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1)

今天距离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仅剩 552天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2)

陇南市宕昌县是全国唯一集宕昌羌、宕昌城、宕昌国民族名、城名、国名三位一体,名称一直保留至今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关于“宕昌”这个地名的来源,却有多达五种说法:其一,源于羌王名字说;其二,源于山名说;其三,源于族名说;其四,源于汉字“宕”的本义说;其五,源于古羌语说。此外,关于宕昌的“宕”的读音,也有四种,分别是“dang”(荡音),“tan”(碳音),“dan”(旦音),“tang”(汤音)。这五种说法和四种读音,到底其中的哪一种更接近史实,更具有说服力呢?笔者意欲就这些问题再次进行深入辨析探讨,以完善笔者过去所写此类文章一些零星的观点看法,使其具有系统性,求教于大家。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3)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4)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5)

宕昌地名的确切来源辨析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6)

(一)“羌王名字说”难以采信 《魏书•宕昌传》载:“(羌人)姓别自为部落、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既其一也。”这说明宕昌羌和其他羌人一样,其“种”或“姓”即部落集团,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正如《南齐书•河南氐羌》中言:“宕昌羌种也,各有酋豪。”宕昌羌人政权,可理解为形成了独立自主地处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维护领地及根本利益,并有一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组织等内容的统治集团。表现为部落联盟的建立,并以出现统率诸部的“王”为标志。《魏书•宕昌传》载:“有梁懃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懃孙弥忽,太武初,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公元307年,宕昌羌人首领梁懃自立为王,始建宕昌国。公元424年,世袭宕昌王梁弥忽派儿子梁弥黄到北魏,向太武帝拓拨请示承认王位,并建立从属关系。太武帝为了边疆的安宁,予以了承认,并派使者拜梁弥忽为宕昌王,赐其子为甘松候。自此,宕昌国正式被北朝政权所承认。从上述文献来看,历史上只有宕昌羌人首领自己称王,或被其所附属的“上国”拜封为“宕昌王”的记载,并没有某个成为羌人之王的首领名字叫作“宕昌”的记载。因此,持“羌王名字说”,只是一种猜测,难以采信。

(二)“山名说”不能成立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说:宕州“因宕昌山为名也。”《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李吉甫系今河北赞皇人,不知这位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其“因宕昌山为名”的说法源于何处,有何根据?常识告诉我们,一座山一旦得名,是不会轻易更改的。倘若宕昌果真是因山名而得地名,就应该有 叫作“宕昌”的山存在,但各史书和地方志均无宕昌山之名;笔者从小学到高中,曾经在宕昌生活过十年,亦未听说过有宕昌山。有学者说:当地群众传说今宕昌的羊马古城所在的山就叫宕昌山。这种说法很不可靠,有待深入考证。因此,山名说只能存疑。

(三)“族名说”无法自圆其说 宕昌羌原为汉西羌的一支,宕昌羌因居住在宕昌而得族名,并非宕昌因有宕昌羌而得地名。有学者撰文说:宕昌羌与且昌羌有关,疑“且”在史书记载时为“旦”的笔误,从而索引出“宕昌”的读音和文字表述,都应该是“旦昌”。从有关史书记载来看,且昌羌是宕昌羌的一个分支,宕昌羌是羌人部落集团的总称,肯定与且昌羌有关系,但且昌羌并不是宕昌羌的唯一主体。该学者将“且昌”与“宕昌”联系起来说事,因感到“且”与“宕”无论字形还是读音,都相去甚远,就大胆猜测,说“且”是“旦”的笔误,用“旦”取代了“且”,字形和读音都很接近或相似,这样就可以自圆其说。这种移花接木、生拉硬扯、似是而非、主观臆断的治学方法,是为文史研究最不可取的。因此,其可信度不大。

