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之亲密,用刘备自己的话形容实乃“犹鱼之有水也”。可以这么说,刘备得诸葛亮,这才能鱼化为龙,“三分天下得其一”。诸葛亮对于刘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假如没有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实力弱小的刘备夹在曹操和孙权之间,凭他那点人马,早就尸横荒野了。

不过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如鱼得水的亲密表象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 以及诸葛亮由此做出的一系列不寻常的反应。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志同道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看法一致,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犹如鱼水之情,他怎么会猜疑诸葛亮呢?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2)

明代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如此写到:刘备“疑公(指诸葛亮)交吴之深,而并疑与子瑜(指亮兄诸葛瑾)之合。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子瑜(诸葛瑾)”。

原来,正如史料中所记“(亮)在蜀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和族弟诸葛诞分别在吴国、魏国做高官,有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刘备对他的猜疑也就难以避免了。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左都护、豫州牧 ;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征东大将军。刘备与曹操是宿敌,与孙权貌合神离,而诸葛亮的兄弟又分侍魏、吴,你叫刘备如何释怀?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3)

当初,傲世轻物的关羽拒绝了孙权的提亲,还辱骂来使,致使两国交恶,最后发展到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刘备不以此为戒,仍决心以倾国之力与东吴决战,最后惨败猇亭。而作为一国重臣的诸葛亮仅稍作谏阻便沉默不语了。诸葛亮明知与东吴结盟的重要性,为何在刘备准备大举伐吴之际,仅稍作劝谏便保持缄默了呢?原来他为避嫌 ——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位高权重,又和孙权结为儿女亲家,自己若极力阻止刘备东征,岂不有拉偏架、暗助东吴的嫌疑?因此他不便多言,只能稍作规劝便沉默是金了。

直到刘备在夷陵猇亭被吴将陆逊用火攻击破,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心痛之余,也只能叹息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

法孝直是谁?他的话刘备能听?他哪来那么大的能量?直叫蜀相诸葛亮亦对其敬畏三分?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4)

刘备袭夺益州(今四川)后,其统治阶层内部大致包含三大集团:一为关羽、张飞等追随刘备南下的旧部,一为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人士,还有就是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土人士(刘璋旧部,也包括一些避乱益州的东州人士)。诸葛亮与刘备旧部之间本已有矛盾,而且以法正为代表的西川人士与他的矛盾冲突亦无法避免。

诸葛亮足智多谋,登高望远,在蜀汉集团中有无可替代的尊崇地位,可谓权倾朝野。但诸葛亮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个人在蜀汉早期足可以与亮并肩而立,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凌驾于诸葛亮之上。

此人并非别人 ,他就是法正法孝直。《三国志》记载,法正是陕西(彼时称关中)扶风人,和孟达同乡。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5)

法正原是刘璋属吏,不过当个校尉之类的些小官职,可他投了刘备后却扶摇直上,先拜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后来又升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归附刘备后升迁速度极快,让观者瞠目结舌。

史载,法正担任蜀郡太守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意思是他既担任京师卫戍司令,又是首席谋臣(相当于参谋总长)。

当初关羽失荆州后,刘备执意兴兵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劝阻无效。事后,蜀军大败亏输,诸葛亮喟叹道:“假如法正还活着,是一定能劝止刘备的,即便劝不住,他必随军前往,也不至于兵陷绝境啊” !

追随刘备多年的诸葛亮办不到的事,法正居然能办到,足见刘备对他的宠信与倚重。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6)

法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他的人品与口碑并不咋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法正在益州牧刘璋麾下做校尉时“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也即是说他德行不佳,众人对其颇有微词。

而且从他背叛刘璋、迎刘备入川后发生的事看,他的人品确实不好。法正投降刘备,被任为蜀郡太守后,“为一飧之德 ,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者已达数人 ”。

大意是法正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由于蜀人曾经蔑视他,因此哪怕是为一餐饭这样的小事他都要进行报复,为此还杀了好几人,真乃草菅人命啊。

