)

打开水以往是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功课

后来,旧城区大规模改造,新建房屋普及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热水器乃至街头饮水机。利用“老虎灶”打开水方式集中解决热水供应,失去了存在必要。“老虎灶”终成过往。然而,在享受美好生活之余,留存、回顾昔日的烟火之气,依然会让人感受温暖、艰辛、依恋……因为生活记忆本身,就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微信@档案春秋(亘火综合整理)

编辑:张添翼

老式四方灶:记忆时代的烙印(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