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穿别人给的旧鞋吗(别把自以为舒服的旧鞋送人穿)

可以穿别人给的旧鞋吗(别把自以为舒服的旧鞋送人穿)(1)

孔门弟子中,若以聪慧排序,独占鳌头的理当是颜回,其次则是子贡。颜回一向寡言,难得开口,孔子甚至还曾经半开玩笑说:“回也不违如愚。"我这个老师说什么,颜回就是什么,从不回嘴,平常不说话的时候简直像个傻子。

可排名第二的子贡呢?一张伶俐的嘴少有闲着的时候,而且专挑极端的问题发问。

子贡有一次问老师:夫子教给弟子这么多美德,如果只能从当中选“一"个,不但可以随身带着走,而且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个美德应该是哪个?

孔子沉吟了一会儿,给了子贡答案:“其恕乎!"那应该就是“恕"了吧。不待子贡提问,孔夫子就主动给了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认清是自己不愿承受的,那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再深入一点,扪心自问,如果自认连一己都力有未逮,遑论苛求别人。

子贡不但有心提问,也有心实践。对于“恕"的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后来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虽然用的是祈使句,孔子何等人物,一听就知道是子贡在表彰自己的境界,当下立即回呛:“赐也,非尔所及也。"

话说得不错,只可惜,那可不是你眼下可及的境界呀!

古人偏爱“遮诠"──从反面举证,或许因为认清“不是什么"往往比“是什么"更能描摹真相。老子的《道德经》采用的便是此一路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以言语文字表述的终究有限,只能勉强撇除“不是什么"的选项,留下大片浑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始版本全从反面立论,进一步的深入阐释,收在《荀子》,依然从反面着眼:

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

恕道的对立面是什么?作下属时觉得千辛万难的,一朝升格作了上司,提出的要求全是以前痛恨的。为人子时对父母不闻不问,一旦做了爹娘,却期待家门尽是孝子贤孙。敬事兄长完全不及格,转身面对弟弟,却腆颜要求对方言听计从。

孔子被尊为“至圣",这个至圣只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三道四,对旁人指指点点吗?当然不是。孔子有一段自省收在《中庸》: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君子立身处世的恕道可以展现在四个面向:以子道事父,以臣道事君,以弟道事兄,以友道与朋友交往。很惭愧的是,我孔丘没有一样做得到的。

圣人的话不可尽信,不是蓄意说谎,而是圣人心中有更高的自我期许。谦称力所不逮的,只是未能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可其成就其实远超过一般大众。

律己如此严苛,待人亦复如是?

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才是孔子平素待人的准则,换成更广为人知的版本,实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待人、律己采取截然不同的两套标准:高标用以律己,低标用以待人。随着修养提升,歧异更加明显:对己的标准愈益严苛,待人则愈益宽和。

“宽以待人"的一个面向,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一人际对应的原则堪称经典,基于不同文化背景设定的道德规律虽有差异,对此却有普遍认同,因此成为普世公认的道德金律。

美德虽美,莫忘边界依旧存在,不可盲目外推。使美德始终保有其美,不至失控走向歧路的,往往还须中道的智慧。设若推崇这条金律,因此无限上纲,有没有可能变成“己之所欲,必加于人"?

《庄子.至乐》通过一个真假掺杂的寓言,嘲讽这种自以为是的价值判断。

鲁国城郊意外飞来一只海鸟,鲁君遂把这位难得的娇客送往太庙,奉为上宾。不但以最高级别的祭品“太牢"──牛羊豕三牲招待,还佐以圣乐“九韶"。人间以为尊贵不过的款待,被奉为贵宾的海鸟显然不领情,不但席上的盛宴视若无睹,悠悠奏起的九韶圣乐更吓得它不断苍皇四顾。经过鲁君如此高规格的热情款待,不吃不喝的海鸟才三天工夫就一命呜呼了。

错解的“恕"可能沦为庄子的“以己养养鸟";换作当代圣严法师的比喻,那等于硬把自己觉得舒适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是不是合对方的脚。

以己意强加对方身上,无视对方真正的感受,若是无心,可能是出于智慧的匮乏;如果是有意,便是价值的霸凌。“恕"由“如心"组成,本义是将心比心。崇尚温柔敦厚的孔子只从消极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中既有将心比心的体贴,更有洞悉人情的智慧。

但凡守住从人情出发的底线,儒家只可能是一派温情脉脉,不该成为吃人的怪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