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对照表(姓与氏)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所以姓氏是标志一个人家族血缘的符号,涉及古往今来、千家万户。

姓和氏对照表(姓与氏)(1)

“姓氏”在现代汉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之前,姓和氏是有明显区别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每一个氏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姓,同姓的人有共同的女性祖先,同姓不得通婚。氏是姓的分支,用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同一姓下可以有不同的氏。

姓和氏对照表(姓与氏)(2)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原始部落的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由原始社会的图腾演变为姓族组织,这是姓氏的首次演变,也是姓的产生。这时,姓作为族群的标志和徽号,其功能就在于维持“同姓”的全体成员共同世系,借以把不同血缘的姓族区别开来。从此,姓即成为区分族别,维系血缘世系的凭籍和纽带。

姓和氏对照表(姓与氏)(3)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众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世系的计算都只能以母系为准。在《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而生子,古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我国古代很多姓氏都带女字,如姬、姜、嬴、妫、姒等等。

氏的出现较为姓晚,是姓所衍生的产物,就是姓的支族。而甲骨文“氏”字的结构,就像种子萌芽的根系,意为支族、宗族的根本。《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立有德之人为诸侯,依据他的生地而赐姓,分封土地而赐予他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后人用这个作为氏族,累世做官而有功绩,后人便以官名为氏族,也有以封地为氏族的。这就是“氏”。

姓和氏对照表(姓与氏)(4)

氏大约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盛行于周。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说,先秦时期,氏不仅是部族、族系的徽号,也足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随着父权制的确立和氏的形成,母系社会逐渐被父系社会取代,所以血缘的关系均由父系来确认。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兴起,成为姓氏演变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和氏对照表(姓与氏)(5)

由“胙土命氏”的封建宗法制度,逐渐取代了姓氏族社会单纯的血缘制度,姓氏族习俗则被提取、转化、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化、法制化的文化形态和宗法制度。由远古父系氏族社会中的族长制,演变为夏、商、周的封建宗法制,标志着姓氏文化的日趋成熟和形成。

“姓别婚姻”、“氏明贵贱”,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到春秋末期,战国之际,由于社会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首先是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已无力分封和控制诸侯,不再具备“胙土命氏”的实力,诸侯僭越称位,自立为王、侯者是常有的事;其次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战乱不已,一些旧的氏家大族因灭国或失掉封邑,流连失所,降为庶民,而原本低位地下的士人、卿大夫之流乘势崛起逐渐登上政治舞台,依靠着才能与功绩,裂土封侯成为新的贵族阶层,从而产生新的氏族。在这大动荡、大混合的浪潮中,“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已失去了现实意义;“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

秦汉之后,“胙土命氏”的制度荡然无存,“氏明贵贱”的社会情况也逐渐消失,而作为宗族标志的“姓”与“氏”已经没有实质区别了,姓氏成为仅仅表明个人及其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秦汉以后的姓氏通用、姓氏合一,是姓氏演变的一大转折,至此,姓氏体系基本定型,历朝历代虽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基本上都遵循了“姓氏合一”这一模式,延用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