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阵阵清脆的娇笑声,飘在傍晚烟水濛濛的湖面上,这清朗的吟诵声发自那一艘小船之中,船上的少女罗衣如雪,雾鬓云鬟,身畔放了几簇含苞待放的荷花,她执着玉壶自斟自饮,巧笑倩兮,仙姿绰约,丰神俊采。

那船头摇橹的船娘和丫鬟眼看天色晚了,在荷花丛中迷了路,难免有些着急,只有那少女依然从容悠闲,笑意盈盈。薄酒添醉,花颜悄染一抹酡红,游幸未尽,星眸流转几许微光,她嗅着怀中荷花的清香,即兴吟唱出开头那绝妙的辞章。

她就是被后世誉为“词国皇后”“千古第一才女”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近千年来,李清照的名字光耀文学史册,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的诗词大家齐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欢喜悲愁、物是人非、山河破碎,令人唏嘘。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1)

美人如花隔云端:家世显赫,惊才绝艳,特立独行

李清照是一位大家闺秀,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师承大文豪苏轼,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一身清朗刚正的文人风骨,为官清廉,擅长行文做赋。

李清照的母亲出身名门,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是状元出身的北宋名臣王拱辰的孙女。

总之呢,就是李清照父族和母族双方都是文化底蕴非常浓厚世代书香门第。

李格非夫妇学识渊博,性格也十分的温厚开明,他们对女儿倾注了足够的关爱,并不严格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去约束孩子,李清照自幼得以和兄弟们一起读书学文,还可以偶尔出门游玩,

她的童年时光过得无忧无虑,在父母的教导下熟读诗词古文,百家经典,其惊世的才华迅速被激发出来。

少女时期的她活泼灵动,个性独立甚至有些叛逆,饮酒作诗、出游划船、猜拳行令,颇有几分魏晋名士豪迈天真的风流,本质上就不同于同时期那些只知道三从四德的封建女子。

那一天,十六岁的李清照带着侍女在附近的明水湖游玩,行舟采莲,一时玩的兴起,耽误了回家的时辰。暮色降临,船娘在荷花荡里迷了路径,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李清照即兴吟诵出这一首《如梦令》。

回到家里,她誊写出来拿给父亲李格非看,李格非深深被女儿的才华震撼,他把这首词带出家门,和一群擅长辞令的饱学之士一同赏析,这些名人雅士都这才情所震撼。

从此,李清照名声初显,父亲李格非也越来越欣赏女儿的才华,他升任礼部员外郎之后,就把李清照母女一起接到京城。李格非才学出众,家里设宴款待许多同僚和文人名士,其中不乏张张耒、晁补之这样的名臣名士。

难得的是他竟然同意让女儿李清照出面拜见这些大家前辈,和他们一起讨论朝政时事和诗词文章。在和这些饱学能臣、文人雅士前辈的头脑风暴中,李清照的心胸眼界和格局见识也越来越宽广,从原本的闺阁情怀、少年游历,逐渐扩展到家国情怀,以及对朝廷时弊的针砭。

其中慷慨激昂,一鸣惊人之作当属《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

……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一时之间,李清照的诗词在汴京城中备受热捧,人人点赞,号称“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大家都知道了李侍郎家的大小姐少年聪慧,是个惊才绝艳的女子。

八百多年后,另一个惊才绝艳的才女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名要趁早”,李清照当年轻易就做到了。但是成名之后呢?李清照并没有追逐名利,也没有骄傲自满,她依旧风轻云淡,闲适悠然的享受自己的闺阁少女时光。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2)

在家里读书、写字、品茶、刺绣、侍奉父母,出游时,划船、饮酒、作诗,捉蝴蝶、荡秋千,掏蛐蛐……她一如既往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和少女情怀,醉心于大自然的山水草木,将它们写进自己的词中,在妙笔生花中隽永传神:

《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此时的李清照,年少聪慧,虽有满腹才华,又有不让须眉的家国情怀,但她依然是个养在深闺,被宠溺被保护的很好的大家闺秀。

她过的是衣食无缺,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不能真正识得沧海桑田,忧愁滋味。所以她早期年少时的词读起来更多的是充实活泼,愉快欢畅、细腻纯真的清新格调。

随着年龄渐长,李清照的心里多了一些莫名的愁绪,少女情怀总是诗。

比如那一年暮春时节里的某一天,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风吹的很急。她心情也不太好,喝一点小酒才睡着了,睡醒之后自己酒意还没彻底清醒,就着急问侍女院中的海棠花如何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一场急风疏雨,花事凋零,正如深闺的寂寞清愁寥寥几许,难言的少女惆怅心事。今天她是惜花之人,那么她的惜花之人又在哪里呢?

