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1)

按:700多年前,一位来济为官的文人在看过趵突泉后,即兴写下七律一首。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首诗自诞生后,引发一代又一代的粉丝追捧,大家纷纷写诗与之唱和。粉丝中有个大佬,竟然是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至清代初年,不到400年时间里,写诗与之相和的文人竟然达到了千人。

在历代题咏趵突泉的诗歌中,影响如此之大的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和诗界”,能引发一代代这么多文人即兴相和,也算是达到了登封造极!

这位文人就是赵孟頫。

这首诗就是他创作的七律《趵突泉》——“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为什么会一首诗会引发一代代这么多拥趸,“那些与之相和的诗都是谁写的,有什么艺术特色?

在赵孟頫《趵突泉》诗诞生700多年后,济南文史专家周长风先生、刘书龙先生联袂推出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可为大家提供答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史研究院特此郑重推荐!(文/ 雍坚)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2)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3)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4)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5)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6)

前 言

文/周长风

元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十一月七日来到济南,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1295)春应朝廷之召,离济赴京。其间,赵孟流连于济南山水,写下许多诗文。其七律《趵突泉》(以下简称“赵诗”)或因写的是济南最著名的景致,或因写得好,或因有墨迹手卷流传存世,或因泉上有众多历代和(hè)赵诗碑刻及清代康熙帝手书赵诗御碑,或因诗之颈联成为传播最广的泉上楹联,或因是上述原因的叠加,总之,于后世来说,它不仅成为赵孟写济南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是有史以来无数写趵突泉的篇章中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其至尊地位从它诞生至今不曾动摇,后来者恐怕也难以取代。

至于赵诗对于趵突泉的意义,亦自不凡。清代济南府淄川县人、学者王培荀在《乡园忆旧录》中即写道:滇中广南府响水塘,有泉上喷,高十余丈,远胜趵突泉。“然无名人题咏,寂寂无传。史公云:‘附青云之士,而名益彰。’若趵突者,亦幸在都会,得松雪之品题也夫。”

说赵诗至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趵突泉“第一诗”,这不难证明,您在济南稍作调查,或者上网检索一番便知。而本书所要传递的信息之一,则是赵诗的一项“天下第一”。

古时趵突泉称“第一泉”,虽然亦被誉为“海内之名泉第一”,但按一般的理解,乃于济南“七十二名泉”居首,毕竟海内名泉历来并没有什么权威人士、权威机构认真地排过座次,并被举世公认。

而今天的趵突泉则堂而皇之地号称“天下第一泉”。由趵突泉挂帅,与大明湖、黑虎泉、五龙潭、护城河等组成的国家5A 级旅游风景区,就叫“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既然说趵突泉雄踞“天下第一”,那么就应列出都有哪些相关数据可以证明。倘若您问趵突泉“第一诗”有何记录可冠以“天下第一”呢?答曰:和诗,或者说是和诗中规则最严格的一种——次韵诗。

我国自北魏以来,文人常诗词唱和。一人作诗,他人以与其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格式的诗附和、酬答。早期和诗常以意相和而不和韵,中唐以后则以和韵为绝大多数。和韵大致分为三种:依韵,依照原作所用的韵部押韵,具体的韵字不必与原作相同;用韵,也称从韵,必须使用原作的韵字,但不必遵循其韵字的使用次序;次韵,也称步韵,既要使用原作的所有韵字,还要依循其用韵的次序。另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和韵方式,和诗的韵脚与原诗韵脚用字一致,而先后次序相反,被称为倒叠韵或倒韵。这也可视作次韵的特殊形式。

次韵是难度最大的。但是有时候,和诗必须次韵,退一步讲也须是用韵。您想,两个相识的同时代的人之间,可以就一个共同关注的题目以意唱和,相互酬答;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怎能有双向的思想、感情、诗艺的交流?绝难以意唱和,即使依韵,在别人看来,或也不过是碰巧选用同一个韵部而已,称作和诗则有其名而无其实,与自拉自唱几无差别。后人和前贤诗,自有追随与致敬的含义,唯有次韵或用韵方能彰示,方称得上名实相符。

赵诗明清两代次韵众多,诗题表明“和赵”的,基本是次韵诗。有个别表明“次韵”“步韵”而不甚严格,当属“用韵”或“依韵”,这似应是作者对“次韵”“用韵”“依韵”的理解不同所导致的;表明“和诗”而只用原诗一两个韵字的,则未见。

本书将辑注者循草蛇灰线,查阅数百种古籍,及遍访趵突泉畔碑刻,所获的明清两代次韵和赵诗一一收录(含倒叠韵诗1 首),连同标明“和赵”的用韵诗6 首、依韵诗1 首,共129 位作者的158 首。这应该是当时创作的一少部分,有的尚须辑注者继续发掘,更多的应是消散在历史的风烟中了。比如,从所收诗有的题目即可看出,甲和赵诗,乙又和甲诗,乙诗流传下来,甲诗却无从寻觅。据清代马星翼著、刊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东泉诗话》记载,时人胡昉作和赵诗30 首,而今天可见的只有《东泉诗话》摘录的1 首。