品德不行,才能出众也能服人,但法正似乎对治国方略也不太在行。比如,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针对刘璋时期法度松弛的弊端,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修法度,约官制 ,劝课农桑”,集中举国之力以对抗曹魏。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7)

法正对此却不以为然。在朝堂上,他当众质疑诸葛亮,并以汉高祖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以宽松政策来笼络民心为例,对诸葛亮严厉的治国政策与方针提出了异议。

诸葛亮只好耐心的告诉他,刘邦之所以宽松用法是因为秦法过于严酷,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以宽法赢得民心。而当前蜀汉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法令不明,法律过于宽松,国家的凝聚力不强,不利于战争环境下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诸葛亮苦口婆心,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才说服了法正。

就这样一个品德不佳、眼光不远的人,刘备为什么对其青睐有加、倚为肱骨呢?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记载,诸葛亮曾经这样说:“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则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叛,实由于此”。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蜀人“专权自恣”颇为不满,但刘备之所以能得益州,就是得到了当地人士的鼎力相助与支持,并且刘备想以此为根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因此必须扶植与依靠蜀人集团。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8)

当有人对骄横跋扈、公报私仇的法正表示不满,于是向诸葛亮反映法正滥施报复、草菅人命时,诸葛亮说出一段耐心寻味的话,大意是:当初刘备在荆州时,北有曹操陈兵百万,东有孙权虎视眈眈,每天睡觉时还要提防喜欢舞刀弄枪的孙夫人(孙权妹)。如果没有法正、张松引其入川,刘备哪里会有今天?三足鼎立之势也不会形成。看在刘备的面子上,我也不便惩罚法正。

诸葛亮一语道破天机,法正在帮助刘备夺取西川一事上立下大功,后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他也出力甚多,所以刘备宠信他,重用甚至纵容他。

其实,当初帮助刘备夺取西蜀的人不止法正一个。但这些吃里扒外、引狼入室的刘璋旧部大都没有好下场:孟达被逼反,后复叛蜀汉时被司马懿擒斩;彭羕先被贬官,后遭处死;李严的结局也不好。只有法正红得发紫,官运亨通,如果简单的认为刘备重用法正只是因为他在取益州时立过大功,那么也未免太小瞧刘备的智商与手腕了。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9)

当有人向诸葛亮反映法正擅权枉法的劣迹时,诸葛亮表面是在给大家耐心解释,化解矛盾,其实还顺便轻描淡写的告诉大家:法正之所以敢于滥杀无辜,为非作歹,是因为背后有刘备撑腰,我拿他亦毫无办法。

其实,如前所述,诸葛亮的社会关系颇为复杂, 有兄弟分别在魏、吴做高官 ,他表面虽然和刘备亲如一人,实则刘备对其一直有所猜忌,并不完全信任他,为掣肘、牵制诸葛亮,刘备煞费苦心的在军中首创“双军师”制,最早是诸葛亮、徐庶,后来是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是诸葛亮、法正,刘备确实很有权谋手段,他同时任用两位资历、能力相近的人担任军师,构成了参谋机构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

所以,他重用西川刘璋旧部法正就是为了制约诸葛亮专权,以免出现臣强主弱、尾大不掉的乱局。

刘备封法正为尚书令,职位不低,但仍属丞相之下,刘备为了达到制衡诸葛亮的目的,对法正的各种提议都予以采纳,基本言听计从,以帮助法正树立威望,用以弥补他与诸葛亮在资历、官阶、能力上的差距。诸葛亮心细如发,自然对刘备的用意心知肚明,只不过是心照不宣、从不说破而已。

所以刘备倾国伐吴惨败时,诸葛亮才会发出“假如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之感慨,此话其实意味深长。诸葛亮的本意是,刘备宠信法正,只听他的话,他两人的关系才是真的如鱼得水,论亲密,我是根本没法比的。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0)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1)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2)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3)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4)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5)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6)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如法正(诸葛亮因何畏惧法正)(17)

【插图源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