作为名满京华的才女,大家闺秀李清照自从及笄之后,他们老李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踩破了。公子王孙,达官显贵,多少少年郎都想聘娶才貌双全、家世显赫的李清照为妻。

爱她的人还是爱她的才华先不提,只要能成就婚事,凭李格非的官声和李清照的盛名,那就是一段足以光耀门楣的佳话。

但是骄傲的少女李清照的怎么可能轻易为这些凡夫俗子打动,她知道这些人追逐的不过是她的虚名而已,连她本人都没见过一面,甚至连她的诗词都读不懂,又如何谈婚论嫁呢?

门当户对的联姻也有真爱,赌书泼茶,神仙眷侣

少女李清照,一直期待着那个能与她真心相知相爱的才貌仙郎。

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他叫赵明诚,是当朝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家的三公子。

赵明诚家学渊博,世代为官,但他却不是名利场中人,也不爱好酒色,平时没事就去古玩市场转悠,零花钱都花在收集金石字画上面了。而且,他颜值也高,学问也好,很擅长诗词,是一个潇洒俊逸、一身文艺细菌的翩翩浊世佳公子。

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初次相遇,有很多浪漫的传说,都已经无从考证,唯一留下的证据就是那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活泼明艳的少女李清照在自己的庭院中荡秋千,身姿轻盈,春衫飞扬。她玩累了就抬起纤纤素手,整理自己的鬓发,汗水湿透了她轻薄罗衣,多么生动可爱的画面。

没想到这时候,家人却引着一个少年公子走了进来,少女赶紧回避,因为走得太匆忙,鞋也跑掉了,头上的金钗也跑丢了。等等,刚才那个公子长得还挺帅的,想偷偷看一眼却不好意思,就在门口低头,假装去嗅青梅,却把眼光来偷觑那公子。

在礼法森严,男女大防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能在婚前和赵明诚见上一面实在已经非常不容易,他们的婚姻虽然是父母之命,也包含了一些政治因素和家族利益,但也算是自由恋爱,两情相悦了。

大概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把她奉为自己的女神,作为一个文艺男青年,他读懂了李清照诗词中的情怀。

所以,当他见到李清照本人,更加惊为天人,软磨硬泡让父亲来李家提亲,因为两家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派系,所以李格非也考虑了很长时间。他全方位考察了一下赵明诚这个男孩子,发现他和他爹完全不一样,根本无心仕途,而且才学不俗,谈吐温雅,进退有度,就觉得比较满意。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赵明诚一直特别尊重和仰慕李清照,这一下子就已经奠定了将来的家庭地位呀。

李格非知道李清照从小不是一般的女孩子,只有找一个懂得她,理解她,支持她的丈夫才能真正幸福,他觉得赵明诚挺合适的。然后,就问了李清照的意见,李清照就算再活泼开朗,这种事情她能说啥?反正不反对就是默认了呗。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3)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初始状态,应该是最美好的样子了吧。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你,门当户对,家世匹配,颜值才华相当,情投意合,志趣相仿,两情相悦……就像张爱玲在散文《爱》中所写的那样: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偏偏如此巧合般遇到。

没什么挫折阻挠,没有第三者挡道,也没有恶婆婆坏妯娌,一句话:完美。活泼明朗、美丽可爱的才女嫁给了风度翩翩的才子,就是当下号称甜掉牙的宠文也不敢这么写啊!

这俩人也没有辜负吃瓜群众的期待,婚后就好的蜜里调油,并且一直发糖,酸掉所有单身狗大牙的那种。

赵明诚娶李清照的时候,他大学还没毕业,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才能请假回家和李清照团聚。明明都在一个城里,却要谈异地恋,少年夫妻的短暂分别,刻骨相思让他们爱意更浓。

那一天春日正好,赵明诚放假回家。小两口手牵手出门去逛大相国寺文玩市场,路上遇见一个卖花郎,赵明诚买了一朵花,亲手给爱妻李清照戴上,李清照撒娇着问了他一个送命题:“说,我好看还是花好看?”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果然是佳偶天成,两情缱绻,伉俪情深,然后这首新词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引得无数少女少女心怦然萌动,大呼“杀狗不用赔钱吗?”

