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家谱家训格言聚集60句(品析宗祠对联欣赏60)

田氏出自妫氏,跟陈,胡两姓出自一脉。陈国(位于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灭亡后,陈国国君陈胡公后裔陈完逃到齐国,后以田为氏。得姓始祖陈国公族陈完(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人)。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舜嫡裔33世妫满为陈侯与公爵同等,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完逃于齐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有贤名,齐桓公赏识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并封他田地。陈完为隐姓氏而改称田完。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吕氏齐国(姜齐)成了田氏齐国(田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最新“”公安部权威发布”百家姓户籍人口,田姓人口已超700万,成为全国第三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人群主要分布在黔渝、湖南西部、广西北部、云川东部、鲁豫鄂大部、皖苏北端、晋冀京津、陕宁、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部、黑吉大部、新疆西北和伊犁等地区。

田氏家谱家训格言聚集60句(品析宗祠对联欣赏60)(1)

姓氏起源

起源一: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起源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起源三:源于姚姓与妫姓, 舜帝有虞氏后裔,此为汉族田姓的大源流。

起源四: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之邑许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起源五: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虢国之邑桑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起源六: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田公它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起源七: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新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起源八: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黄湜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起源九:1.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并州匈奴,属于汉化改姓为氏。2.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3.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白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部分始祖

田汝源、田养纯、田旺广、田延昌、田袁。

田氏家谱家训格言聚集60句(品析宗祠对联欣赏60)(2)

姓氏图腾

《说文》解释“田”为一块块排列着的田地之义。田是种庄稼的地方。田是象形字,像四块土地,十像阡陌之纵横,田字形体表示着古代田间的阡陌制度。但是,田的本义是捕猎禽兽。如捕鸟,就像在大地上张开网之形;如围猎,则像包围和分片驱赶野兽之状。后来,田专指用来从事农耕的土地了,其本义就废弃了。

田氏家谱家训格言聚集60句(品析宗祠对联欣赏60)(3)

郡望堂号

郡望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置,治所为平刚(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黑城古城),秦朝、西汉沿用,一说秦朝时治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东汉时移治土垠(今唐山市丰润东)。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京兆郡: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至华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平凉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地区。

凤翔郡:亦称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堂号

紫荆堂:紫荆是田氏的堂号,田姓人常以“紫荆之后人”骄傲和引以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门头也常冠以“紫荆”之名,如“紫荆传芳”“紫荆之后”“紫荆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门头上挂着“紫荆传芳”“紫荆之后”“紫荆世第”“紫荆家风”这样的匾额,那么就知道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后人常以“紫荆之事”教育后世子孙要团结和睦相处、或用来比喻兄弟骨肉相连之情。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的上联讲述的就是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和紫荆树的故事。

紫荆堂号的来源与最早的典故记载是(梁)吴均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 陆机诗云:三荆欢同株。】

贫骄堂:战国时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问道: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贱的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富贵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田氏家谱家训格言聚集60句(品析宗祠对联欣赏60)(4)

祠堂对联

孟尝好士;安平善谋。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曾任相国,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先后联合韩、魏,打败楚、秦、燕三国。一度入秦国为相,秦昭王准备杀他时,他依靠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逃出函谷关,回到齐国。后因指使贵族田甲劫持齐王阴谋败露,逃到魏国任相,联合燕、赵等国攻齐。下联说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临淄人。燕国大将乐毅破齐,他坚守即墨,乘燕惠王新继位,使用反间计,乐毅被骑劫所取代。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

民歌父母;众号神君。

上联典指唐代长安人田仁会,历官左武侯中郎将、胜州都督、右卫将军等。永徽年间任平州刺史时,天大旱,他自己站到太阳下曝晒以祈雨,果然使粮食丰收,百姓们歌颂他如父母。下联典指宋代信都人田况,字元均,进士出身,历官江陵推官、陕西经略使判官、观文殿学士。曾进言治边十四事,有《奏议》二十卷,众人称他为“神君”。

号车丞相;封安平君。

上联典指汉·车千秋,本姓田,昭帝时,千秋已年老,乘小车入宫殿朝见,因号“车丞相”。下联典指战国·田单,以火牛攻燕国骑兵,被封为“安平君”。

家推易学;世颂兵符。

上联典指汉代今文易学的开创者田何,字子庄,淄川人,徙居杜陵,号杜田生。受易学于东武孙虞,专治《周易》,西汉被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家,都是他的弟。惠帝时,多次征召,他都不愿做官。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田穰苴,官大司马,精通兵法。齐景公时,曾率军击退晋、燕军队,收复失地。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并把襄苴的兵法也附在里面,称为《司马穰苴兵法》。

