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湾渡口(榆树湾渡口)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条船哎,几十几根杆哎,几十几个船工吆来把那船来扳……”听着黄河流域上百年来流传的船工号子,我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的榆树湾渡口。

麻柳湾渡口(榆树湾渡口)(1)

从二百多年前榆树湾开埠,榆树湾渡口就开始忙碌。 那时陆路交通虽有但不发达,人们出行主要依靠水路,所以说自榆树湾有人居住,就有渡口的存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榆树湾自古就是水旱码头的原因。解放前,榆树湾归属山西河曲县管理,是河曲县四区管辖的区域,1953年国家按河划分,马栅、长滩才归属准格尔旗。那时的榆树湾,吃穿用一般都依靠河曲。应该说没有发达的河运,这些都无从谈起。解放后,随着地方国营榆树湾硫磺厂等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当地的公路建设才开始起步,这方面的内容笔者以前在“榆树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文章中有过记述。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磺厂生产出来的硫磺块主要的运输路径还是水路。家父就曾经是榆磺厂船运大队的一员,参与了榆树湾硫磺厂硫磺外运的相关工作,后来和父亲叨拉起来,父亲说他是河路汉出身,跑河路的经历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父亲的脑海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那时父亲所在的船运大队从磺厂仓库大门外的河滩渡口出发,沿黄河逆流而上,拉纤到包头(现在的包头东河区二里半)码头。卸货后,再装上木材、钢轨等物资回厂里。有时装好船顺流而下,到河曲西口古渡,把货卸到榆磺厂在河曲建起的的仓库里,再购买一些生活物资回榆。那时父亲年轻,身强力壮,干活不惜力,是大队的扛硬劳力。后来国家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厂里的化工产品主要通过卡车运输,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父亲才回到了厂里。

前面笔者讲的是当年榆树湾硫磺厂外销产品的路径。其实榆磺厂的船运大队撤销了,但黄河流域上一直有外埠的船只来榆磺厂运输厂里的化工产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已记事儿。儿时的我去河边挑水,向下游望去,瞭见三、四只已升起白帆(这是指有西风的时候)的大船正向榆树湾方向逆流驶来,一会儿河北边的岸上,有五、六个“啃赤、啃赤”地拉纤的船工进入了我的眼帘,肩膀上的纤绳深深地嵌入肉中。船上还有一位把舵的老艄公和做饭的船工。这个画面让笔者想起了父亲曾经讲过的当年他们船运大队工作的艰苦,这个船工拉纤的画面一直在笔者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榆树湾除了东湾榆磺厂仓库南边的厂专用渡口外,在榆树湾西湾的河畔也有一处渡口,那是榆树湾的古渡。这处渡口的历史应比厂里的专用渡口历史更悠久。去年笔者在“大美准格尔”群发表的《榆树湾陈家大院探究》之“建筑篇”“先祖篇”中,提到我的先祖在清嘉庆年间从山西五寨县迁徙到榆树湾,我估计应是在榆树湾西湾渡口落的脚。当然这只能是我的想象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榆树湾的老艄公有刘福如老汉,有韦五十七老汉,有东湾张来喜老汉等。他们都是马栅公社大口口梁大队榆树湾生产队的社员,同时又是生产队船上的把舵人。说起老艄公,先介绍一下四十多年前榆树湾的船。榆树湾的船主要是指榆树湾生产队的船。这些船主要往返于榆树湾黄河边和太子滩之间,春夏秋三季是这些水上运输工具最忙碌的季节。这里的船和从其他地方来榆树湾运输硫磺的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拉磺的船体型大,有桅杆;本地的船体型较小,没有桅杆。没有桅杆,当然也就不可能挂起帆来。剩下的装备都一样。把舵的艄公摇的是楫棹,位于船尾;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根类似于浆的设备,榆树湾叫腰棹;此外,当船离岸时需将船从岸边撑开,这会儿用的是撑杆。楫棹和腰棹比较粗,直径大约有十公分左右,这两种船具也比较长,其中楫棹又比腰棹长。撑杆长短和腰棹差不多,粗细和锹把差不多。