赵明诚当时还真没什么钱,家里给零用钱生活费,都让他买金石字画了,李清照也很支持丈夫的收藏爱好,因为她也是个女文青,小两口志趣相投,干脆就把钱都拿出来买这些从上古时代至隋唐五代的书籍字画、碑帖拓片、青铜古器了。

至于吃穿用也都不怎么很讲究了,如果赵明诚实在看好了想要的古董,就算当了衣服也要去淘回来,李清照也都支持他,自己愿意省吃俭用,不买新衣服,不买新首饰,不做新发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作为一个曾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要这样紧巴巴过日子,她依然是欢喜又满足的,他们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物质的享受,爱情和兴趣让他们的内心充盈而富足。

他们经常会因为因为花高价收购一件文物兴奋的整晚睡不着觉,像两个得了宝贝的孩子,掌着蜡烛爬起来细细的鉴赏讨论大半夜,有时也会因为文物太贵买不起,一起感慨惆怅,难过好几天,比如那一副开价20万钱的南唐的画家徐熙的《牡丹图》,两口子借回家看了好几天,不得已还是还回去了。

可是好景不长,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这种心意相通,琴瑟和谐的恩爱生活过了不久,就因为“元祐党争”被迫夫妻分别两年。

因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赵明诚的父亲本来就属于不同朝堂派系,这次党争中李格非受到牵连,被罢免官职,遣返山东原籍。朝廷下令宗室子弟不得与元祐党人子孙为婚姻。李清照早就嫁给赵明诚,本来可以不受这次政策的影响,但是她和公公闹了矛盾。

因为父亲的事情,她上书请求公公为父亲说情,但是赵挺这个混迹朝堂多年的老狐狸,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要保全自己和赵家,根本不可能李清照的请求。而且李清照嫁给赵明诚这两年也没生下一儿半女,说话更没有分量。

骄傲又倔强的才女李清照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人情冷暖,人心凉薄,她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讥讽公公,赵挺一气之下把她赶回了娘家。无力对抗家庭的赵明诚在父亲的严令之下,不得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默默得送别了妻子。

李清照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家里看到憔悴老父的更是倍感凄凉,她体会到世事人情变化无常,开始思考人生,又因为思念丈夫,写下了许多经典词章: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明是两个相爱的人,却被迫分隔两地,只能鸿雁传书,彼此牵念,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次相聚。这一份难以消除的愁绪,远比当初“雨骤风疏”的少女情怀更加煎熬,难以消遣。

眼看着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些人,湖水荷塘月色风景如旧,只是李清照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巧笑倩兮、无忧无虑的少女了。

幸好,两年后,朝廷大赦天下,李格非重新回到京城,李清照也得以与赵明诚夫妻团聚。小别胜新婚,两人更加恩爱了,如胶似漆,虽然李清照接下来几年也没生下子嗣,但是赵明诚还是顶住了家庭的压力,没有纳妾。就算他已经有了官职,也表示他只爱着我们的女主李清照一个人。

没过多久,赵明诚的父亲也被皇帝坑了一把,罢官贬回原籍,赵明诚作为三公子和两个哥哥一起被遣返原籍,李清照和赵明诚一起回到山东老家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要是换了那些势利男女早就哭天抢地,叫苦连天,但是人家李清照和赵明诚这一对二却活出了神仙眷侣的模样。

终于远离了朝堂上的波云诡谲,恩爱夫妻朝夕相对,终日厮守,一切外界的纷纷扰扰好像都与他们无关。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他们花前月下,浪漫旖旎,相依相偎,你侬我侬,岁月静好。

一起读书论诗,画画写词,一起秉烛整理鉴赏金石字画,他们夫妻的多年的文物收藏量需要有十几个房间来存放,规模堪比博物馆,价值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他们夫妇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尤其博闻强记,所以他们发明了一个文化人的“猜书”新游戏

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由一人提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对了才可以喝茶。因为赢了的人太过高兴,不小心把茶杯打翻了,反而喝不到一口。

后世情痴才子纳兰容若写夫妻情深,引用的正是源自李清照夫妻“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4)

在山东原籍生活的这十多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们的书房起名“归来堂”,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都是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自傲,审容膝之易安”,共同表达他们夫妻无心功名利禄,向往隐逸生活的志向。

