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小河(我爱故乡的小河)

我爱故乡的小河(之二)作者:乐悠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美丽的家乡小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美丽的家乡小河(我爱故乡的小河)

美丽的家乡小河

我爱故乡的小河(之二)

作者:乐悠悠

故乡的小河很小,很原始,很古老,很随性,名不见《水经》。

小河水草丰盈,河水清澈,鱼翔浅底,自西向东,不修边幅,弯弯曲曲,川流不息,通江达海。

小河如同故乡大地的血脉,在流淌中喷张着激情,滋润着故乡的大地,哺育着两岸世代勤劳朴实的乡民。

弯弯的小河就像一条淡绿的绸带,柔美秀丽。在我的心目中,无论何时,它都有一种质朴、优雅的美丽。

从童年到青年,我一年四季都围着小河打转转。我在河上割过草,拾过柴,放过羊,放过猪;在岸旁的草棵里逮过蝈蝈,捉过蚂蚱,还有蛐蛐;在河里抓过鱼,捞过虾,摸过螃蟹,还有黄鳝。小河对我有情有义,是小河养育了我,我对小河结下了很深的情感,年纪越大,回忆越显得弥足珍贵。

我通过北斗系统定位锁定,老家的小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82′,北纬32°87′,海拔高度为110m。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187.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10.11 毫米,全年无霜期233天,属典型的季风大陆半湿润气候。两岸原野为其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老家可充分得到体现。

小河啊!你日日夜夜,在不停地流啊流、流啊流,流去了时代沧桑,流去了人间酸甜苦辣,流走了我的先祖父辈,流去了我的青春韶华。同时,也记录着两岸的世事沧桑、荣辱兴衰,讲述着村庄古老的故事。

据记载:清康熙三十九年,我族世祖陈子振(又名陈善志),迁徙晋水南畔,定居建村大陈庄,在此繁衍生息,为子孙奠定基业,至今整321年。这里生态宜居,水富鱼丰,稻香四溢,美景如画,赛似江南。先祖勤耕不辍,操田弄水,“好天下地,雨天下河。”自然形成的沼泽湿地,为栽植水稻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堪称宛东“鱼米之乡”。

祖辈们发挥才智,充分利用当地水乡优势,在小溪中筑坝栏水,建起“水打磨”“水打弹花车”“水挂子”(又叫抽水车,浇地工具。),利用水力替代人力,造福一方,这景观曾持续到七十年代。可想而知,先祖选择了这方水土,爱上了这片良田沃野和溪溪相连的优美环境,是聪明智慧的抉择,我深为先人们自豪。

我小时候,老家没有水井,几百口人的村庄都吃河上水。在河边任何一个地方,用铁锹挖个直径一米半左右,深约两米的坑,泉水喷涌而出,井就打成了,就这么简单。人们称“土瀑井”, 村东一个,村西一个。清晨人们伴随着缕缕索绕的袅袅炊烟,踏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挑着水桶都到河上“土瀑井”里去担水,见面总要打个招呼,问声好。遇到天阴下雨天,善心人常帮没“人手”的人家送上一挑水,那爱心、那温暖不存私心。时常,还能将小鱼小虾打入水桶,倒入水缸,饭碗中常可见煮熟的小虾。

说来也真神奇,这泉水从何而来?有时还能见到喷出的树叶,有人说它是槲叶,与五朵山的山水相连,肯定这是想象,没有依据。泉水明净碧绿,池底随处涌出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错错落落,争先恐后,闪闪发光,真是如泻万斛之珠。家乡的泉水,是长流水,无色无味,清冽甘甜,冬季井口上面冒白烟,水是温的,人们称它“井温水”,夏季水是“井拔凉”,喝一口冰凉透心。来往路人跑累了,口渴了,趴下身子,将头伸进井里,咕嘟咕嘟一阵子,抬头便说:“喝美啦!”

农村人没有喝茶的习惯,平时干活累了、口干了,喝瓢井拔凉,通体凉透,浑身轻松凉爽、舒服。伏里天各家各户都喝凉面条,麦忙天往地头挑的井拔凉,还有下粉条、磨豆腐都是用这“土瀑井”的水,那味道纯正啊!