(四)“汉字宕的本义说”不具说服力 许慎《说文解字》对“宕”的释义是:洞穴;洞屋。从宀,砀省声。洞屋当为本训。洞屋者,四围无障蔽之谓。从汉字造字法来看,它既是象形文字,又是会义文字。有人按照“宕”这个汉字的本义,联系到宕昌羌人都聚居在依山而凿、排列整齐的洞屋这一民居现象,就说“宕昌”这个地名源于羌人居住洞屋之意。我们知道,羌民族是没有文字的。因居住洞屋的风俗习惯,就用汉字“宕”所造字的本义来为居住地命名,要么是汉人中的学者,要么就是羌人中精通汉文的“文化人”;同时,还需要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如同诗歌创作一样。仔细推敲,这种说法,并不是在说“宕昌”地名的由来,而是在给这个地名的“宕”字释义,貌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仍旧是原地踏步。故而,此说不能成立。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7)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古羌语说是最符合史实、最靠谱、最具说服力的说法。“宕昌”应该是古羌语读音的汉字表述,是汉语音译。至于它是什么意思,由于年代非常久远,民族语言、古今语言所形成的障碍,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等原因,已经无法考证,或许古羌语专家可以破解吧?根据考古发现,专家考证,宕昌羌民族在宕昌这片土地上已经繁衍生息了上万年,在商代就有了族名,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国在宕昌设置羌道,将其纳入秦的势力范围,羌人制羌,高度自治,直到天和元年(566),宕昌国被北周灭亡。所以,宕昌这个地名,于情于理,自然而然,就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体居民羌人命名的。

宕昌的“宕”的准确读音辨析

《魏书•宕昌传》、《南齐书•河南氐羌》、《元和郡县图志》、《魏书•列传•氐吐谷浑宕昌高昌》(卷一百零一)等史籍,对宕昌这个地名的汉字表述共有两种,分别是“宕昌”和“石昌”。汉字“宕”的原始读音是“dang”(荡音);汉字“石”的原始读音是“shi”(实音),亦读作“dan”(旦音,量词)。从造字法来看,“宕”从“宀”(部首),其读音就应该从“石”(旦音)。

宕昌的“宕”这个汉字,其原始读音“dang”(荡音),为第一种读音;“tan”(碳音)是宕昌本土居民延续至今的口语读音,为第二种读音;“dan”(旦音)是“石”这个史书中另类汉字表述的读音,为第三种读音;笔者少年时代在宕昌生活时,还曾经听到过当地藏民(羌族后裔)的第四种读音,即:将“宕”读作“tang”(汤音)。

仔细辨析,上述第一种读音与第四种读音,是韵母相同,声母相异;第二种读音与第三种读音,也是韵母相同,声母相异。笔者思考,之所以出现四种读音,极有可能是将古羌语音译为汉语时,因汉语方言的不同语音造成了注音时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古羌语的读音只是这四种读音中的一个,由于汉语方言语音的复杂性,造成了音译时的大致相同,而非绝对一致。譬如,俄罗斯的首都名称在俄语里的发音是“摩西嘎”,而音译成汉语却变成了“莫斯科”,与原读音只是大致相似,而非绝对相同。

笔者在辨析探讨宕昌地名的同时,发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即盛产于古羌水(岷江,亦称宕昌河)上游哈达铺一带的标志性地理产品中药材“当归”的“当”字,书面语读作“dang”(荡音),而主产地药农的口语却读作“dan”(旦音)。这与出产地地域名称宕昌的“宕”、“石”,历史上也分别读作“dang”(荡音)和“dan”(旦音)有着惊人的相同。笔者认为,宕昌这一历史地理地名,与其出产的标志性地理物产当归,首字读音相互对应,相互重叠,互为诠释,十分有趣,绝不会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北史•宕昌传》记载,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北魏封宕昌国首领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是年,梁弥博向南梁贡献甘草、当归,与其建立友好关系,以防止南梁征讨。这是宕昌当归见诸于史籍最早的文字记载。那么,地名与物产名相互印证,作为地名宕昌的“宕”,其正确读音就应该是“dang”(荡音)或者“dan”(旦音),其他两种“tan”(碳音)和“tang”(汤音)只是汉语音译大致相似或相近的读音,或者是其原始读音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了语音变异;其中“tan”(碳音)的发音由于使用历史悠久,约定俗成,就被固定了下来,成了时至今天难以改变的读音。

