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人的生活习俗(在四川巴中你要结婚)

最近有很多朋友问小巴,咱们这儿有什么婚嫁习俗吗?咋滴?好事将近了吗?好吧好吧,今天小巴就和大家聊一聊咱们巴中通江的婚嫁习俗。

四川省通江县,地处川东北、陕南、重庆北的金三角地区,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在这里的乡下,好多村落还保留着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婚嫁习俗。

巴中人的生活习俗(在四川巴中你要结婚)(1)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通江农村

大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如果东家的小哥相中了西家小妹

也会偷偷相约,谈谈私房话

来个眉来眼去

这可不能让女孩家的父母知道

要不然少不了一顿臭骂

更有甚者,棒棒还得上身

还会招来左邻右舍、叔伯婶娘的闲言碎语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江的乡下人对待儿女的亲事非常讲究。男女双方从认识到结婚,没有个三五年的沟通了解,谁个放心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你?还需要经过亲话、取话、下期书……这些富有通江地方特色的通婚习俗。举行这些仪式,女孩家必须要通知家族长辈,还有姑舅姨表到场见证,一般都会选择在农闲或者春节进行。

提亲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通江农村,谁家要是有个男孩,到了十来岁的年龄时,父母亲就要盘算着他的婚姻大事。猪圈里可得要多养一两头猪,地里也少不了多种些做挂面用的小麦,娶儿媳水礼人情用肉用面的地方可不少。心里也早就在惦记着谁家闺女适合自己的娃子了。这个时候,男方的父母亲会准备好两份礼物,一份送给村子里的巧嘴媒婆,或者是与女孩家关系比较近、能够说服女孩父母、值得信赖的人,我们称之为介绍人;一份是托介绍人送给女孩家的。上门提亲,都必不可少送上三样礼品:面条一捆、酒一瓶、礼条一个(礼条就是三指宽、一尺来长的一刀猪肉)。准备好礼品后,介绍人就会挑个好日子,带着礼品到女孩家登门提亲,一般情况下都会受到女孩家的款待。通江乡下对男女婚姻大事有句话叫:“女大望人说,男大托人说”,如果女孩家对介绍人口中的这门亲事没有多大看法,就会把送来的礼品收下;如果觉得不合适,会把送来的礼品如数归还给介绍人。其实,介绍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儿女亲事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不合适也不会冒然登门提亲。如果女孩家的父母亲没有意见,介绍人就会带上女孩及其母亲一道来男孩家考察,了解男孩子的人品、家庭情况,详查住处条件。双方父母和孩子如果没有其它非议,双方就会在今后的交往中相互了解,慢慢增加感情。

巴中人的生活习俗(在四川巴中你要结婚)(2)

亲话

在交往过程中,如果男女双方对这桩婚事都没有不同意见,男孩家就会让介绍人去女孩家商量亲话的事情了。在通江乡下,儿女婚姻大事,都得让族里人知道,并且女孩最亲的长辈家都有一份来自男孩家的礼情。亲话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东家的孩子和西家的闺女定亲了,标志着儿女的婚事定了。亲话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春节或端午节。男孩家会遵从女孩家的要求,提前准备好数份礼情,还得给未来的儿媳买几套新衣服。到了亲话的这一天,男孩家就会如数背上姑娘家要求的礼情和给姑娘买的新衣服,还有必不可少的两方两膀(方:0.5米左右的正方形的猪肉;膀:连着一截肉的猪脚),在介绍人的带领下到女孩家去。男孩还要接受女孩至亲的考验与观察。

取话

亲话过后,标志着确立了姻亲关系,男女双方就可以大大方方的互通来往了。谁个遇红白喜事,对方家都得到场帮忙、捧场。逢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和端午,男孩都得去女家拜年送节。到了这个时候,男孩家又得让介绍人去女孩家商量取话的事情了。取话就是再一次征求女孩及其父母,对这门亲事有没有其他意见。取话是男女交往过程中巩固关系的重要一环,随礼也比亲话要重一些。

下期书

这是举行婚礼前的一个重要仪式,也就是商议结婚的事情。双方父母需要把男女生辰据实告诉对方,还得找占卜师傅推测八字,占卜两人的婚姻生活吉凶,如果犯忌相冲,会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防患未然。再就是确定一个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双方父母就好张罗结婚的事情了。下期书,一是互换各自的生辰,二是确定迎亲嫁娶之期,商议需要多少人手搬运嫁妆,需要多少下厨钱,需要多少水礼人情……双方父母在确定儿女结婚的日子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是必须选择闰年闰月,其次是避开三七九。吉日最好避开农历的三月、七月和九月,因这三个月份分别适逢“清明”“重公”,均为传统的“鬼节”,不宜办喜事。一般情况下,选择的良辰吉日大都在农闲的腊月与正月,这样来捧场的乡里乡亲也多一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通江乡下,谁家过红白喜事,坐了几桌客人,收了多少份子钱,都不怎么看重,主要图的是喜庆,热热闹闹的就是幸福,来祝贺的客人越多,主人家也就越有面子。