我上小学时,夏季常用玻璃瓶去带水,其它村的同学也曾有让我们捎带。现在想想真比喝王老吉、吃冰糕舒服多了。家乡的“土瀑井”,它吐纳着天真地秀,流动着生命的意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乡亲。

故乡的小河,魂牵梦萦、牵肠挂肚一辈子。它润育了我生命的蓬勃活力,承载了我的青春年华,川流不息的水中流淌着我梦幻的童趣,春夏秋冬的草棵里长满了我说不完的故事。

家乡的小河,柞草多、鱼虾多、水螺多、泉眼多。丰富的水生物,天然的自然环境,为白鹤、灰鹤、白鹭、青妆、野鸭、天鹅、大雁等众多水鸟飞禽,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料和栖息生存条件。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鸟窝随处可见。

清晨,那鸟儿们在枝头上遥呼相应,准时召开“演唱会”,许许多多的鸟儿踊跃参加。它们的音调,唱腔各不相同,争先恐后,委婉悦耳。你听,“咕咕咕”“咯咯咯”“呱呱叽,呱呱叽”“叽叽喳喳”“嘀哩嘀哩”或“唧啾唧啾”,此起彼伏,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各种嘹亮和谐的鸟鸣声交汇在一起,又好似一场悠扬婉转的交响乐。这神妙的旋律,清脆如水音,胜似天籁,微妙动听,回响在小河的上空,漫过树梢,漫过芦苇荡,奏成了名副其实的百鸟朝凤。

我老家,自古以来家禽养殖业比较发达,家家户户都养鸭,白天下河,傍晚回家。也常有放牧鸭子的,大片的鸭群十分壮观,我们常走近鸭棚看稀奇。鸭子食了鱼虾贝藻,所产鸭蛋个大,蛋黄油光,香嫩可口,回味无穷,被称为“桐蛋”。特别是那绿皮双黄蛋,更是珍品。桐蛋是家乡的名片,据记载,曾是供奉朝廷的贡品。

老家的小河里鱼多,种类全。鲤鱼、鲢鱼、鲶鱼、鲫鱼、王牙(黄鱼)、火头(黑鱼)、白条等等。一年四季常见有用长竿钓鱼的,用网撒鱼的,用鱼叉扎鳖的,用扒兜扒鱼、扒虾的,有二人抬木桶攉鱼的,有叠坝控水竭泽而渔的,还有徒手摸鱼的等等。这些野趣横生的原始捕鱼方法,都有惊喜,收效颇丰。那时河里的老鳖(元鱼)很多,麦收前后是老鳖上岸产卵繁蛋的季节,俗称“麦茬烂,鳖繁蛋”,若在岸边走,一不小心,就能捡到老鳖,这是意外的收获。

家乡的小河潭窝多,生长着许多野生大鱼。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五十年代后期,大力兴修水利,倾全大队之力,在村西拐弯潭下游建起了水电站,形成了一个小水库,可引水浇地。为了分流库水,朝正北方向(施河)挖有一排水沟。一天清晨,我村有一位姓杨的农民下地干活,他惊喜的发现,因排水沟水流骤然变小,被搁浅了一条大鲢鱼,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那条大鱼制服,扛回家一称,啊!24斤。惊得四邻乡亲们都来观看。这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小河里捕获的一条最大的野生鱼。

鱼鹰(鸬鹚)捕鱼,最精彩、最耐看,是家乡小河里一道靓丽风景。只见夕阳西下,常有渔夫在水面撑着小船,每只船有鱼鹰三四只不等。鱼鹰浑身黑黝黝,彪悍勇猛,每只鱼鹰脖子都扎有一个草环,为的是不让它们吞下大鱼。渔夫拿起长竹竿,不断敲打着水面,嘴里不停地“吗儿嗨嗨、吗儿嗨嗨”,连续吆喝鱼鹰潜水捕鱼。只见那鱼鹰一个接一个钻进水中,瞬间嘴里叼着鱼孵出水面。也有一些怕出力,不愿下水的,人们称它“滑痞鹰”。每只鱼鹰脚上都系有一根短绳子,绳子尾端打一个结,而竹竿顶端绑有一个挠钩,渔夫把竹竿伸向鱼鹰,很容易就钩到那根绳子,此时鱼鹰就顺势站到竹竿上,渔夫把鱼鹰挑到船上,用手在鱼鹰脖子上轻轻一挤,它嘴里的鱼就掉到鱼仓里了。我们看得如痴如迷,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停地拍着巴掌,为鱼鹰鼓掌喝彩。这时河面上晚霞夕照,泼光闪闪,随着习习微风,芦苇荡荡,让人宛如梦境,等闲逸致,不能尽抒,多么美丽的诗情画意,很难再现。

这些渔夫,多数是桐河街东寨门人,他们有养鱼鹰,造小船的本领,常年以捕鱼为生,生活比单一种田者富裕,被称为“渔家”或“渔户”,在远近很有名气。

进入七十年代,农业生产用上了农药、化肥。缺少科学常识的农民们,常用敌敌畏,滴滴涕在河里“闹鱼”,大量鱼虾被毒死,漂浮水面,捡回食用。更有甚者,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除草剂——草甘膦,喷洒、封闭水面,造成水中断氧,结果蚂虾鱼娃儿、黄鳝泥鳅、蛤蟆癞肚、螺狮河蚌,所有水中大小生物,全部“一扫光”。真是可悲可叹啊!

