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

马鸿逵风流成性,曾娶“长辈”为姨太太,被父亲抽了几个耳光,还不思悔改

一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基本能从侧面看出他的本质来。马鸿逵是民国时期宁夏的军阀,因为狡猾,被人称为“滑马”。在婚姻方面,除了狡猾之外,他风流成性、妻妾成群,而且为了达到目的,不讲“规矩”。在他十六七岁时,就与一位姓袁的已婚女人来往,而这位女人被他的父亲马福祥称为“嫂子”,是马福祥的结拜兄弟韩土司的小妻。袁氏红杏出墙,他当时已经有了三个姨太太,但仍想娶袁氏,结果被马福祥抽了好几个耳光,仍不思悔改。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1)

01.首任夫人为甘州提督之女,要比马鸿逵大8岁

就像马鸿逵12岁时,父亲马福祥就为他买了一个县长的缺一样,马氏家族在婚姻方面也在攀权附贵。马鸿逵的第一位夫人是甘州提督马进祥的女儿,要比马鸿逵大8岁,两人1907年结婚,马鸿逵当时只15岁。

马进祥,回族,字云卿,今宁夏固原人,曾在南方为官多年,任广西、广东提督。甘州提督全称为“甘州提督军务”,是清朝设于甘肃西部地区的军事长官,隶属于陕甘总督,相当于省级军区司令,官阶从一品。马福祥1905年升任西宁镇总兵,不久又兼阿尔泰护军使。护军使管理一个地区的军务﹐其职权虽在镇守使之上,但与提督相比还是差了很远,大约相当于相当于省级军区司令和军分区司令的区别。

马进祥的女儿原名叫什么,已经不十分清楚,只知道她嫁给马鸿逵以后,才有了马伯芳的名字。马伯芳是马进祥的长女,与马鸿逵结婚时已经23岁。很显然,在那个年代,女孩子到这个岁数才结婚,年龄是有些偏大了,可能是出于马进祥过分疼爱女儿的缘故吧。也是很显然地,马鸿逵之所以能与一个大自己8岁的女子结婚,有着父亲马福祥的“高攀”用意。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2)

马鸿逵和姨太太

马鸿逵与马伯芳是在兰州结的婚,他们的证婚人是时任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升允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黄旗人。清末官员,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主要成就为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兴办西北教育、护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逃等,主要担任过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陕甘总督等要职。马福祥与马进祥结为儿女亲家时,也有表达“高攀”的意味。

马伯芳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个很贤惠的人,和马鸿逵结婚后,两人育有三男一女。对于很多家务,马伯芳都是亲力亲为,很少使唤下人,教儿育女、孝敬公婆,因为很少抛头露面,所以默默无闻。据说,马伯芳和马鸿逵夫妻感情很好,但这并是影响马鸿逵一房又一房地娶姨太太。1943年,马伯芳去世,马鸿逵亲自送埋到银川北门外,并因此而痛苦万分,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不是一个花花公子。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3)

02.袁氏红杏出墙,马鸿逵要娶“长辈”为姨太太

家里有好媳妇,但马鸿逵在外面并不安分。他老家在甘肃河州(今临夏)韩集阳屲山,韩集的韩土司是明清时期,河州地区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珍珠族的土司,兼管打喇族,珍珠族居住在今韩集镇一带,打喇族居住在今麻尼寺沟乡境内(当地统称“老鸦关”)。自明初至清末,韩氏家族两支分掌政、教两权,一为土司治族民,一为禅师或国师管僧众。

1723年,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反清,韩土司始祖韩端月十世孙韩世同国师韩且令扎矢领族民把守老鸦关山隘。1741年,十一世孙韩源袭指挥使职。1782年二月二十日,韩成璋袭指挥使职。1931年,“改土归流”,韩土司及其属民编为民籍,韩土司后裔逐渐被汉化,子孙世居韩家集一带,今韩集之名亦由此而得。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4)

马鸿逵

从资料上看,马鸿逵的二姨太袁氏应该就是韩廷俊的小妾。据1930年10月在上海创刊的《新亚细亚》(1943年第2期)记载,明朝时,“珍珠族韩姓土司下辖面积约四百二十方里。军马田地租粮计思巴思族五十五石,架莺滩二十二石,珍珠族粮二十二石,共粮九十九石,均归县署完纳。土民土户共二百七十五户,男女大小二千三百一十口,并有永昌寺、积乐寺二处,僧人四十余名。”

1646年,韩土司第七代韩完卜率部族归附满清,被清廷授予安抚司之职,继续领导族人进行招茶纳马之事务,其子孙仍袭其职。至第十一代韩雯时,乾隆皇帝1749年还通过河州府发给韩土司千户委牌。民国时,韩土司虽然不再有当年的势力和气候,但在当地依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有权有势的人在无事可做时,一般都喜欢娶小妾,韩廷俊也不例外。

