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各大高校图书馆(河南高校隧道式)

近日,河南郑州一所高校的图书馆照片在网络上刷了屏,一条长长的书海隧道,令人向往。漫步书的海洋,轻嗅文墨香气,从拥有一本书的那一刻起,哪怕还没翻开,它就已经以某种方式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我们。

古人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不知不觉中寒假即将到来,捧起一本书吧,让我们一起找到冬日最美好的打开方式……

郑州各大高校图书馆(河南高校隧道式)(1)

从名家名篇中看读书

01

蔡元培说——

读书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一定能有许多成效。

郑州各大高校图书馆(河南高校隧道式)(2)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 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 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节选)

02

周国平说——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一个人倘若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则必定终身受用。

郑州各大高校图书馆(河南高校隧道式)(3)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或许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和预感到书中的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遑论癖好。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的经验,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倘若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则必定终身受用。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种种美好的理想,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做一个真正的读者》(节选)

从经典诗词中看读书

郑州各大高校图书馆(河南高校隧道式)(4)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于谦·《观书》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壹点号:青岛市教育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