李清照三十一岁那年,赵明诚依然把她奉为挚爱,知己,女神,爱妻,他在她的画像上题字:“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

赵明诚在李清照的协助下,完成了他毕生最有名的学术著作《金石录》,李清照也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开创先河的批评之作《词论》,通过对先前各家如苏轼、欧阳修、柳永、曾巩等人的评价,系统地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提出了自己“别是一家”的理论,从此开山立派,笑傲文坛。

中年危机,晚年流离,爱恨别离都在词里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有美好的开始,前半生虽然有些小波折,但整体来看是非常幸福、幸运的,简直是命运的宠儿。

但是,她的好运气好像在前半生都用光了,到了后半生开始急转直下,饱受艰辛磨难,没能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一份才子才女的少年夫妻,两情相悦,两心相许,情投意合,他们多年来经受住了许多考验,但还是难以免俗的出现了中年危机。

在青州清贫却岁月温柔的隐居生活,李清照是心满意足的。她可以舍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可以舍弃一身的光华和盛名,她可以不要人们的崇拜和仰视,她可以不要锦衣玉食的生活,她只要和心爱得男子相知相守,于愿已足。

但是她忽略了赵明诚作为一个男人的追求。赵明诚,官宦子弟,本身也有才学,早年间他在父兄的庇护下可以做一个富贵闲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也能安身立命。

但是当父亲去世之后,兄弟们各过各的,他和李清照在青州隐居多年的清贫生活,让他成长了太多。当他多次因为手头拮据,资金不足和很多心爱的金石字画失之交臂的时候,他就慢慢的改变了心意,再也不是那个只想追求安贫乐道,岁月静好的少年了。

当他完成《金石录》之后,在全国学术圈打开了名气,之前牵连父亲罢官的风波已经过去,朝廷任命他为莱州郡守。赵明诚欣然接受,他重新燃起了抱负,想通过出仕做官,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金石字画收藏爱好。

赵明诚走马上任,李清照独守青州。谁也不知道这期间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沟通得?但是,基本可以确定他们的分歧很严重,很可能是大吵一架。李清照不想让丈夫去做官,但是赵明诚还是一意孤行的走了。

所以,李清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和彷徨。她作为一位不世出的女词人,对一切事物都有敏感细腻的感触。

她知道这一次他们夫妻分离,并不像之前那一次一样简单,他们之间出现了剧烈冲突,三观都不一致了。李清照在此期间写下了了充满离愁别绪,甚至颇有内涵寓意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整首词别的都是诉说离愁别绪,空寂孤独,其中“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表达了李清照想要挽留丈夫的心意,而“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则化用了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误入武陵,娶仙女为妻,贪恋新欢,忘记家人亲旧的故事。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5)

如果李清照和赵明诚还是恩爱如初,浓情蜜意,实在难以想象一向骄傲的才女竟然会有这样担心和愁闷。

想来他们成婚多年,虽然志趣相投,岁月静好。但是不管爱的多么浓烈,激情总会渐渐褪去,两个过了这么多年的隐居生活,已经成为平静相守的老夫老妻。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没有生孩子。

赵明诚虽然在早年顶住了压力没有纳妾,但是李清照已经三十六岁了,结婚二十年,还没有生育。纵然她才华横溢,光芒万丈,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出身多么高贵,自身能力多么卓越的女性,都不可避免要经过嫁人生子的宿命,而无子,就是女人难言的伤痛。

但是,李清照从来也不是普通的女子,她的才华和胸襟,她的见识和格局完全不让须眉,她有独立的个性和超凡的勇气,她想与其忧虑哀怨,不如主动去丈夫身边,争取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她收拾行李,告别姊妹亲友,一个人踏上了寻夫的旅途。带着思念,带着怀疑,带着对未来一切的不确定,李清照在路上写下了这一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全篇读不到丝毫即将和丈夫重逢的喜悦和期待: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当李清照见到丈夫的时候,她长期以来担心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赵明诚已经纳妾了,他很意外李清照的到来,只简单把她安置在一处有些简陋的房子里,就外出应酬了,没有嘘寒问暖,也没有温情陪伴。他再也不是那个一心只宠她爱她,和她在青州恬淡隐居,携手看云卷云舒的夫君。

可是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丈夫纳妾是合理合法的,就连皇后都要笑吟吟地为自己的夫君海选秀女,充盈后宫,绵延子嗣。而且北宋士绅纳妾和蓄养家妓,李清照还能说什么呢?

