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健身郑多燕(郑多燕健身之风)

移动互联网正在颠覆或是改造传统产业,事实证明这几年不少行业都借此焕发了新生,而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刮向了亟需变革的健身行业。

上个月,有着健身女王之称的郑多燕将其名为Zetness的健身俱乐部品牌带到国内,值得注意的是Zetness不同于传统的健身俱乐部品牌,其O2O模式的APP应用“燕动”将是承载Zetness未来快速扩张的核心动力。

“燕动”的横空出世仅能算作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性事件,笔者梳理发现近半年的时间,一些移动互联网都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健身行业,期望能够撬动几百亿美元的健身市场“蛋糕”。

同时,风投们也在谨慎观察,但这并不妨碍一些资金已经开始流向这些项目。

种种迹象显示,健身行业将会成为美甲之后,移动互联网最为青睐的行业之一,移动健身元年的大幕也将就此拉开。

运动健身郑多燕(郑多燕健身之风)(1)

赶超美甲

读者们是否一下子很难接受“移动健身元年”的说法,不要紧,新鲜的事物总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熟悉,适应的期间我们可以先从时下大火的移动美甲行业说开去。

2014年初“duang”的一声,一家名叫“河狸家”的线上美甲应用出现在了大众眼前。

河狸家有着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为美甲师提供像淘宝一样的平台,顾客通过地理定位查询附近的美甲师,从其美甲作品库中选择理想的造型,再通过在线预约,美甲师为顾客提供上门美甲服务。

同时也非常具有性价比:河狸家平台上美甲师的价格普遍是门店价格的一半。正是这样一个美甲的项目,成为了2014年最吸引风投的项目之一。其3000万元的A轮投资人为风投大鳄IDG,而B轮投资也已经完成,并且IDG继续跟投。

这只不过是美甲市场中一个最受关注的。除此之外,秀美甲等移动美甲项目则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个领域,并且都获得了来自风投不同程度上的关注,市场反应也较为不错。

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美甲行业规模在200-300亿元,而在5年前,则只有70亿。尽管美甲业存在着行业规范缺失等问题,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地渗透,将会引来各方资金的关注,并以此为契机迎来一个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变革的新阶段。

也许此时会有读者在思考,美容行业中极其细分的美甲行业加上移动互联网之后尚且如此,以此类推如果一个产值更高的行业叠加移动互联网之后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将远远大于移动美甲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个行业很有可能就是健身行业。

变革之年

首先说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健身的行业产值就已经达到150~200亿美元,仅仅市场规模就已经是美甲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更不要说叠加移动互联网基因的移动健身行业。

而笔者为什么会说移动健身行业将会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嫁接对象呢?这要从急需要转型的传统健身行业说起。

提到健身,也许你很容易就想到分布在各地的健身房。传统的健身房基本上都是通过收取会员费获得利润,是一种变相的场地和设备租赁模式,即用户花一个固定的费用(月卡、季卡、年卡)使用健身房的设施;虽然健身房也有私教,但费用高昂。

说实话,从笔者和笔者周围有着办卡经验的朋友来看,这种健身设备的租赁模式并不能提供很好的用户体验,专业指导(有效健身、塑形)、趣味性(解决坚持的问题)、个性化等等问题都没能解决。

曾经有一项数据从另一方面对此进行了印证,该数据显示传统健身房中,3000平的健身房会员量约5000人,但是实际活跃会员比例不超过20%。

与此同时,我们人均可占有的健身资源的不足,也成为我国“全民健身”口号的最大阻碍。

参照国家发布的《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不难发现,《规划》要求2015年运动场地达到120万个。就算以上述数据进行计算,2015年我国人均健身面积也仅为1.5平米。

与此同时,目前国内健身品牌也较为分散,前十大的品牌健身俱乐部的总体数量约740家,仅占整个健身市场的16.4%,大多数的健身俱乐部基本上以非连锁为主。

并且随着国人对于健身教练小范围或是单独培训的需求增加,私教工作室类型的健身模式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类似私教的个人健身工作室大约将近2万家。

传统健身市场的诸多问题,都给移动互联网的进入建立了一个适合的契机,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更容易和目前的健身市场进行嫁接并且对原有模式进行颠覆或是改革。

跑马圈地

正是看准了这一机遇,移动互联网 健身概念的项目开始涌现。

2015年之所以被称之为移动健身元年,也是跟众多开始布局移动健身公司的脱颖而出有着很大的联系。

2014年底,国内探索运动社交市场的app去动获得了来自SIG(海纳亚洲)的A轮投资,投资金额为1000万美元。2015年1月份,线上健身平台“火辣健身”获300万美元天使及Pre-A轮融资。该公司的天使轮由阿米巴投资,Pre-A 轮由景林资本和虎扑文化共同投资,目前该公司估值已经达到 1500 万美元。

类似的移动健身APP全城热炼也已经获得百万级别的个人天使融资。

这些app也被业内分为三类:

1、教育内容类:每日瑜伽、火辣健身、keep

2、运动社交类:去动

3、O2O预约:全城热炼、约教练

不过在笔者通过试用上述软件,并且和业内人士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前两类软件虽然拿到风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难以商业化的难题,其中需要付费的纯视频教育类内容让在没有付费习惯的中国市场很难拓展,另外,从目前存在的社交类应用的现状来看,社交类应用也尚不是可以直接变现的商业模式。

可以说上述两类应用离钱很远。

第三类应用从目前来看是典型的尾单模式。上述应用都是首先购买私教工作室团课的尾单,这部分尾单正常都占到团课10-20%的比例。看似有着性价比,但因为私教的尾单并不具有主流的价值,并且实际的线下拓展比较缓慢,所以现在看来是一种不可控切替代性很强的模式。

目前,移动健身要实现商业价值,就必须对原有模式进行颠覆,并坚定走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并且要打通全产业链形成O2O闭环。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郑多燕和也瘦网创始人廉刀共同打造的Zetness。

Zetness成立之后推出了郑多燕的运动健身APP“燕动”,据了解“燕动”是一款针对女性用户的APP,它提供用户“家中自练”、“教练上门”、“预约场所”三个场景的移动应用。

该应用从移动健身的上游内容提供入手,到下游的线下健身场馆可谓形成了一个O2O闭环。

首先,“燕动”拥有郑多燕全套课程的授权,并根据大陆女性用户的特点,由郑老师亲自不断研发新课程内容。凭借郑老师独有的视频内容,用户还可以与线下健身机构进行课程授权和课程植入,即“燕动”提供课程、私教、用户,机构只需提供场地。也就是说线下资源整合能力更强,合作价值更大。 不仅如此,“燕动”还与郑多燕的培训教育机构jeta学院(培训教练的学院)独家合作,进行“郑多燕减肥操”教练的网络认证。

至此Zetness也成为众多移动健身项目中最受风投关注的项目之一。

事实上,国外基于移动互联网健身O2O的项目classpass已经获得了一定成功,其2015年预计收入将超过6000万美元,类似的移动应用fitmob 也获得了两轮共计约1500万美元的投资。

国外类似项目的火热和成功,加上国内规模上百亿的健身市场,给了众多移动健身应用开发商们信心,也许移动健身中的“河狸家”“嘀嘀打车”就将从上述应用中脱颖而出。

最后套用马云大大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编辑:姚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