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认知的100个科普小知识(逾七成学生读过科普书籍)

作为2022年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日前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如何提升科普阅读效果与品质,引人热议与深思,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颠覆你认知的100个科普小知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颠覆你认知的100个科普小知识(逾七成学生读过科普书籍)

颠覆你认知的100个科普小知识

作为2022年上海科技节的重要活动,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日前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如何提升科普阅读效果与品质,引人热议与深思。

一项涉及全国312所中小学4万多名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76.1%的学生在过去一年的课外阅读中读过科普书籍。应该看到,除了要“眼到”“心到”之外,青少年科普阅读更要“手到”。这不仅是指勤于动手,把所思所想所悟用纸笔、电脑键盘“码”出文字,更是指动手“复盘”实验过程、“还原”科学假设。

具体来看,深入推进科普阅读有必要走出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科普读物是闲书。

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捧读课外读物是“闲事”,完成课内作业才是“正解”。对科普阅读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文学、历史阅读。有的甚至给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探究的孩子冠以“淘气包”“顽皮鬼”“坐不住”等不当标签,严重制约了孩子的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发展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

第二个误区:科普阅读是记背知识点。

有些家长既不考虑孩子想法,也不征求孩子意见,购买一大堆学习辅导材料当作科普读物,并把熟记知识点作为阅读目的,变相加重了课业负担。

有些培训机构假借培养兴趣、训练思维之名揠苗助长、超前施教,让孩子机械背诵公式、定理、定律,以至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限制了孩子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

知识点固然重要,但科学是动态发展的。颠覆性思维在科学发展的螺旋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科学质疑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第三个误区:科普读物是“小儿科”。

科学家是科学普及的关键主体。华罗庚先生说“自己有两个肩膀”: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借此攀登科学高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他上去再做“人梯”。

第四个误区:科普工作只是科学家的事。

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实践者、亲历者,深刻理解科学奥妙、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高质量课外科普读物的编撰,需要科学家的介入和参与。但是,教师、文学家、艺术家乃至新闻工作者也有独特的优势。以科学家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是深入推进科普阅读的有益路径。

比如,编撰高质量课外科普读物。

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只是科普阅读的“引子”,高质量课外科普读物供给还有待提升:既要“天马行空”、遥观星辰大海,又要收放自如、脚踏泥土大地;既要读书,又要“听”书、“摸”书甚至“嗅”书、“闻”书,等等。

又如,发挥图书馆科普阅读辅导作用。

过去一年,只有40.9%的中小学生从各类图书馆借阅过书籍。一方面,学校对图书馆辅助课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图书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不足。希望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加大科普读物采购量,做好课外科普读物的推广宣传与阅读辅导工作。

再如,加强动手能力与实验精神培养。

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智”从何来?不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实践、实验和不断试错中来。要把科学知识溶解于科学实验、贯穿于青少年发展的全过程,既“浇水施肥”“修芽剪枝”,又“吐故纳新”“破茧成蝶”。

各种实践充分证明,基于动手实验的科普阅读,复盘实验过程、重述试错经验,往往比单纯记住几个结论、公式、定理、定律更有效果,更能推而广之、举一反三,更能促进形成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科学思维。

疫情加深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思考。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不能只靠朋友圈、自媒体“投喂”,而需要推广科普阅读,注重协调各类主体、对象共同发力和时机、条件的同频共振,真正让科学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才唤)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思维

来源:作者:吴才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