孟尝好士;穰苴知兵。

上联典指战国·田文,号孟尝君,招天下贤士,食客数千。下联典指春秋·田穰苴,善兵法。

雁门世泽;招贤家声。

全联典指战国齐·田文,号孟尝君,“四公子”之一,招致天下贤士。

歌挽蒿里;荫茂荆庭。

上联典指秦末狄县人田横,原为齐国贵族。秦末,跟其从兄田儋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被汉军击败。汉朝建立,他率党徒五百余人逃亡海岛。汉高祖命他到洛阳,因不愿向汉称臣,在途中自杀;留在海岛上的五百余人闻讯,也全部自杀。人们为他作挽歌《薤露》、《蒿里》。下联典指汉代朝城人田真,与弟田庆、田广分家,堂前有一棵茂盛的紫荆树,大家商量着要破为三份,那树却很快枯死了。田真叹道:“树本来是一棵,因要劈开而枯死;何况人兄弟孔怀(甚可思,代兄弟),能分开吗?”兄弟三人受感动而不再分家,紫荆树又复活而且更茂盛了。

家推易学;世颂兵符。

上联典指汉·田何,受《易》学于东武孙虞,当时言《易》者宗之。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穰苴为大司马,又称司马穰苴。景公时,晋伐阿鄄,燕侵河上,齐师改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穰苴为将军,燕、晋之师闻之,望风解去。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苴兵法》。

一绝光华夏;三过警帝京。

上联典指唐代画家田抱玉,玄宗时相国寺绘护国除灾变相,时称一绝。见《图画见闻志》。下联典指春秋晋大臣田差的事典。晋平公为驰逐之车,立于殿丁,令群臣去观赏。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大怒。差对曰:“臣闻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去其车。

即墨创伟迹;海岛留芳名。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将田单,临淄人。初为市吏。燕昭王使乐毅伐齐,尽降齐城,惟莒、即墨不下。即墨人推举田单为将军相燕。顷之,燕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单纵反间计于燕。单见燕军懈,夜用火牛攻之,燕师大败。下联典指秦末历史名人田横(?-前202),狄(今山东省高青)人。本齐国贵族,秦末从兄起兵,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兵败奔彭越。汉建立,率徙五百人逃亡海岛,因不愿称臣于汉。全部自杀。此岛后来便称“田横岛”。

凭栏霄月近;倚仗海云回。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田汝成题西湖南高峰联。

风来无啸阮;波动可琴嵇。

此联为唐代诗人田游岩诗句联。田游岩,三原人。隐居不仕。高宗幸嵩山,拜崇文馆学士,进太子洗马。自谓有“烟霞痼疾”,蚕衣耕食,不交当世。

义方号魁首;清廉称第一。

上联典指宋代隐士田罘,字思孟,南康人。嗜学不倦,游上庠二十载,后浩然归隐,号大隐居士。子九人,各授一经,教法甚严,登第及特恩者七人,时称义方者,必曰田氏。下联典指明代官吏田应扬,鸡泽人。万历间令广昌。存心爱民,自奉俭约,时称“清廉第一”,擢知忻州。

辛妾尝工尺牍;田母曾梦伏波。

上联典指宋·辛弃疾二妾,一名田田,一名钱钱,皆工尺牍。下联典指宋·田佐恭母曾梦见伏波将军马援,乃生佐恭。

火牛阵法明前代;司马兵功裕后人。

此联为四川省射洪县太和镇田氏宗祠联。上联说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事典。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穰苴为大司马,又称司马穰苴事典。

遥睽五百英雄岛;犹是三千食客家。

此联为安徽省枞阳县田家圩田氏宗祠联。上联典指秦·田横事典。下联典指战国·田文事典。

口传心授得真谛;十雨五风庆有年。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田氏“田”字的析字联。

四面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为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原主任田家英(1922-1966)自题联。

九十韶光方换信;三千上客共嬉春。

全联典指战国齐·田文事典。

一代箕裘,且漫说爵授安平、车称丞相;百年俎豆,只勿忘孟尝好士、荆树荫庭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二坝田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战国·田单、西汉·田千秋;下联典指战国·田文、汉·田真。田千秋,西汉长陵人,初任高寝郎。武帝时,因上书为卫太子讼冤而被武帝召见,任命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上书武帝遣散方士,被采纳,任命为丞相,封富民侯。他为政宽和,谨慎忠厚。昭帝时,因德高望重而又年老,被特许乘入宫,号称“车丞相”。其子孙因此改姓车氏。

兄弟翕和,祥见庭前荆树;山林隐逸,佳在眼底烟霞。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田真的事典。田真,朝城人,与弟庆、广三人分财,堂前有紫荆一树茂盛,共议破之为三,未几枯萎。真叹曰:“木本同株,因分析而摧悴,况兄弟孔怀,而可离乎?”相感复合,荆亦旋茂。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田游岩事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