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

你好,我是陌十八

分享读书,成长,思维,创业干货

这是我读完的第43本书

孩子为什么总是跟你对着干

你说的为什么不听

为什么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

所有问题都有原因

这本书带你找到答案

并带你了解人性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1)

前两天下班的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儿子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边走一边吼:

你再跟着我?你再跟着我试试?

我消失给你看,你信不信?

你犯贱啊你?你找我死哩?

……

母亲骑着电动车,在旁边慢悠悠地跟着,一声不吭。

看着儿子不停止的咆哮,与沉默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在想:

这是要多大的仇恨,儿子这般竭嘶底,哪怕把母亲的爱和尊严随意地踩在脚底,也要挣脱她的怀抱。

这样的场景其实在生活中并不陌生,那些一言不合放弃生命的,离家出走的,对父母实行暴力的。

有人困惑:

这些孩子怎么了?

不缺吃不缺穿,甚至父母在他们面前活得那么卑微,也换不来一句感恩?

李玫瑾教授说:

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

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当孩子到了12岁甚至更早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他开始变得叛逆,不再听从你的安排,甚至会与你产生矛盾。

你可能会认为孩子开始叛逆是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或者是因为他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

但实际上,这种叛逆的根源是来自于孩子从小就缺乏良好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是孩子建立健康心理的基础。然而,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无意中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表现为孩子的情绪、行为或是心理问题,最终导致叛逆和不良行为。

因此,理解心理抚养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和技巧,是每个父母必须面对的任务。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2)

《心理抚养》这本书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

《心理抚养》的作者是心理学家李玫瑾。她曾在多家媒体和学术期刊发表过心理学专业文章,深受读者和同行的好评。

在本书中,她通过分析一系列真实案例,从心理学角度深入解读孩子情感和行为的本质,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心理抚养方法和技巧。

有读者评价说:

《心理抚养》的每一章节都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和理论知识,这些内容让我十分启发,也让我对自己的育儿思路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另一篇读者评价中,有人这样写道:

读完《心理抚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爱,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支持。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情感联系的建议,我会尽力去实践。

除了读者的评价,这本书也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心理学家张兵曾经表示:

《心理抚养》不仅是一本有关育儿的书,更是一本有关人性的书。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人性图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家人和社会。

人,其实是“养育 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3)

1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李玫瑾教授说:

何为人性?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他若尚有情感,就尚有人性;他若毫无情感,他就毫无人性。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

在养孩子过程中,你会发现,到了6个月左右,孩子会认人,他会根据气味辨别自己想要的人。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孩子的情感依赖开始。

如果他哭了,给经常抱的那个人就好,如果他想睡觉,抱的人不对,也迟迟不睡。

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也是人来到这世上的第一份“安全感”。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情感缺失。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孩子就会身心愉悦。相反,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就容易焦躁。

依恋的状态一般会持续到12岁。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会觉得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听管教,有点叛逆,其实是依恋期结束了。

李玫瑾教授把这一时期称为情感资本,就象你做生意要投入本钱,把钱放银行产生利息一样,你得先有本。

0-12岁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情感的本钱。

现在想想,你在这方面投入的本钱有多少?

有人吐槽,现在的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孩子生下来之后,交给老人或保姆,从生理关系上,还是父母子女的关系,但从抚养上,跟父母一点都不亲。

还有的父母从孩子生下来开始,要么让孩子单独睡,要么跟保姆睡,在孩子最需要情感信赖的年龄,父母离得远远的,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跟你亲密无间?怎么可能你说一不二?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4)

李玫瑾教授在分析很多案例中发现,一个人良知的底线往往来自于童年对他抚养的人,比如,当他想到奶奶,想到陪他一起长大的那个人,心理防线就会崩塌。

每个人都有软肋,这份软肋就是从小投入的本钱。

很多父母陷入一个误区,整天忙着为孩子的将来挣钱,想尽一切办法为他提供最好的吃穿,却无暇顾及孩子眼前的需要。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不是父母挣了钱,把钱往桌上一拍,说“孩子,你长大吧”,孩子就能长大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而且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如果没有来自心理抚养的情感作为基础,教育只能教术,不能教心。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5)

