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导读及详释(道德经精解第十二章)

【原文叙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导读及详释(道德经精解第十二章)(1)

【翻译】当自己的眼前被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所填充时,眼光就会变得迷乱而看不清真实的事物;当耳边充斥着嘈杂的音乐时,自己的耳朵也会失去灵敏地听觉,进而听不到真正动听的乐曲。

当自己像饕餮一般吞食着世上各种珍馐美味的时候,自已的舌头也就无法品尝出真正的美味了;每日都纵情于骑马狩猎,自己的心情和神志也会因为猎杀而变得狂乱;而面对奇珍异宝,人就很容易做出有损于道德的行为。

因此,圣人应当仅仅追求果腹温居,而不是追求声色犬马的享受,更应当摒弃那些欲望的诱惑,保持恬静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导读及详释(道德经精解第十二章)(2)

【精解】这一章,是对人们因外物的追逐、享乐而导致生存存在及其价值沉沦的揭示,涉及了欲望的限度问题,也有与这一问题相关联的身心统一问题。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状态却在不断堕落。上层贵族为了寻求感官刺激,穷极于山珍海味,纵情于声色犬马,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

眼鼻口耳本来是为人服务的感官,许多人却沦为了这些感官的奴隶,为感官所驱使,何等悲哀啊!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导读及详释(道德经精解第十二章)(3)

老子认为,让人沦为感官的奴隶的五大元素,分别是五色、五音、五味、猎杀和珍贵的物品,每当人们醉心于,这五大元素或者其中任何一种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是在享受,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些东西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危害,或者说让人无法得到真正应该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道德经为就是前文提到的“无欲无为”

就更深一层而言,真正的享受应该是理性的节制,享受“无”,而不是虚华地放纵并享受奢侈的“有”,这一点遵从道家“贵无不贵有”的思想。

简单而言,追求声色物欲的满足容易让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即使物质文明得以进步,精神文明也会枯萎,人也就会离“道”越来越远。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导读及详释(道德经精解第十二章)(4)

因此,老子劝诫世人不要去追求感官的刺激,不要过穷奢极侈、荒淫糜烂的生活,而要过能果腹即可的简朴生活,保持心志的淡泊、心态的宁静,才符合“道”,才能体悟自然无为的“道”。

本章主张“为腹不为目”,同老子的节俭忌奢靡思想一致。是第六十七章“三宝”中的“俭”的体现。文中的“五音”“五色”“五味”不是现今意义的解读。“五”的意思是高强度的、强烈的,用作形容词。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导读及详释(道德经精解第十二章)(5)

高尚的人注重道德修养,致力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不看重对物的追求。因此,孔子也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本章最后所说的“去彼取此”就是指“谋道不谋食”节俭,不虚华,不浪费,自古就被提倡。如今不仅要更加提倡,甚至应该考虑立法予以强制推行,以求将《道德经》这一理念发扬光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