因而,2014年2月17日,甘肃省县名“宕昌”审音论证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论证会由民政部委托中国地名学会主办,民族历史专家孙宏开、民族语言专家黄行、语言文字专家厉兵、方言专家李蓝等11位专家一致同意,将“宕”字的“tàn”音在常用字典词典等汉字工具书中注音予以认可,将“宕”字定为多音字,读“dàng”时与原来注释相同,读“tàn”时注释为“宕昌(tànchng),甘肃省县名”。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汉字中增加了一个多音字。中国地名学会副会长商伟凡说,“这是四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首次对县级行政机构名称进行审音定名”。“宕”字,读音为(tàn),意为百姓安居乐业,引为政权稳固之意。

“当归”名称的来历及其与产地宕昌的关系辨析

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譬如,常用的中药就达二十一类、一千二百余种,每一种都有一个或多个名称,例如无患子,又叫鬼见愁,而这些名称都有其由来,有其出处或讲究。宕昌地理性标志物产当归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古人娶妻为生儿育女,当归调血是治疗女性疾病的良药,有想念丈夫之意,因此有当归之名,恰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的意思相同。二,当归治疗妊娠妇女产后恶血上冲,其疗效显著;若发生气血逆乱,服用之后即可降逆定乱,使气血各有所归,因而当归之名也由此而来。三,出自地名:当归的主产地原在甘肃岷县。唐朝时,岷县附近叫“当州”,因唐以前这一带为“烧当羌”族居住之地。当地的特产有一种香草叫“蕲(qi)”,就是当归,古代“蕲”与“归”发音押韵相同,所以叫当归。笔者认为,这三种关于当归名称由来的说法,仅仅是传说,或者是以讹传讹,与实际不符,不具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试作新解如下:

要搞清楚当归名称的由来,首先要回顾一下当归主产地宕昌地名的由来。宕昌是全国唯一的集宕昌羌、宕昌城、宕昌国民族名、城名、国名三位一体,名称一直保留至今的历史古城。宕昌这个地名,于情于理,自然而然,就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体居民羌人命名的。“宕昌”应该是古羌语读音的汉字表述,来自于汉语音译。那么,从“当归”这个植物名称首次出现在《北史•宕昌传》的记载来看,它无疑也是世代居住在宕昌的主体居民羌人命名的。“当归”既然是古羌语的汉语音译和汉字表述,它的准确含义就不能用汉语汉字的原义来解释。所以,历来民间、史书对于“当归”名称的来历、产地的说法,就都难以成立。

笔者认为,作为植物名当归的“当”直接源自于其产地宕昌的“宕”,无论读作“dang”(荡音),还是读作“dan”(旦音)都是正确的。笔者曾经撰文认定,当归后来又名岷归,主流解释是因其产于岷县而得名,这是一个谬误。实际上,当归又名岷归,是因其出产于岷江(古羌水,宕昌河)流域上游而得名。当归因出产于宕昌而得名,是由宕昌这个地名派生出来的物产名称,应该是确切的,这与“川芎”、“高丽参”、“徽宣”、“洮砚”等以地名冠名的物产名称的来历是一样的。宕昌河原名古羌水,又名“岷江”;宕昌出产的名贵中药材当归,也被称作“岷归”。长期以来,由于“岷江”“岷归”名称里都有一个“岷”字,人们便望文生义,说岷江“因宕昌县古属岷州,故名。”说岷归“因产于甘肃省岷县而得名,属于岷县特产。”以讹传讹,人云亦云,成了公认的权威性解释。笔者认为,对“岷江”和“岷归”名称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应该正本清源,予以纠正。“岷江”意为“发源于岷山山系的江水”;而“岷归”则是“岷江流域出产的当归”。

以上辨析,均为笔者个人管见,可能会贻笑大方。笔者姑妄言之,读者姑妄听之,欢迎方家批评指正,期盼古羌语专家能够进一步释疑。

作者:娄炳成

来源:陇南文旅

监 制:李 鹏

审 核:崔守岗 编辑:赏爱军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9)

甘肃地名宕昌(宕昌地名再辨析)(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