她一没哭二没闹,也没有为难侍妾,她心里难过的只是赵明诚的改变,她感到自己不仅失去了丈夫的恩爱,更失去了人生的知己。这段时间李清照的孤寂和凄凉,都在这一首《感怀》中: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 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这才是真正的相见不如思念,明明人在咫尺,两颗心却已经相隔天涯。他每天外出忙碌应酬,沉迷于酒色财势,她自己在家独坐一室,唯有书香和孤灯为伴。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6)

李清照在诗中引用了三国袁术(字公路)穷途末路的典故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绝望,还自嘲在这里她至少还有两个好朋友,一个乌有先生,一个子虚子。

他们爱情可能真的和现在很多自由恋爱结婚,走到中年出现家庭危机的夫妻没有什么不同。那些曾经以为会永恒的誓言,会持久的恩爱,终究在时光和世俗的磨砺中黯淡。

无论多么浪漫的热恋,总归会落到柴米油盐上,李清照只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她可以粗茶淡饭,素衣荆钗,隐居田园一辈子,为了支持丈夫收藏金石字画的爱好,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有情饮水饱。

但是不代表赵明诚也一直这么想。作为一个男人,他既有自己的仕途理想,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且作为一个世家子弟,一直这样粗茶淡饭的过隐居生活,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自古以来的爱情总是这样,谁爱的更深,谁就容易受伤,谁不够专心,就容易转身。多少深情缱绻,没有走到白头,都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李清照是再聪慧不过的女子,她把伤心失望都深深埋藏在自己心里,和赵明诚之间保持了夫妻应有的体面。

很快,发生乐靖康之难,转瞬间国破家亡。李清照已经无暇再顾及他们夫妻之间的裂痕,因为他们再次有了需要携手合作完成的项目——保护多年来收藏的金石字画,那是他们夫妇大半生的心血家当。

但是他们的多年来的积累实在太多了,想要全部运走保全根本不现实。于是两人只好丢弃了很多沉重的、体积太大的、价值较低的大量文物,把剩下先装了满满十几大车由赵明诚带着先行赶回江宁。

李清照留下整理剩下的藏品,等来年开春冰雪消融,走航运一起运到江宁。但是万万没想到青州很快发生了兵变,剩下大量文物几乎全部毁于战火。

(建炎元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所幸李清照带着《赵氏神妙帖》等少量高价值藏品逃出了生天,但是一路上又不幸遭遇盗贼,大概是强盗没文化,不识货,所以等她到达江宁的时候,手里还能剩下一本《赵氏神妙帖》。

真的很难想象,李清照那样一个气度高华、恬淡悠然的才女,在兵荒马乱中孤身漂泊流离,长途颠簸是何等的凄惶狼狈。当她历尽生死磨难,再次来到丈夫身边的时候,前尘种种她都不想再计较了,还有什么比两个人能在一起好好活着更重要呢?乱世里的相守更加珍贵不是吗?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诗词中融入了太多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这一路颠沛流离的逃难经历让她亲眼见证了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她对宋高宗退避妥协的态度非常不满,写下了忧国忧民,怀念北方故土《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丈夫赵明诚任职江宁知府,工作在抗战的第一线,李清照在雪天里诗填词邀请他一起唱和,但是此时的赵明诚忙于公务,思路迟滞,费心费力也不能应对了,夫妻之间仅存的一点共同爱好也没能维持下去。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7)

紧接着,赵明诚做出了一件让李清照更加失望寒心的事情。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赵明诚即将要前往湖州上任,在离开江宁之前得知叛军王亦兵变的消息,没有做防范部署。在叛军攻城那晚他用绳子翻墙跑路了“迟明,访明诚,则与通判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缒城宵遁矣”。

所幸有人事先重视了这个事情,做好了埋伏,平定了叛乱,守住了城池。

不管怎么说,赵明诚这件事办的相当不地道,先不说什么保家卫国,爱民如子之类的为官责任问题,他好像根本完全忘记了城里还有他的老妻李清照,一旦叛军成功夺了城池,李清照作为前任知府的家属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李清照当然也非常生气,她不仅气赵明诚不顾夫妻情谊,更气他贪生怕死,只顾自己逃命,不顾家国百姓。她写下了那一首激扬千古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晚节不保,被朝廷革职,湖州的新工作也丢了,只好带着李清照前往江西定居。