清代德州籍诗坛大家田雯卸任江南学政后,因爱济南风景,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辞乡卜居济南趵突泉上。他自记云:“济南多佳山水,趵突泉称为奇观,游屐所至,题咏纷纷。赵松雪一诗,和者千人,又各镵石于泺源之堂壁上。”(见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四)此语虽然难以坐实,但即便略涉夸张,也是形容其盛,洵非虚言妄语。至那时,泉上竟然已经有如此众多的和诗及刻石,其数量之巨大、场面之壮观怎能不令人惊叹与神往。

历代歌吟佳山胜水的著名诗篇不胜枚举,像唐代杜甫写泰山之《望岳》,宋代苏轼写西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但都没有如此多的和诗。写趵突泉的诗,仅以七律论,作者中历代也不乏诗坛大家,如赵孟之前的曾任济南知州的宋代曾巩,之后的世居济南的元代张养浩,诗作亦脍炙人口,而和诗却难望和赵诗之项背。

此中的原因值得探究,深层的一时难以言说,有待识者,浅层的大致可举出三条:一是明代王阳明和赵诗,有碑刻嵌于泉上壁间(今存)。王阳明乃明代大儒,在当时即名声高隆。其后到此游赏宴饮的文人,或出于对赵王二贤人的崇敬,或技痒欲一试身手,或追随和诗在先的上司、师长,或观泉而情满意溢,常效仿王阳明和上一首甚至几首。二是清代康熙皇帝巡幸济南,御书赵诗立碑(于20 世纪30 年代毁失)泉池南侧,以帝王之尊、御碑之巨,起到了传播赵诗、助益唱和的显著作用。三是岁月既久,和赵诗日繁,泉上碑刻触目皆是,济南的方志总集多有著录,渐渐地便形成趵突泉独特的文化风习,土著旅人多被浸染。

翻览本书即知,和赵诗绝大多数作于泉上,或游赏不久,而非书斋向壁所得。说其是文化习俗毫不夸张。至今济南的诗词刊物、网站上常见和赵诗。2013 年,济南民间还有人以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的名义,邀约诗词爱好者作和赵诗,最后选定26 首,由其毛笔书写,办了一个展览。

济南号称“泉城”,拥有的诸多名泉不仅是自然遗产,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趵突泉,它是名泉中的名泉,拥有最为丰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最为夺目的文化光辉。趵突泉的文化遗产,是济南乃至山东乃至中华价值永存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设想,即使沧海桑田,趵突泉不再喷涌,只要济南还在,山东还在,中华还在,趵突泉的文化遗产定会世世代代传递。就像济南的鹊山湖,虽然早在金元时期就已经干涸,但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却至今鲜活。“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诗仙的壮词丽句令读者对那美好的境界,即使已经逝去,仍然心驰神往。

为了传扬光大趵突泉文化的精粹,多年来我一直想辑注和赵诗。起初,曾以这想法独出机杼而自喜,后来知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晋江人黄良佐来济南探亲游历时,便将自己与时任山东布政使的父亲黄元骥,还有在济的祖父、亲朋以及父之僚属的和赵诗40 余首,再是搜集到的元明以来凡和赵韵者,汇为一编,并写了一篇序言。诗集早已失传,序尚幸存。黄良佐在序中讲道,和赵者争先恐后,如韩信麾下之汉军,持赤帜以插上赵军营垒,“复洋洋乎巨观”。据之可推断黄集应收诗甚夥,可惜只有其中部分诗作被乾隆年间任弘远编著的《趵突泉志》转录,未转录的诗作想必多有散佚,今人无从拜览。由此我觉得,辑注和赵诗亦是继承先人的遗业,更是当代济南人的责任。但因感觉所知的和赵诗还少,迟迟没有动手。

刘书龙先生长期致力于济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深识远览,广储厚积,所掌握的稀见诗文的原始版本、篇数及其作者的基本情况,当今或无出其右者。2017 年春,我将这一想法相告,得其赞同,并允合作。由书龙根据明清原始文献、现存明清碑刻辑录诗作,按年代先后排序,编写诗人简介,由我注释校勘,然后两人商议,逐一考订完善。这次集中辑注历时8 个月基本完成,而与其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诗作和作者的钩沉,则历时几近10 年。我们的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张国洪,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吕文,济南出版社张元立、戴梅海,北京何成,以及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服务中心诸多友人的热情帮助和倾力支持。这给予我们以鼓舞更以鞭策。济南文献收藏家雍坚提供了趵突泉历史照片,摄影家陈希军提供了其所拍摄的趵突泉今容,俱为本书增彩,并嘉惠读者。

