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题冷泉亭(辛弃疾把栏杆拍遍)

少了大雨之后的闷热,入秋了,想起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题冷泉亭(辛弃疾把栏杆拍遍)(1)

小的时候最喜欢辛弃疾的两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时只觉得恬静美好,一点也没有体会到辛弃疾心中的壮志难酬,所以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在去读,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辛弃疾题冷泉亭(辛弃疾把栏杆拍遍)(2)

辛弃疾能文能武,将相之才,可人如其名,是艰辛的辛。他文笔霸气爽阔,没有那种期期艾艾。他活得潇洒又恣意,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中带一些苍凉,只要提到他就会想到初春时节白衣的少年佩剑同游打马过长街,想到夕阳下城墙上拉的长长的落寞又坚毅的剪影,想到诗词酒剑歌,这样真的是太棒了。 ​

辛弃疾的情感是浓烈的,让人无法一笑而过。不是剑拔弩张,而是有一种金石般的铿锵,需要我们正襟危坐,打开身体所有的细胞去感受。

“老夫聊发少年狂”,喜欢苏轼说这句话的感觉,可是更喜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说这句话时的心酸与无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看似很深情,其实也是有些许无奈与惆怅的。苏轼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豪放中倾尽悲壮。 辛弃疾其实是想象了一个他自己最悲苦或者雄壮的那种经验,把国愁家恨放在他自己身上,他是在理想世界当中驰骋疆场。

辛弃疾题冷泉亭(辛弃疾把栏杆拍遍)(3)

南宋的时候国太弱,其次高宗当时尚有反抗的机会与能力,但他怕收复失土之后他的父亲与皇兄回宋,他就要退位了,所以宋高宗不想北上伐金,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一群苟且之徒,只图自己享乐。重文轻武的时代,宋高宗怎么可能重用辛弃疾让他抗金收复失地?

据统计,他竟然频繁调任了近40次,每一任官职短则几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就在这“不是被调任,就是在被调任的路上”,岁月一点一点地流逝,他也在慢慢变老。

可惜还是没人理自己。悲愤交加下,他写了一首又一首“恨铁不成钢”的诗。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归隐田园,他也从未放下对家国的牵挂,还是好想帮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

连梦里都是自己在外御敌的样子,好想可惜一觉醒来,发现多年过去,自己“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题冷泉亭(辛弃疾把栏杆拍遍)(4)

66岁的辛弃疾早已白发苍苍,他拄着拐杖,艰辛的爬上镇江的最具历史厚重感的北固山,他闭上眼,脑中浮起了他的一生:与党怀英一起拜师学习,与党怀英分道扬镳,参加起义抗金,逃到南宋,第一次做官(江阴通判),在江阴城第一次见到发妻,与虞允文、叶衡、宋孝宗谈平生抱负.........

满头白发,满目沧桑的辛弃疾提起了笔,写下了千古绝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就是说的辛弃疾吧!

辛弃疾题冷泉亭(辛弃疾把栏杆拍遍)(5)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窗外是万家灯火辉煌,心里是流不出泪的慌张,那是辛弃疾,所以山河闭眼天地开恩,妥帖打叠起晨夕暮旦的执迷,醒来向晨雾中的远山望上一二眼,恍惚便觉来日可期。

看到辛弃疾很多不同的面貌,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辛弃疾国破家亡的忧心,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热爱生活的田园人,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好的诗人,对于生命的青春形式和老年形式的领悟过程。

现实冰冷,那就眼含热泪;现实黑暗,那就心有微光。只愿用力活过一生的赤子,就在他的文字中不朽、安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