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过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新春走基层贵州黔西)

新华社贵阳1月24日电 题:贵州黔西:“一针一线”描绘锦绣新春

新华社记者骆飞

对新年的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贵州省黔西市青年非遗传承人彭艺而言,绣片上一针一线描绘出的精细且多彩的图纹,则无声地诉说着她的新春愿望。

“每一幅刺绣作品都投射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彭艺拿着正在刺绣的“花鸟迎春”说,这些花鸟、福寿等刺绣纹样,都是祖辈一代代传承下来,是另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

让群众过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新春走基层贵州黔西)(1)

青年非遗传承人彭艺正在刺绣。新华社记者骆飞 摄

在彭艺的工作室里,展示架上摆放着不少文创作品。除了传统的绣片、绣带,一批“混搭”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土陶茶杯“缠上”了“花腰带”,朴拙而秀气;錾刻好纹样的银饰镶嵌在绣片上,用木框装裱“定格”下美丽瞬间;植物染料印染的坯布,不仅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还能填上棉花,做成抱枕抱在怀里……

在彭艺看来,坚持守正创新是传承发展好非遗文化的关键。“守正和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在刺绣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原汁原味地坚守传统手艺,也要谋求融合创新,这是激活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有益探索。”彭艺说,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坚持创新,才能赋予非遗技艺更旺盛的生命力。

让群众过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新春走基层贵州黔西)(2)

贵州一民族手工商品店里展示的融合苗绣元素的服装。新华社记者骆飞 摄

这些年,彭艺不断学习各种民族手工技艺,她几乎走遍了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时还去到江西、浙江等地学习陶瓷制作、木艺雕刻等。如今,松桃苗族的双面绣、三都水族的马尾绣、黔南的布依族蜡染、景德镇陶瓷烧制……彭艺总会把这些技艺巧妙地融合进自己的作品里。

过去这一年,彭艺不仅努力提升自己,还不断地培养更多绣娘,带动她们增收致富。彭艺的工作室现在不仅是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社区空间,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妇女的就业平台。“去年工作室有将近80万元的营业额,带动了当地30多位绣娘、染娘就业。”彭艺说。

春节期间,彭艺的老家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不断有游客进村游玩。这里是苗族支系——“歪梳苗”的聚居地,村里的苗族妇女世代传承苗族刺绣、蜡染等传统民族手工技艺。

苗族妇女杨文丽在村里开办了刺绣、蜡染生产车间。她所经营的化屋村非遗工坊,曾是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扶贫车间”,如今随着化屋村成功脱贫摘帽,杨文丽有了新使命:做好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传承发展的同时,不断吸纳村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在工坊内,只见身着“歪梳苗”传统服饰的绣娘们飞针走线,以绣花针为“笔”,在布上“描绘”出精美的图案。“工坊把传统手工技艺与机器批量生产相结合,在满足高端消费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大众消费,让苗绣技艺不再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快消品。”杨文丽说。

让群众过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新春走基层贵州黔西)(3)

贵州一少数民族妇女在刺绣。新华社记者骆飞 摄

2022年底,化屋村非遗工坊共有5台大型绣花机、33台小型布料加工设备,稳定吸纳了22名村民就业。同时,工坊还覆盖了60多名灵活就业人员。据了解,化屋村非遗工坊2022年经营收入达150多万元,逐渐成为当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展望新的一年,杨文丽计划持续拓展生产车间,并不断推进产品标准化生产。同时,她将积极借助电商销售、电商直播等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这是苗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发展的机遇,要用好‘一针一线’,让苗绣、蜡染等传统民族文化更时尚。”杨文丽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