故乡的小河,生态植被十分繁茂,两岸主要有柏树、柳树、毛白杨等,苍翠挺拔;田埂上生长着茂密的白蜡条、簸箕柳、紫穗槐等,郁郁葱葱;湿地里有芦苇、菖蒲、臭蒲草、水黄瓜等,浓郁葱茏;水面上漂浮着水葫芦、菱角、水苲草等,密密匝匝。这些植被、水草净化着水质,维系着小河的生态平衡。

芦苇是小河里的最佳景观,每年春暖花开,一眼望去,那齐刷刷的芦苇牙,绿油油,直尖尖破土而出,笔直秀挺,生机蓬勃,充满活力,不久就绿枝依旧,连成大片。蒹葭苍苍,茂密丛生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多生长在马营河湿地里。荡荡芦苇,一片青葱,微风徐来,清香扑鼻,绿浪起伏,委婉抒情,好一派泽国风光。

芦苇海里是水鸟栖息的家园,野鸭成群,白鹭成双,各种珍奇鸟类飞舞追逐。一种俗称“呱呱鸡”的水鸟,学名叫苇莺,将鸟巢筑在苇杆上繁殖,我们常去找鸟窝,掏鸟蛋,于是惹怒了苇莺们的强烈抗议,引起凄凉的叫声此起彼伏,那种护子之情十分动人。

我游过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它多有人工再造。现在想想,故乡小河那片原始湿地里,水鸟飞翔,清溪碧流,漾绿摇翠,鹭莺翩跹的美景,如若再现,定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必能迎来游人如织。

故乡的小河很温顺,但也会发脾气。过去老家雨水较多,每年七八月份汛期到来,总要下暴雨,发大水。此时,河水暴涨,汹涌澎湃的洪水,浩浩荡荡飞流直下。凶猛的河水,翻滚着,怒吼着,涤荡着一切,显示着它的的狂野与任性。每每这时把小村绞得热闹非凡,成群结对的村民们,靠岸观潮,简直就是欣赏美景。这样的河景,一般持续三四天才会消落。但洪水从没进过村,入过门,即使“75.8”大洪水,村庄仍安然无恙,足见先祖建村时的远见。

老家的小河是西部村庄通往桐河街的要道,来往行人较多,但在很长的历史中,河上没有架过桥,尤其是遇到阴雨天,十分不便,主要靠好心人垒起的泥墩子过河。曾有一个被称为“杨三疯子”的人,经常在河上维修道路,帮助年老体弱者过河,后传为佳话。

老家有一道活路叫“拆坯”(chai方言)。春秋季节,农闲时,在河岸找一个草根多、平坦的地方,或者是无水干枯的稻田、芦苇田,用石磙碾压平整。然后,带上专用的“拆坯”工具,如犁刀、铁闸子(短把,如铲子。)、拆锨等。首先用犁刀犁成宽约六寸,长一尺左右的方格子,再用拆锨一块一块铲起来,厚度约五寸左右,再一个一个立起来,晒干运回,是垒墙最好材料。那年代农村建房,都是土坯房,老家都是用这种方法。不仅建房用,就是垒院墙、猪圈、羊圈、鸡笼,都离不开这河上生产的土坯。这些带芦苇草根的土坯,很受雨水冲刷,经久耐用,深受乡亲们欢迎。这是小河馈赠家乡人最厚重的礼物,曾延续了几百年。

初冬时分,人们又纷纷去到河上,把那些落叶,枯草、枯枝拾回家,作为柴火,温暖着整个冬天。

光阴流转,年复一年,先民们围绕着小河自然而然,生生不息。

岁月,当真无情。故乡美丽富饶的小河啊!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的祖祖辈辈;你四季轮回不停地浇灌着两岸的红高粱、小麦、包谷和小杂粮;你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滋润得两岸瓜果飘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你流走了贫穷落后,流来了幸福安康。然而,你的善良付出没有得到好报,结果是伤痕累累,片体鳞伤,伤心地述说着苍天大地的无情变迁,和人们的无度伤害。你虽然今非昔比,但你的养育之恩我没齿难忘,你永远是我的母亲河。

我爱你,故乡的小河!

作者简介:陈明道,网名乐悠悠,南阳市直单位公务员,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科技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已退休。爱好文学,偶有灵感,亦拙文弄字,抒怀情感。以流年碎影为主题,没事找事,老有所益,颐养身心,自娱自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