但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实在太缺人才了,没过多久他又一次被安排前往湖州任命,他告别李清照,前往建康面圣,打算领了上任资料回来带老妻一起去湖州。

林清照万万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赵明诚病危的家书,等她赶来的时候,赵明诚已经奄奄一息,很快就病逝了。

二十八年的夫妻相守,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任何预告,犹如一场梦,醒来已经阴阳两隔。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晚年丧夫的李清照犹如孤雁哀鸣,尽管身心疲惫,容颜憔悴,但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倒下去,她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想要去做,那就是完成丈夫临别的嘱托,保护她们夫妻毕生的藏品。

尽管乱世流离,尽管孑然一身,李清照还是收拾好残破的心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着那些金石字画,就像在守护着她和丈夫多年来的美好回忆。

可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没有丈夫依傍根本寸步难行,这么多的宝物不仅难以护持说不定还要因为“怀璧其罪”引火烧身。

李清照准备前往洪州投奔赵明诚的妹妹家,因为妹夫官至兵部侍郎,是很有能力帮忙的。她打点了大量的文物古籍,托赵明诚昔日心腹先行带往洪州,但是万万没想到,金兵攻陷洪州,官员和皇室宗亲全部逃离,这一批文物不幸流失。

无奈之下,李清照想要把大部分珍品献给官府朝廷,但是在此过程中,又因为战乱这一批文物几经波折不知所踪。

李清照夫妇毕生的心血收藏,已经在战乱中失去了十之七八。李清照带着珍爱的一小部分文物辗转逃难,在越州暂时落脚的时候,又被盗贼挖开墙壁,偷走了藏在床下的几筐书画。

在乱世中,人命尚且难以保全,何况这些身外之物,但是李清照却把这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她大病一场,守着仅剩的几本古籍字帖,感到了深深地无力和疲倦。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8)

这时候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走近了她的生命,他当时任职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官吏,为人乖觉,巧舌如簧,在李清照生病期间无微不至的照顾,给她带来了一份难得的温暖和关怀。

李清照和弟弟李迒都是心思纯净的人,也被张汝舟的付出所感动,李清照以49岁高龄再嫁张汝舟为妻,只是为了晚年有一个栖身之处,有个可以嘘寒问暖的人罢了。

但是这个张汝舟很快暴露出真实嘴脸,他想要图谋的是李清照的那些金石字画,那些已经遗失在战乱中的珍贵藏品,李清照拿不出来,就算拿出来也一点不愿意给他,这个恶徒竟然对李清照挥起了拳头。

可怜孤傲高洁了大半生的千古才女,到了晚年却要受这样的折辱。李清照终究不是一般女人,她收集了张汝舟的罪证,把他告上公堂,公开“休夫”,甚至愿意付出自己坐牢两年的代价。

张汝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李清照恢复自由之身,在亲朋故旧的帮助下,她只在牢里呆了九天就被释放出来。

历经诸多磨难的李清照,已经心如止水,面对封建礼法之下世人的冷嘲热讽,闲言碎语,一概置若罔闻,丝毫不萦于心,多少挫折磨难都走过来了,这几句流言算得了什么呢?懂她得人自然会懂,不懂得人费尽唇舌也是枉然: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的晚年定居南宋都城临安,跟着弟弟生活。当一切尘埃落定,岁月的霜华染白了她的鬓发,乱世的风雨吹皱了她的眼角,或许在南方的某一个春朝,她仍会回想起曾经少年时微醺泛舟的任性恣意,低头嗅青梅的羞涩,青州十年的隐逸……

只是那些人、那些事、那遥远的故土,再也回不去了,只有她用自己的率真、独立、勇敢、高洁、叛逆、坚韧以及不世出的才华奏响了一曲关于爱情、理想、自我、家国天下的千古悲歌。

李清照,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女性,她远远比我们在语文和历史课本中所知道的更了不起。

一代才女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词国皇后李清照)(9)

ps:

1、关于李清照的生母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是她的生母是李格非的原配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长女王氏。

2、关于赵明诚是否纳妾也有争议,但是我认为是有的。明显的证据就是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后序》关于赵明诚临终前的记载:“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其中“分香卖履”的典故出自三国曹操安排众位小妾的故事:汉.曹操《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指众妾)无所为,可学做组履卖也。”

南山橘暖/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