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50个危重病人 24小时接诊21名病人

急救50个危重病人 24小时接诊21名病人(1)

王科正在执行急救任务。通讯员罗双萍 摄

现场处置、转运患者、交代病情,执行完急救任务,来不及回急救站喝一口水,又接着奔赴下一个现场……这是武汉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王科的工作日常。在他看来,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急救医生在岗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一路狂奔,24小时接诊21位病人

7月16日夜幕降临,武汉市急救中心姑嫂树急救站灯火通明,38岁的急救医生王科到岗后,开始利落地清点急救设备,迎接他的是又一个不眠夜。

晚上9时37分,绿柳路美联时光里小区有一位52岁男性晕倒。接到指令,急救车一路疾驰,5分钟后到达现场。

王科手提急救箱迅速来到患者身边,检查发现患者皮肤苍白、呼吸和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结合患者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初步判断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休克。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监测生命体征……只见王科轻车熟路地进行各项处置工作,患者血压逐步上升,慢慢恢复了意识,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晚10时整,患者被安全转运至市中心医院。

当天武汉正式入伏,夜间仍暑气逼人,王科几人来回忙下来,早已汗流浃背。晚10时15分,他回到急救站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水,电话铃声再次响起,一名酒醉男子倒在马路边不省人事,路人见状拨打了急救电话。

暑期武汉急救量攀升,原本“三班倒”的姑嫂树路急救站,临时改为“两班倒”。7月15日早8时30分到晚8时30分,王科一个白班接诊了12位患者;7月16日晚8时30分到17日早8时30分,他一个夜班又接诊了9位患者——这组“白加黑”的数据,刷新了个人24小时值班的最高出车记录。

“只要上了急救车,一路都在奔跑,能回站里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王科说,对于一线急救人员来说,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要时刻做好奔向事发现场的准备。

灵活处置,以最小代价为患者解决难题

“一些患者病情并不紧急,但由于种种实际的困难,不得不求助于120。”王科坦言,病人的诉求多种多样,急救医生也要灵活处置,而不是将患者简单“一送了之”。

70多岁的李爷爷家住华苑小区,膀胱癌手术后长期卧床,需要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导尿管。因老旧小区没有电梯,老伴腿脚也不方便,李爷爷只得呼叫120求助,每次就医面临诸多不便。

急救50个危重病人 24小时接诊21名病人(2)

王科。

王科接诊时了解到,老人各项指标平稳,去医院只是为了换尿管,当即让家属买来导尿包,就地为李爷爷更换。足不出户,问题就解决了,老人握住王科的手,像个孩子似的央求他:“下次能不能再来?”王科不是每天都上班,当即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您呼叫120时指定姑嫂树急救站出车,我只要在岗就来。”

一年间,王科上门为李爷爷更换了四五次尿管,没有收取一次诊疗费用,他却觉得心里很坦然,因为他以最小代价为患者解决了实际的难题。

2010年,王科从湖北医药学院毕业后进入武汉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任务重、压力大,王科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找到了归属感。在他看来,院前急救富有挑战性,有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处置得当,效果往往立竿见影。“每当把病人从生死边缘救回来,我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真正感受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意义。”

(记者武叶 通讯员罗双萍)

【编辑:余丽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