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谷面蒸饭(包谷面散饭)

包谷面可以做诸如搅团、节节、鱼鱼等多种稀软性饭食。包谷面散饭便是其中一种。

包谷面蒸饭(包谷面散饭)(1)

秋天是包谷等秋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气候也由热交凉直至变冷,包谷面便大大派上了用场。吃腻了白米、麦面的村民们,边收庄稼边抽空脱粒一些包谷,晒干筛净后磨成面粉,通常叫新包谷面,隔三差五地做节节、做散饭、漏鱼鱼,以改顿、尝新。因为用新包谷面做的散饭格外新鲜、甜香、口感好。只要到了这个季节,走在乡间村落,不时会闻到做包谷面散饭那浓烈而特有的醇香气味。到了这个季节,不要说是农家,就连城镇居民,也撵着撵着往农贸市场或超市去购买新包谷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会听到“五谷杂粮,有益健康”的亲睐声。尽管价钱不菲,由于抵不住尝新的诱惑,再忙再挤也要买上几斤,好回家做顿散饭吃。

包谷面蒸饭(包谷面散饭)(2)

除夏季大热天外,其它季节特别是阴冷天气,做顿包谷面散饭吃是一种享受。甘肃多处人有吃包谷面散饭的习惯,即便现在生活好了,上了年纪的人对吃包谷面散饭仍然乐此不疲。至于其称谓,包谷面散饭这种饭食在渭北、洮岷一带和陇南部分县区也有叫蕃麦面散饭的,因为那里把包谷叫蕃麦。

包谷面散饭最早兴于何时,未曾考究过,也未见相关的史料。但据父辈们口传,早在他们爷爷的爷爷时,就有了包谷面散饭和“包谷面散饭”这一称谓,估摸至少有千余年历史了。

包谷面蒸饭(包谷面散饭)(3)

“散饭”是流行甘肃的一句方言。所谓“散饭”,即用手抓着包谷面从指缝间徐徐撒入锅中开水,经用筷子等搅拌煮熟的一种糊状饭食。“若要好, 三百六十搅” 正是对制做该饭食不离搅拌的写照与要求。“散饭”作为一种饭食,其做法是干撒面粉入锅,“撒”字去掉“扌”偏旁,是“散”字,便谓之“散饭”。除此,还再没有一个比“散”字更确切的字眼去表达了。

包谷面散饭的做法大致有这么三种:一种是不嫌不怕搅拌的劳顿,按吃饭人的多少,一次性地将水倒够于锅里,待水烧开后一手抓面粉徐徐撒入锅里,一手紧握筷子或擀面杖不停地搅拌,直至将撒入水中的面粉搅开搅化,不至于结成疙瘩或沉淀于锅底,以防粘锅烧糊,影响散饭的口感与味道。天水以上诸县一般采用这种做法;另一种做法是待锅里的水烧开后,舀出部分开水备用,然后按上述做法往锅里撒面,并不停地的搅拌,再逐次依据稀稠程度往锅里掺水,直至认为稀稠合适、够吃为止。这种做法多见于两当、徽县、凤县等地;第三种做法是先在饭盆里取够的包谷面粉,倒入盆里适量凉水或温水,在盆里搅化搅匀后将生稠面糊一次性倒入开水锅里并及时搅拌,其稀稠程度和前面所述相似。这第三种做法亦多见于两当、徽县、凤县等地。

包谷面蒸饭(包谷面散饭)(4)

做包谷面散饭以传统的柴火炉灶为最好。一是炉灶稳当,便于搅拌;二是燃料以木柴或植物秸杆为主,待面糊煮开冒泡、翻滚,即可随时扯柴减火,开始用文火煮一段时间, 再经最后几搅,直至稀稠合适,口感好即可食用。包谷面散饭尽管做法多种,但都少不了搅拌。说是三百六十搅,其实要做得好,远不止这个数字。

做包谷面散饭,除炉灶外,搅拌工具是至关重要的。有的地方,除用筷子外,有用长把勺搅的,在天水市区就是这样,好处是借助勺背与锅铁的接触摩擦,比较容易将面疙瘩搓碎搅化,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口多,锅里下面粉量大的家庭,一般筷子太短太细,有用截两根指头粗、二三尺长的竹棍作为专用筷子的。在两当、徽县等陇南农村,很多家庭大都以指头粗、二尺许长的小树叉或擀面杖为搅拌工具的,既实用又经济。

至于包谷面散饭的稀稠程度,因人而易。有喜欢吃稀一些的,也有喜欢吃稠一些的,一般以能捞上筷子不连滴面糊为宜。通常情况下,因蒸发散热面糊吸水等因素,一般头碗稀, 二碗稠,三碗变干不好吃。这种饭食,即使变稠变干,也不要紧,下顿烧些菜汤,将所剩饭用锅铲铲碎下锅入汤,是再好不过的包谷面搅团了,想剩都剩不下。

包谷面蒸饭(包谷面散饭)(5)

有人认为,穷人家才吃包谷面散饭,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五谷杂粮,散饭是一种饭食品种,经济条件好的富户人家照吃不误,只是伴菜不同而已。一般呢,除用清油炝一碗浆水酸菜外,炒一盘青辣子洋芋丝即可,也有调一盘咸菜或一碗豆豉为伴菜的。但不论伴菜多少,用清油炝一碗浆水酸菜是必备的。

包谷面散饭属于糊状稀饭,水分大,易消化、不经事。上地的人,做出力活的人,吃了散饭一般还要适当吃点馍馍之类的食品。其他人呢,吃散饭有配几个炒菜的,包括炒肉菜之类。从尝新改顿的意义上讲,吃包谷面散饭无疑是一种享受。

现在,随着炉灶的进化和燃料的改变,做包谷面散饭的难度大了,吃包谷面散饭的机率低了,但包谷面散饭作为一种延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传统饮食文化,肯定是消亡不了的。


监制:李建辉 责编:秦晓梅

审核:叶永宏 编辑:何玉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