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

都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交公粮”制度为何会被取消呢?说起“交公粮”,年纪大些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它指的是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的标准将收获的粮食上缴给国家。

这种制度不仅保障着粮食安全,而且也一直是我国财力的中流砥柱。可就在2006年我国却将这种制度取消了,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隐情呢?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1)

我们俗称的“公粮”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农业税,据史料记载,关于交公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那时商鞅为了兼并耕战的需要,制定了民众不仅需要复议而且要种粮的制度,根据收成的好坏,农民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官位。自此这种制度被各朝沿用,因而有着皇粮国税的说法。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2)

为了让富人担负起纳税的责任,古代推行过“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但是官员的勾结腐败,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明显。

即便是那些被人们歌颂了千百年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只不过是轻徭薄赋的昙花一现,不管怎么改革,历代的农民始终都背负沉重的负担。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这一年中国人均收入只有27美元,甚至不到印度人均收入的一半,而同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更是高达1000美金。

工业发展也是相当落后,1949年的我们没有什么矿产冶金设备,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全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3)

想要彻底实现独立的我们,原本打算大力发展工农生产,恰巧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我们再次卷入抗战乱局中,也就是这场战争再次让中国的经济再受重创,我们想推进工业化模式的计划也不得不被搁置。

[微风]大幅下降的农业产量

然而当时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幅下降的农业产量,抗日战争之前,全国的粮食产量也才不过3000亿斤,这时的粮产不仅是以小米来计,并且还达不到以吨来计的标准。

几十年的战争更是使得全国粮食产量陡降为2000亿斤,我们都知道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轻工业生产的原料基地。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4)

考虑到农业的重要性,我国领导人决定以农业为突破口,从自身做起实现内向型的资本积累,1950年伴随着《土地改革法》正式颁布,举国上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土地的下分,使农民的劳动热情不断高涨,1951年全国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抗战之前的水平,比1949年增长30%,1952年更是丰收的一年。

​[微风]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快速发展的喜悦并没有让我们忘记发展工业的愿望,于是在1953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的农民化身为工人投入到工业生产,种粮的人少了自然就导致粮食的产量大大下降。

一方面城市的商品粮出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出口粮食来引进更多的工业设备,但是土改后的农民却不愿意将粮食卖掉了。

这时候“交公粮”的政策就应运而生,人民群众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缴公粮、卖余粮,担负起支援国家建设的责任。就这样,中国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5)

1958年6月3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上,中央政府颁布了农业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全国的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

相关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间,共计7000多亿公斤粮食被无偿上缴给国家,而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征收农业税总额高达3945.66亿元。截止2003年,这个从诞生在战国的税种已经有了2600多年的历史。

​[微风]​惠农政策

一切的改变都从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开始,就是这一举措直接将8亿农民的特产税减少了至少500亿元,到了2005年年底,中央政府彻底废除农业税条例,并将惠农政策列为法律固定条款,这将使得每年的农业税减少大概220亿元。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6)

这么做并不是空穴来风,一方面我们第一、二、三产业,已经形成13比47比40的比例,这表明我们已经来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成熟阶段。

另一方面三农问题的日趋严重,也迫使着我们取消农业税以此推进以城带乡的进程,所以这个时候取消农业税再适合不过了。

与其说农业税废止的意义是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倒不如说它彻底改变了农民被剥削的地位,这对统筹城乡的发展是绝对有利的。

1994税制改革(延续了2600年的税制)(7)

如果从国际视角看的话,只有那些经济足够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实施农业零税制,而中国顺应时代的要求取消农业税,足以说明其综合国力的强大。

至此,中国农民的命运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