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与武举人(武举人与十八力)

原创 蔡予新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文武两类,童生有文童、武童之分既有文秀才,也有武秀才每科乡试分文、武,既录取(文)举人,也录取武举人往上更加高一层,会试有文进士、武进士,殿试当然须分文状元和武状元不过,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重文轻武,科举功名只看重文科,基本对武科很漠视与冷淡,几乎选择性地遗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武状元与武举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武状元与武举人(武举人与十八力)

武状元与武举人

武举人与十八力

原创 蔡予新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分文武两类,童生有文童、武童之分。既有文秀才,也有武秀才。每科乡试分文、武,既录取(文)举人,也录取武举人。往上更加高一层,会试有文进士、武进士,殿试当然须分文状元和武状元。不过,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重文轻武,科举功名只看重文科,基本对武科很漠视与冷淡,几乎选择性地遗忘。

清光绪十五年(1889),这一年的十月,在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里,浙江己丑恩科乡试隆重举行。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们忙碌文科考试录取工作,与此同时,同科的武科考试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参加这科考试的全省武生(武秀才)共有一千七百五十八名,按照考试规定,这批武秀才须先初试即外场考试。初试科目有:骑射、地毬、步箭、技勇、密记,并按双单号进行编排。从初试的考试科目上看,大致属于体能及技巧的范围内。经过第一轮的初试赛,近一半的武秀才们可以直接卷起铺盖离开考场回家了,淘汰率近50%。初试合格的武秀才仅有八百八十二名,这批人准许进入内场考试。内场是进行文化知识考试,当然,武科的文化水平考试难度系数大大低于文科。文科要考查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熟练程度和运用水准,而武科仅仅要求考生默写《武经》,而且只是默写某个段落,并不要求全文通背。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考场情景:绝大多数武生体貌伟岸,孔武有力,却在抓头搔脑,咬着笔杆一筹莫展。考试结束后,按照录取规则,本科武乡试录取武举人八十四人。录取比例测算一下,占参加内场考试人数十分之一不到,占整个考生人数不到5%,相对于文科的录取比例,武科应该高的。

这科武乡试的录取文榜上,有二位兰溪籍武生的名字光荣上榜,他们是:第五十四名余显清、第七十五名赵思廉。余显清,二十九岁,他的各项目考试成绩是:马中六箭、地毬中箭、步中五箭、弓十二力、刀一百二十斤、石三百斤。赵思廉也是二十九岁,他的成绩:马中六箭、地毬中箭、步中三箭、弓十二力、刀一百二十斤、石三百斤。两人的考试成绩除了余显清“步中五箭”与赵思廉“步中三箭”的区别外,其他一模一样。这两位兰溪武举人都能耍起120斤的大刀,都能举起300斤的石锁,可谓力大无比,气壮如牛。还有一点,他们的臂力非凡,拉弓成绩都是“十二力”。我查看一下同榜录取的其他武举人的成绩,他们也都是“弓十二力”,可见,“十二力”是武举人的基本功,也是中举的硬杠杠。据查证,清代拉弓的极限是十八力,或许,只有武进士、武状元才能达到这个最理想的成绩。

联想到兰溪方言中有一句话,叫“十八力”,是赞美一个人某项技能或做事能力扎实不虚的词语。兰溪土话“十八力”居然源出武科考试中的最佳成绩,我是感觉颇意外的。兰溪历史上只出过一位文状元,当时金华府属县倒是出过武状元的。也许,“十八力”正是人们对武状元功力超凡的赞赏。久之,这句“十八力”流传到“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兰溪,成为一个赞美词。

文章写到这里原应杀尾了,但是,我话犹未尽,再言几句。清《光绪兰溪县志》付梓于光绪十三年(1887),己丑恩科乡试中举的这两位兰溪武举人自然未能载入志书,本文特为他俩钩沉史事,也算补志吧。另外,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早已轰开中国的大门,世界军事领域里新知识、新兵器正日新月异地进步着。然而,此时此刻的中国军事领域选拨体系依然处于古老的“骑射”阶段,几千年沿袭不变,固步自封。每思至此,不免叹息,余不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