开始注释时,以为前面注释过的词句、典故,后面不用再注,每篇注释量会呈减少趋势,而动手后方知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和赵诗须押的五个韵脚,并非全是常用字,像“壶”“枯”“孤”,很有局限性。先贤们却在严格的限制中,使用了极其丰富的字词、典故,相互之间很少重复、雷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娴熟的作诗技巧,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情调与意境,令人惊叹戴着镣铐竟能跳出如此美妙、如此难以置信的舞蹈,更惊叹中华的文字、词语、文学、历史,如万花筒般变幻莫测,似星空一样浩瀚和神奇。

注释古诗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尺度。按照目前学校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系统学习过高中语文的人群远比学过大学语文的庞大,因此我们将目标读者设定为具备高中语文水平,做到应注则注。诗无达诂,自古皆然。有的词句,见仁见智,可作多种解释,为了避免烦琐以及令人无所适从,只写出一种自认为最贴切的解读。有的词句,由于作品艰涩以及传写和刊刻错误等原因,十分费解,也给予一种相对合理的解读。

近几年,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对济南泉水和古典诗词的热爱,对和赵诗风习的传承,我也次韵(新韵)写了多首,现抄录五首如下。其中后两首有不和意之嫌,因总归与今日趵突泉有稍近稍远的关联,且古人亦有此类和赵诗,如阮旻锡的《趵突泉,次赵松雪韵》(四首)之第三首,实乃写白雪楼,故不揣谫陋,虔心呈献,以示礼敬先贤、经典和这方令心中常怀感激与眷恋的水土。

冬赏趵突泉 次赵松雪《趵突泉》韵

冰月激湍得见无,缘循仙乐近瀛壶①。

雪妆益觉泉亭美,雾润何思岸柳枯。

三窟喷珠呈舜邑②,一河流碧汇明湖。

沉吟日暮凭栏立,携杖独行影不孤。

趵突泉 次赵松雪韵

泺上奇观尘世无,仙山幻化作玉壶。

不闻绿碧十寻巨③,岂见珍珠万斛枯。

百派潜流源泰岱,千年激浪涨明湖。

育齐孕鲁传遥脉,泉殿居尊可道孤④。

与友人饮茶趵突泉 次赵松雪《趵突泉》韵

邀叙临泉友至无,沸腾三鼎注茗壶。

读碑犹傍前贤近,咏句何愁砚墨枯。

松雪风华悬古殿⑤,南丰勋绩祀明湖⑥。

泺源聚话春秋事,竟日谁觉谈兴孤。

谒趵突泉畔娥英祠⑦ 次赵松雪《趵突泉》韵

帝庙井存殿已无⑧,娥英祠在列盉壶。

众泉献瑞四时涌,老柳呈祥千岁枯。

清泪旧年随泺水,笑颜今日映明湖。

历山应是舜王卧,相伴二妃高韵孤。

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位于其故居旧址,今在趵突泉公园内。参谒

敬诵其《声声慢》赋此,次赵松雪《趵突泉》韵

投老归乡若梦无,寒杯淡酒自倾壶。

渡绝江海藏书尽,序罢金石泪眼枯。

难忘摘花佛慧寺⑨,最怀闻雁大明湖。

梧桐细雨急风晚,凄守昏窗咏意孤。

愿和赵诗等歌咏趵突泉的诗文与趵突泉一起,永远喷涌不息,永远滋养这座城市和人民的灵魂,引领我们的精神激浪奔腾——向

着辽阔深邃的海洋。

【注释】

①仙乐:指趵突泉喷涌声。瀛壶:即瀛洲,传说里的海中三座仙山之一。

②舜邑:相传,大舜曾在济南历山下耕田,古时济南亦别称舜子郡、舜子城。

③绿碧:古书记载的玉类,指泉池。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④孤:古代帝王自称。趵突泉自古被誉为“第一泉”“海内之名泉第一”。

⑤赵松雪《趵突泉》诗之颈联,今悬挂于泉上泺源堂门之两侧。

⑥曾巩,世称南丰先生,“趵突泉”一名首见于其《齐州二堂记》和七律《趵突泉》,济南大明湖北岸有南丰祠。

⑦娥英:娥皇、女英,舜帝的二位妃子。因泉上建有娥英祠,发源于趵突泉的泺水,古时亦称娥姜水或娥英水。

⑧济南城内旧有舜庙,今废。庙旁舜井尚存。

⑨济南城南佛慧山有开元寺。“佛山赏菊”自古为济南著名景致。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7)

作者周长风先生近照

趵突泉石碑是谁写的(他写一首趵突泉)(8)

作者刘书龙先生近照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