麻柳湾渡口(榆树湾渡口)(2)

上面提到的几位老艄公,现在都已过世。这里重点讲一讲张来喜老汉。张老汉住在榆树湾东湾,是个光棍汉。笔者在小的时候见过张老汉,干廋干廋的一个人。夏天老汉穿一件褂子,从来没见过扣扣子,褂子里面永远没有背心,腰间用一根绳子系着裤子,裤腿挽在膝盖上面,这是张老汉夏天的基本装束。经常和张老汉接触的人都知道,这个老汉平时走路“忽飘、忽飘(piao四声)”,没有声音,榆树湾人给老汉起下个“轻脚(jie)片小鬼”的外号。船上扳腰棹的和用撑杆的一般是有点力气的年轻人,因为这些都是力气活儿。儿时的我去黄河边挑水,看见太子滩上劳作的农民忙完农活儿,正登船准备回榆树湾。船工将船拉至太子滩滩头,用撑杆将船撑开,老艄公张来喜稳执楫棹,定好方向。四个年轻人熟练地扳着腰棹,在西去的黄河激流中奋力拼搏。在大家齐心协力操作下,船停靠在了榆树湾渡口的下游。在笔者幼年时,我的记忆中榆树湾硫磺厂825学校也有自己的船(或者是租用榆树湾生产队的),主要用途是把学生从榆树湾渡口运输到太子滩滩头的木瓜滩捡青石,然后把青石运输到榆树湾河畔,再由这边的学生运到石灰窖作为烧石灰的原料。四十多年前由程子文老师扮演“艄公”的角色。825学校在老校长陈宽厚老师的率领下,大搞勤工俭学,在准格尔旗,在伊克昭盟,在内蒙古自治区,那可是响当当的,创出了品牌。当然办石灰窖仅是学校勤工俭学的一小部分。笔者在上小学低年级时就曾参与了从榆树湾河畔到825学校石灰窖传递青石的劳动。825学校通过烧石灰等勤工俭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减免了学生的学费,锻炼了师生的体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当时榆树湾人民的一致称赞!

麻柳湾渡口(榆树湾渡口)(3)

黄河水还在一如既往地向西奔腾而过,榆树湾渡口的船只仍在忙碌地在黄河上下游以及与太子滩之间穿梭,仍在黄河边挑水的我已将小桶换成了大桶,我从儿童演变为少年,上了初中。时光如黄河水般飞逝而过,时间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开过,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当然了,榆树湾也不例外,榆树湾交通运输业包括河运事业也不例外。1982年秋,笔者离开了榆树湾上了高中。就是在高中阶段,榆树湾往返太子滩和榆树湾到河曲的船只换成了机船。1986年夏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和舅舅一起回河曲,搭乘的就是用柴油机作牵引的机船。再后来,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榆树湾建起了浮桥。上世纪末,为了加快建设龙口水电站,榆树湾建起了连接晋蒙的硬桥。若是老艄公张来喜老汉能活到这个时期,老汉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了。

今年夏天,我回了一趟榆树湾,专门去榆树湾古渡口绕了一遭。站在黄河岸边,笔者感触良多。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交通事业更是迅猛发展。榆树湾渡口船只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麻柳湾渡口(榆树湾渡口)(4)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九十九道弯上有九十九条船哎,九十九条船上有九十九个扳船汉来把那船来扳……”我的耳边又响起这首黄河船工号子......

【作者简介】陈骏驰,男,汉族,1966年生人,榆树湾陈家大院长大,小学和初中就读于榆树湾硫磺厂“825”学校(后改为榆树湾小学),大学文化程度,现在市商务局纪检监察组工作。

麻柳湾渡口(榆树湾渡口)(5)

来源:大美准格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