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先废还是二皇子先死 皇帝和太子掐架

太子先废还是二皇子先死 皇帝和太子掐架(1)

1363年,吐蕃,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最后看了一眼放在桌子上的诏书,面无表情地将杯中的毒酒一饮而尽。这个诏书是由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所写,诏书的内容我们都能猜出:赐自裁。而这位老者,就是元朝最后一位贤臣——太平。

太平其实是个汉人,本名贺惟一。元宪宗时期,太平的曾祖父贺贲将自己修缮祖屋时偶然得到的五千两白金献给当时还是皇弟的忽必烈,并趁机举荐儿子贺仁杰担任他的宿卫,忽必烈见此人长的威武雄壮,爽快的答应了。忽必烈即位后,贺仁杰因为藩邸旧臣的身份逐渐受到重用,先后担任上都留守二十五年,老贺家也由此成为元朝上层少有的汉人大族。元成宗时期,贺仁杰年老退休,儿子贺胜继承父职,太平就是贺胜的儿子。

太平还很年幼的时候,父亲贺胜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臣铁木迭儿而惨遭毒手。遭受丧父之痛的太平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昼夜苦读经史,四处求学,立志于恢复祖宗荣耀。泰定帝时期,父亲的冤情终于得以昭雪,太平也因此进入仕途。

133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太平被授任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的二号人物。这样下去,太平很有可能不到四十岁就能成为当朝宰相。可是,这位仁兄却遗传了父亲耿直敢言、嫉恶如仇的毛病。当时,有个御史弹劾中书参议佛家闾有罪,但宰相却刻意庇护,对御史的弹劾不予回应,太平一怒之下称病辞职归家,数次被召都不赴任。

直到1342年,佛家闾在御史的弹劾下终遭罢黜,闲居在家近十年的太平这才复起就职,担任中书右丞,以总裁官的身份负责编修辽、金、宋三史。1346年,三史修成,太平因功升任御史大夫。因为按照旧制,这个职位只能由蒙古人担任,顺帝于是赐其蒙古姓,改名太平。1347年,朵儿只担任中书左丞相,向顺帝力荐太平之能,顺帝于是任命太平为左丞相,升任朵儿只为右丞相。

与其他宰相相比,自幼饱读诗书的太平有着很强的治国才能,任职期间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吏治,推崇儒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又举荐隐士担任要职,政绩斐然。之前,脱脱被罢相流放,顺帝在太平的劝谏下才将他召入朝中。但脱脱不知道这些,反而将太平视为政敌,在亲信汝中柏等人的离间下肆意诋毁中伤他,将他提拔的人全都诬陷罢黜。1349年,太平在脱脱的排挤下被罢相,随即回到奉元老家,杜门谢客,以书史自适。

太子先废还是二皇子先死 皇帝和太子掐架(2)

1357年,脱脱被奸臣诬陷而死,红巾军趁机再次崛起,天下大乱。束手无策的元顺帝想起太平之前的政绩,于是将他征召回朝,复任中书左丞相。当时,占据山东的红巾军首领毛贵挥师北上,官军低于不利,屡次败北。不久,叛军进逼京师,大臣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建议顺帝尽早迁都避祸,但太平却极力劝阻,并起用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率军迎战,最终大破叛军,京师危机得以解除。在太平的主持下,察罕铁木儿在晋、冀、关陕一带屡次大破叛军,粉碎了红巾军的扩张势头;割据浙西的张士诚也因为畏惧朝廷的征讨而请求归降,元朝再次出现中兴之望。

但上天终究还是要抛弃元朝。就在各地叛军陆续被遏制之时,在元朝统治阶层内部,顺帝与太子的争权开始上演。之前,元顺帝怠于朝政,将政务全都委托于太子。此时,随着太子的权势日盛,他的野心也逐渐显露。为了早日登上大位,太子与母亲奇氏密谋将顺帝架空,然后逼他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而作为朝廷重臣的太平就成了他们最想笼络的对象。但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太平自然不愿答应,屡次婉言拒绝。太子在遭到拒绝后心生恨意,于是决意除掉太平这个绊脚石。

1359年,太子率先发难,指使御史诬陷中书左丞成遵、参政赵中,并借故将二人诛杀,这两人都是太平的亲信,太子这一招无非就是敲山震虎。太平见自己不容于太子,于是心灰意冷,屡次称病请辞。1360年,在太子的坚持下,顺帝只得将太平罢相,但还是授予他太保之职,让他在京城养病。但太子却担心太平会被重新起用,就又逼着顺帝下诏,将他赶回老家。

元顺帝知道太平对自己很忠心,但当时朝政大权都在太子之手,顺帝也没有办法,于是秘密命亲信伯撒里前去留住太平,不要让他走远。太平抵达沙井后接到旨意,随即留了下来。太子听说后更加不忿,就指使自己的亲信、御史大夫普化诬陷太平违抗圣旨,将他流放陕西,不久又流放吐蕃,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场景。

太平死后,朝廷再无有用之才。而随着顺帝与太子的权位之争愈演愈烈,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元帝国最终走向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