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古代唯一六次错失成为帝都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个邓州人,你应该为自己的家乡而感到高兴,你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们将雷锋精神传承到新一代年轻人的思想中,希望你们的城市发展的更美好!

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古代唯一六次错失成为帝都的地方)(1)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考古界对邓州八里岗、太子岗、杨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邓州生活的实际情况,使邓州七千年的历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建都于邓,即邓国。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

远古至秦

根据《史记》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阳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及襄阳一带)。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古代唯一六次错失成为帝都的地方)(2)

迁都之议

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

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第三次: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

历史总是给后人留下无限的假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