韩廷俊1871年袭外委土司职,至上世纪初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了。但这个时候的他仍然喜欢娶小妾,袁氏就是韩廷俊晚年娶的小妾。古语劝人说老年莫娶少年妻,韩廷俊不在乎这个,没想到娶了袁氏却娶成了马鸿逵的。1907年,马鸿逵十七岁,回了趟老家,和袁氏相识。韩廷俊当时年老体弱还多病,袁氏寂寞难耐,一来二去,红杏出墙,和马鸿逵成了相好的朋友。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5)

因为袁氏长相漂亮,马鸿逵后来到了北京仍然对其念念不忘。这样,在韩廷俊去世后,马鸿逵就来找袁氏,要和袁氏结婚。当时,马鸿逵除了马伯芳,在北京又找了康小云和刘慕侠,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袁氏的“痴情”,甚至因为自己与袁氏相识在康小云和刘慕侠之前,要袁氏做自己的二姨太。

韩廷俊去世,袁氏成了小寡妇,与马鸿逵年龄相差无几的她,当然不会因此有任何压力,甚至对她来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问题在于,韩廷俊是马福祥的结拜兄弟,不管是韩廷俊在世还是离世,马福祥见了袁氏都要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嫂子”。这就是说,袁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年龄小辈分大的那类,马鸿逵应该叫她“婶婶”或者“婶娘”,应该是马鸿逵的长辈。

青春寂寞,好年华不会有很多,占着年龄的优势,马鸿逵和袁氏都很冲动,不认为这是“乱伦”,也根本没时间在乎别人的非议。马鸿逵说干就干,把袁氏从韩集接到兰州,请阿訇为念了证婚词,认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袁氏名正言顺地成了自己的二姨太。为了进一步得到家族的认可,在兰州待不久,马鸿逵便将袁氏接到了绥远(中国原塞北四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在归绥,即今呼和浩特市,区域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部地区),想要让袁氏得到任绥远镇守使的父亲马福祥的认可。

这件事发生在1924年,不想,马福祥见到袁氏后怒不可遏,打了马鸿逵几个耳光,让马鸿逵跪在地上,告诉马鸿逵这叫乱伦。马鸿逵不敢多言,但他并不因为马福祥的这几个耳光而反省自己,甚至还想与袁氏把生米已经做成熟饭的关系维持下去。马福祥很无奈,只要让康小云和刘慕侠将袁氏送回韩集,并命令儿子与其“永绝往来”。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6)

老报纸

03.姨太太有“特殊编号”,马鸿逵不满足只有4个

袁氏的事情就这样没了下文,也许,在她被送回韩集之后,马鸿逵在心里还曾想到过她,但慑于父亲的权威,再没有和她想见过。这之后,便有了关于马鸿逵姨太太们的这样一段插曲:

刘慕侠是马鸿逵姨太太中最“红”的一个,颇讨马鸿逵宠爱,因她和宋美龄素有往来,马鸿逵更依重她去当“外交夫人”。这个女人很聪明,在把袁氏送回韩集之后,给马鸿逵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即:马鸿逵的老婆,不管是原配还是小妾,均以“伯、孟、季、叔”命名。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7)

刘慕侠和马鸿逵

因此,马鸿逵当时的四个老婆,便有了这样的名字:马伯芳、马孟芳、马季芳、马叔芳。原配马伯芳、二姨太袁氏、三姨太康小云、三姨太刘慕侠。二姨太袁氏虽然被送走了,但刘慕侠还是给她留下了位置,很显然地,刘慕侠当时是不想让马鸿逵再娶姨太太了,原因一方面是她们那么多的“芳”已经很“香”了,没必要再来花花草草地添“香”了;另外是,古人以“伯、孟、季、叔”排序,就这么四个字,再多了就排不下去,只能是“伯、孟、季、叔”循环。虽然“伯、孟、季、叔”可以循环,因此,马鸿逵不可能让自己的姨太太重名。

所以,刘慕侠的这个建议实际上也是给马鸿逵的一个限制,出的一个“难题”。但她哪里想到呢?这种“特殊编号”,对马鸿逵来说基本没啥用处,在“伯、孟、季、叔”之后,马鸿逵又娶了两位姨太太——邹德一和赵兰香,尤其是赵兰香要比马鸿逵小33岁,结婚当年,马鸿逵已经57岁了。而这也是邹德一和赵兰香没叫“马X芳”的原因所在。

马鸿逵的后代怎样(马鸿逵曾娶长辈)(8)

赵兰香

刘慕侠不想让叫“芳”的人太多,但她却不知道没“芳”时,老马照样吃“草”。让人直想说:就像世界那么大,总想出去看看,却又看不过来一样,世界上的女人那么多,怎么就全都能爱过来呢?

然而,贪婪的人总有贪婪的理由,如同诗人们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如同马福祥打马鸿逵的耳光再响亮,也没什么用处。看吧,在那并没有被镀金的天空中,很多的人都去了,并没留下什么倒影。让“伯、孟、季、叔”不够用的马鸿逵最终还是凄凄惨惨地走了,让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被风吹得远远的了。找再多的老婆,能啥用、能干啥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