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

生活当中,为了表达生动、言简意赅,我们经常会说一些俗语或成语。有一些俗语字面意思大家都明白,但仔细琢磨为什么这样说、这样用,其中的内在联系很多人还真有点儿搞不懂。

比如,为什么“三个臭皮匠”能顶个诸葛亮?为什么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呢?其实,有些俗语原本并不是这样说的,是在使用中被讹传了。

今天就带大家探究一下这些俗语成因背后的小故事~

0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旧指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好坏,都要一辈子跟着他。古人很注重婚姻嫁娶,古代的礼仪认为女子出嫁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死心塌地得追随丈夫,遵守妇道。但嫁人就嫁人,为什么是嫁给鸡和狗呢?

有人认为,该俗语是古代民间所说的“嫁乞随乞,嫁叟随叟”的误传。其中“乞”是指乞丐,“叟”指老者,本义是指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年龄很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也有说“嫁稀随,嫁叟随叟”的,其中的“稀”指少年。因为“乞”“稀”与“鸡”音相近,“叟”同“狗”音相近,以至于民间口口相传,造成读音误传。

这一观点从语义上来说很有道理,但缺乏语料记载支撑。也有学者认为这一俗语并非谐音而来,原本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发端于唐代诗人杜甫《新婚别》中的诗句“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庄绰《鸡肋编》卷下:“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

0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常用来比喻人多出智慧。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以智慧超群、神机妙算著称;“皮匠”则是民间普通的手艺人。这两者又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为什么偏偏是“皮匠”而不是“木匠”“铁匠”呢?

其实,这大概也是个谐音误传,“皮匠”谐音“裨将”。古代军队中常设有一名主将(正将)和若干名副将(也称“偏将”“裨将”)。裨将虽然不如主将官职高、见识广,但裨将人多,集思广益,把他们所有人的智慧加在一起或许有可能超过一个主将的智慧。所以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甚至“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鞋子上有两道突出的梁,用以缝缀鞋面。这梁是用猪革包上缝制而成的。当时皮匠都是手工操作,缝一道猪革的鞋梁需要由一人主缝,两个副手帮忙才行,所以民间有“三个臭皮匠,合做一个猪革梁”的说法。时日一长,谐音误传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语义也定格为人多智慧多。

03

王八蛋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3)

王八蛋”这三个字可是一句十分难听且恶毒的骂人的话,一般人不会轻易说出口。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用乌龟宝宝来骂人呢?

其实,这也是一个谐音误传。“王八蛋”谐音“忘八端”,本义是指忘记了儒学所提倡并践行的八个方面的道德标准。“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品德,这八种品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需恪守的道德底线,因此,“忘八端”也就是一句指责训斥、讽刺侮辱人的话了。

04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4)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5)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喻指要获得某种利益或做成某件事、达到某种目的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很多人听到这个俗语感觉很震惊,用孩子做诱饵来套狼一定是疯了,这代价也太大了吧?

其实,这也是一种误传。有一种说法是,这句俗语来自于古代北方靠捕狼为生的山民和猎户,原本应为“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他们为了捕获凶残而狡猾的狼,在山野、丛林和村庄四周设套捕狼。因为要翻山越岭跑很多路,经常穿破鞋子,所以说要舍得鞋子才能套得住狼。在北方,“鞋”一般都读作xié,但在南方有些方言中“鞋”读作hái,于是“鞋子”便被误传为“孩子”。这样解释的话,“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就十分说得通了。

05

狗屁不通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6)

狗屁不通”比喻文章或话语的文理不通。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其实是“狗皮不通”之误传,实指狗的一种生理特征,因狗的表皮没有汗腺,大热天只有借助伸出舌头来散热,故曰“狗皮不通”。

为什么会误传为“狗屁不通”呢?因“屁”与“皮”音近,更由于人们多用“屁话”“狗屁”来喻指毫无价值的话或文章,所以“狗皮不通”便被“狗屁不通”取而代之,而且似乎更加入情合理、生动形象。

06

无奸不商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7)

当看到315晚会曝光的各种行业乱象时,我们不由得从心底说出一句“真是无奸不商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商”和“奸”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有一种说法认为,其实“无奸不商”这个词也是被时代的愤怒误解的词,它原本应该是“无尖不商”。在古代,人们买米都用升和斗做量具,商家在给顾客盛米时还会再多舀上一些,让升里的米冒个小尖,表示诚意和厚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卖家在量米时会先用一把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之后会另外在上面加上点儿米作为“尖头”,表示尽量让利,这就叫作“无尖不商”。

这一行为有点儿类似于我们现在在菜市场买菜时,摊主随手送一把小葱或香菜,给客人点“添头”,这种做法对生意的长久性来说是很受用的。但受社会思想文化及风气影响,这个词语逐渐黑化,“无尖不商”演变成了“无奸不商”。

07

有眼不识金镶玉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8)

有眼不识金镶玉”形容人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但为什么是不认识“金镶玉”呢?金镶玉感觉似乎还挺好辨认的。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俗语应为“有眼不识荆山玉”,出自《韩非子·和氏》,与卞和献玉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今湖北省保康县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璧。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

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很广,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又被称之为“荆山玉”,因此“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就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

08

两肋插刀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9)

两肋插刀”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重义气,为朋友敢于承担风险或作出牺牲。但“两肋插刀”这个画面想起来很奇怪,为了朋友干什么需要在自己身上插刀?

这个词语大概也是一种谐音误读,一种说法认为,“两肋插刀”原为“两肋岔道”。词语来自《隋唐演义》:秦琼(字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古指强盗),路过两肋庄时,只见眼前有一岔道,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秦琼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慢慢地,“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 ”传来传去就变成“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两肋插刀”那幅画面,似乎更能体现那份朋友义气,因此这个词语也就慢慢固定下来了。

09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15个被误传了千年的民间俗语(九个被误传的民间俗语)(10)

这句俗语的后半句常被某些行凶作恶者或者野心家、阴谋论家拿来当作座右铭,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论依据”。按照字面义去解释大家都很不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一向是主张气量宽宏、待人厚道,为什么做人要狠毒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后句“无毒不丈夫”是“无度不丈夫”的误传,整句俗语的意思是气量狭小就不是真君子,没有度量就不是大丈夫。这样前后两句就对应上了,意思也通了。

在这些被“误解”的俗语中,有一些是因为谐音误读,有一些则是因为随着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人们故意曲解用之。无论哪种情况,了解了它们的源流演变和成因,都会对我们理解词语、使用词语带来一定的帮助。你学会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原因产生的词语或俗语吗?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