2

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我发现一个现象,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培训孩子的课程特别多。

而且家长都比较积极,只要一听说哪有提升孩子思维能力的,赶紧报,哪能提高分数让孩子拿名次的,不惜一切代价。

相反,那些如何让父母自我提升,如何让父母学会高情商,如何跟孩子沟通的课程,家长都不积极。

理由是:学不进去,太忙。

真相其实是:感觉不到直接价值。

这个时代让大家活得都很慌张,也很焦虑,什么都追求短平快,总在“术”上下功夫,从不会静下来思考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不去寻找最根本“道”的原因。

李玫瑾教授说:

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现象,父母应该抓大放小。可是,这些焦虑的父母一不看书,二不学习,事事都要问别人。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天职,也是父母的天性,只要去经历,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现在很多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因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就有问题。还有很多家长意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家长觉得自己已经很成熟,但那可能只是生理成熟,心理并不成熟。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不少家长给教授打电话,述说孩子的问题,要把孩子带来,教授都说:孩子不用来,你来就行了。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6)

记得在闺女上高中时,有时开家长会,我发言最多的就是:鸡娃不如鸡自己,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很多学生说被我圈粉,为什么?

因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家长也承认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可是敌不过整个社会的焦虑,所以跟着大部队人云亦云。

你想想,孩子幼小的肩膀能承受多少?

有些家长说,没办法,我改变不了。

是的,社会问题也是由一个个人造就的,当你无力改变,是不是可以学着去感受孩子?

你做他做的事,你去体验他的成长。

我也佩服这样一群家长,当孩子做作业到半夜时,家长坐在旁边,拿着一本书看或跟着字贴练字,就那样静静地陪着孩子。

不是要你跟孩子一样考大学,而是用你的言行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如果你连这份坚持都做不到,请不要再要求你的孩子,你努力把自己和工作做好,就是最好的鸡娃。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你要是能改变,你的孩子就能改变。

抓家庭养育,关键是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7)

3

做离初心最近的事

我在之前写董宇辉的那篇文章里分享过初心这件事。

人人都在说初心,可太多人在生活中背离了初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才能让你长久感到幸福。

什么是有价值的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在应该教育下,考高分进名校好象是不少学校和家长的价值。

走入社会挣多少钱,买什么样的房子车子是成年人的价值。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考入了名校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迷茫?

走入社会的成年人,不管有钱没钱,活得越来越焦虑不幸福?

甚至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归根结底的原因:找不到初心了。

李玫瑾教授说: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如此。

可太多人,出门都不知道要往哪里走,只会随大流或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小聪明对事,大智慧对人生,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这就需要有点时间思维,能够超越眼前的局限。

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当你追逐这些表象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永远追不完。有时追上了一两个,你也不开心,因为那是别人的生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太追逐生活的表象,人就容易迷失自我。

车子房子票子都很重要,它是人们生存必须,可心灵这块田更需要给养,它是你在世上保持幸福指数的根本。

李玫瑾父母不要对孩子说的话(李玫瑾这3条建议)(8)

回到咱们文章开头那一幕,表面是儿子的叛逆,以及家长貌似关心的跟着,可双方都在做背离初心的事。

母亲的初心是希望儿子无论怎样,都能平平安安在自己眼前,儿子的初心是想回到那个爱自己关心自己的家。

可是,这些孩子宁愿走进死亡的暗室,也不愿守在冰冷的家里。没有温情的家就像一座冰窟,让人寒心。

很多父母只想着挣钱为孩子提供物质的供养,却不知道这些物质填补不了孩子内心的空洞。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这份爱不是关心担心,而是走进孩子的内心。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人生也有转型期,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