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民国中后期书坛的中流砥柱(于右任曾给他家题过牌匾)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 在儿子和徒弟们的张罗下,65岁的王亲民开通了微信。他甚至尝试拍一些短视频,把制作秦腔板胡的技艺,普及给更多人。

与大多数非遗手艺面临的困境一样,板胡的制作,3年入门,10年出师,既难学,又卖不上价。王亲民希望通过这种尝试,探索出一条老手艺的生存新途径。

制作板胡的手艺传了三代人

王亲民出身于二胡、板胡制作世家。从祖父王芝春,再到父亲王彦芳,王家制作二胡、板胡的技术已传了三代。

于右任民国中后期书坛的中流砥柱(于右任曾给他家题过牌匾)(1)

王亲民的每一个作品都深受琴师的喜爱 记者 李宗华 摄

他家制作的乐器有多好?王亲民说了两件事:1936年,于右任为他家的店改了名,还亲自为新店名题匾“永盛斋乐器行”;梅兰芳也曾拜访过王彦芳,还为他送了戏票。

“西安东大街,过去有个民族乐器厂,我父亲在那里工作,我在那里长大,5岁时,就跟着父亲学板胡制作。”西安中山门小区,王亲民的工作室就在自家阳台上。

这地方本就不大,房里还摆满了木材和各种原料。站两个人,转身都不方便。工作台上,一台抛光机旁撒满粉末,旁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椰子壳。椰子壳是制作板胡琴筒的材料,需要经过22道工序加工,直径不同、厚度不同,发出的声音都不同。

于右任民国中后期书坛的中流砥柱(于右任曾给他家题过牌匾)(2)

手工打磨椰子壳导致产量非常低 记者 李宗华 摄

几年前,王亲民专门去了趟海南,从近20万个椰子壳中,挑出300个符合制胡条件的。最终做成精品的,只有35个。“这个活,就是脏、累。”王亲民举了个例子,“每次打磨椰子壳时,我都得戴一个12层厚的口罩,即便如此,吐的痰中都是灰。”

而椰子壳仅仅是板胡所需的部件之一。除了木工活,有时还要往琴杆上镶嵌驼骨和牛骨。至于上弦、调音这些工序,更不必说。

王亲民说,板胡的灵魂在于音色,而制作工艺直接决定了最终效果,所以工序非常复杂,要求非常高,“整个制作过程,需要手、耳、眼的高度配合,体现出心手相合的中国传统工艺理念。”

免费收徒弟 免费传手艺

三秦都市报记者今天走访了多家民乐器商店,老板们听到“王亲民”3个字,都要夸上两句。一位乐器行老板说,从最早的“西京全义合”,到后来的“永盛斋”,王家制琴的手艺,在西北五省区,都有口皆碑。

于右任民国中后期书坛的中流砥柱(于右任曾给他家题过牌匾)(3)

说起做琴王亲民便有说不完的话 记者 李宗华 摄

王亲民家中挂一块牌匾,刻着“勤慎谦清”4个字。“这是家训,提醒做后人的要勤快、谨慎、谦虚、清白。”

要做一把纯手工的板胡,王亲民需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连续干上一个星期。每件作品,他都很得意,可卖不上价,又成了他的烦恼。

制作板胡20年来,除了自己的儿子,王亲民先后收过20多个徒弟,但坚持到今天的徒弟,仅有4个。“我的态度很开明,免费收徒弟,免费传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手艺的魅力。”他说,即便如此,这门制琴技术,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对大部分练琴人来说,多少钱都能拉出响。”王亲民说,机械化、标准化的制琴工艺,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价格也便宜,但是,手工制琴的过程,是人与木材沟通的过程,好处在于,可以根据不同木材的曲直特性,确定下料尺寸和制作工艺,有独特的味道和生命力,“这些东西是长久的,是机械制作无法替代的。”

三秦都市报记者 宋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