迎亲度礼

巴中人的生活习俗(在四川巴中你要结婚)(3)

但凡谁家“完男嫁女”,三亲六戚和左邻右舍都会在主人家朝贺三天。第一天叫知客,第二天称之为正酒,第三天叫谢客。即便是不同姓氏的邻居,这三天都不会开自己的锅灶,一家老小都会去现场祝贺。迎亲度礼,有“当天礼”和“过夜礼”两种不同的迎亲方式。当天礼,就是新郎家的迎亲队伍上午去新娘家,在新娘家吃了午饭,当天就背着嫁妆打道回府。过夜礼,就是迎亲队伍在新娘家热闹一晚上,第二天才迎娶新娘回新郎家。不管是当天礼还是过夜礼,迎亲度礼的风俗习惯都非常讲究。时间就是男女双方家下期书时确定好的良辰吉日。在迎亲队伍里面,除了介绍人夫妻二人,还有四个重要角色是少不了的,一个是能说会道的管礼生,一个是新郎族里德高望重的至亲家人,还有最不能缺少的两个吹唢呐的人了。迎亲队伍去来的路上,都少不了唢呐的优美旋律,为的是图个喜庆,特别是新娘在拜客结束,与自己的双亲拜别的时候,唢呐师傅吹响的那一曲《娘送女》,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管礼生肩负重任,要把在新郎家里用大红纸做的“五柬”,按照老祖宗留下的礼节正确的交到新娘府上相应的人手里,还要随机应变,说的都是四言八句。到了新娘家门前,管礼生双手高举“知柬”,与女家知客司(现在称为主持人)套见面礼。要是遇到刁难的知客司,得与管礼生说几个来回,如果管礼生答不上,迎亲队伍就要在门前等到女家所有客人吃了午饭才能到屋吃饭。有些女孩的家族里,还会在门前书写一联,称之为“拦路对子”,迎亲队伍必须能对得出下联。如果这些都难不了男方的迎亲队伍,就会受到新娘族里的礼待。接下来还有礼柬、厨柬、梳柬、庚柬,都需要相应的礼节,把柬交给新娘家族相关的人手里。如果有花轿,新娘家族里的人还要检验花轿的里里外外,这叫做“验轿”。新娘在离开娘家的时候,要与所有亲人拜别,姑娘要心声泪下的“哭嫁”,也叫拜客。新娘到了婆家的第二天就要和老公一起回娘家,通江人叫做“走头一回”。还记得我姐姐出嫁的那个时候,在正酒的前几天就没有吃饭了,直到走头一回才吃上饭,差点把我姐饿坏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根本就没有公路,有的迎亲队伍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茶饱饭足的,如果新娘在路上要想方便,这会有失体面。

满月酒

结婚过后,就该谈谈生儿育女的事情了。如果谁家媳妇生了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你第一个出现在这家,最先知道孩子的出生,你就是这个孩子的“逢生人”。有句俗话叫“人看逢生人,狗看捉的人”,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以后人品如何,与这个“逢生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接近。这家主人还必须把逢生人留下来,让他(她)吃个够。孩子出生第三天,就得给孩子用草药熬制的药水洗澡,我们叫做“洗三”。孩子的婆婆爷爷和爸爸妈妈还得商议着给孩子起一个乳名,孩子的乳名不得和家族里长辈的乳名相同,如果不知情的情况与长辈同名了,必须得改过来,与长辈同名可是大不敬。孩子出生满了三天后,孩子的父亲要到娘家去报喜,通报孩子的乳名,看看有没有与这方长辈同名的,必须要提上一只大红公鸡送给娘家,这寓意着“公鸡报晓”(有些家族讲究生男送大红公鸡,生女送大红母鸡)。同时,还会商量给孩子操办满月酒的事情。满月酒也叫“打三朝”,就是所有亲戚,带上鸡蛋挂面、猪腿大米,以及给新生儿置办的衣裤,在新生儿的家里吃三天酒。

如果你够幸运

腊月或正月来到通江的乡下

或许还能见到老祖宗留下的原汁原味的婚嫁方式

婚嫁习俗是祖祖辈辈共同遵守的生活模式

是受特殊自然环境与农耕文化影响的产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有的风俗习惯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

不见了踪影

这些,就如同思念一首浓浓巴蜀乡愁的古诗

那么根深蒂固,那么回味无穷

作者:刘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