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

“大家知道,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的生日,同时今年也是巴老夫人萧珊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昨天下午,武康路113号,站在巴老写作的太阳间前,倚在巴老亲手栽种的玉兰树旁,伴着萧珊女士用第一笔稿费给女儿买的钢琴,面对四季如茵的翠草,十五年后迁回武康路团址的上影演员剧团,怀揣着敬畏,用追忆、用朗诵,重拾前辈的艺术印迹,团长佟瑞欣动情地说,“今天,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剧场般修饰的午台,我们没有表演者的表演,有的只是致敬。”

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1)

图说:“ 上影演员剧团”巴金、萧珊作品朗读会昨日举行 官方图

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2)

图说:团长佟瑞欣 官方图

巴金与演员


昨天下午天空放了晴,巴金先生的外孙女端端说:“中午的时候天阴了下来,就在朗读会开始之前,天边现出一缕阳光,仿佛外公在和大家打招呼,原来您一直在我们身边,不曾离开。”其实巴金先生一直都在。剧团副团长刘磊回忆道,前不久他们手捧鲜花专程拜访了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那日午后的阳光非常明媚,老人身穿一件玫红色的外套,头戴一顶红色的小帽,“好像她已经知道我们这次突然的拜访,早已精心打扮,坐等我们的到来。在阳光里,老人显得是那么安详,但是她对我们的问候,寒暄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是疑惑,木然。我们心中隐隐的有些失望。”但当佟瑞欣鼓起勇气问她,您在电影《家》中扮演的“梅”美极了!奇迹出现了,老人马上回答说“谢谢”,并且开心地笑了。或许,她也许忘记了很多很多,但是“梅”永远在她的心中。这位老人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女士,她在今年11月9日写下了“我从‘梅’身上学到很多好的东西。”这句话正是她1956年在拍摄电影《家》的过程中创作笔记中最后一句话。

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3)

图说:黄宗英手书 官方图

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4)

图说:赵静 官方图

《家》与剧团


提起1956年的电影《家》,便联想起上影演员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和孙道临,因为成功演出了电影《家》中的“瑞珏”和“觉新”,他们的形象早已和《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住得离他很近,他在世,对我们来说有幸福感。”这是在巴金百岁诞辰来临之际,张瑞芳告诉我们的真挚话语。

孙道临上中学的时候便喜欢上巴金的文学作品,他十四五岁读了《家》之后泪流满面:“那么真诚的感情,那样的爱和恨,太感动我了。”孙道临还曾回忆,80年代,巴金先生送了他一本刚出版的《真话集》,他看了之后感动得再一次泪流不止,他感动于一个人能这样坦率地讲出心怀,不怕讲出自己的弱点:“他这种自我解剖的精神很伟大。”

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5)

图说:梁波罗 官方图

昨天,梁波罗深情地讲述了“觉新”和“瑞珏”,以及 “梅表姐”和“鸣凤”(由宗英和王丹凤饰演)与巴金先生因为1956年电影《家》的拍摄而建立的深厚友谊。而后,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和王诗槐,就在这片草坪,带来了觉新和瑞珏“洞房”的经典片段,他们二位也是明星版话剧《家》中瑞珏,觉新的扮演者,哪怕只是台词的诵读,哪怕穿着最普通的衣服,但声音依旧带着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经典永恒的魅力。

巴金作品朗诵(用朗诵重拾巴金和萧珊的艺术印迹)(6)

图说:王诗槐和奚美娟 官方图

巴金与萧珊


巴金和萧珊一生有很多家书往来,这一封封隽永,温情的家书可以说是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见证。“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1972年,萧珊去世。12年后,80岁的巴金写给萧珊的最后一封家书,只是这封家书寄往了天国。昨天,78岁的达式常念起这封《再忆萧珊》,伴着孔祥东的钢琴声,声音像流动的江河,带着丰沛的情感,带着疼痛与不舍,带着你我又走近了巴金先生一些。“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当达式常几乎流着泪念完了最后这一句,现场安静了,安静得如同画面静止,而后又响起热烈而温暖的掌声。(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佳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