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札记〕李建学

《苦菜花》应该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40年过去,至今记得小说的主要人物和精彩故事。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1)

当时在李家沟村学上四年级,看到老师抱着一本厚厚的《苦菜花》。偷偷读过几页,竟被小说吸引住了。为了这本有趣的书,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悄悄拿出父亲竖排版的《水浒传》交换。在限定的时间,囫囵吞枣读过来;除了能给小伙伴讲看来的故事,不知不觉过了生字关。

浏览9月29日的《文艺报》,才看到冯德英和《苦菜花》的往事。

军旅作家冯德英,早年以“三花”名扬天下。读过《苦菜花》不久,我还是在小学老师那里,翻阅过新书《山菊花》。至于《迎春花》,则是后来在石油学校的图书馆借来的新版本。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2)

就“三花”而言,《苦菜花》无论小说还是黑白电影,都很熟悉。《山菊花》更喜欢后来倪萍主演的彩色电影,《迎春花》印象模糊。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3)

冯德英,1935年生于山东乳山昆嵛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乳山我去过,那里有长庆油田的海滨疗养院,却不知道有冯德英的故乡。

1950年春,服役的冯德英偶然看到柯蓝的小说《洋铁桶的故事》,被其间的抗日情景深深打动。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小说,也第一次感到自身的经历能写成一本书。

冯德英儿时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经过残酷的战争磨炼,其母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战士。冯德英的兄弟姐妹,大多参与过根据地的建设和反扫荡斗争。身边的人和事,流血的体验,都是他不可磨灭的记忆。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4)

1953年,冯德英在海南写出怀念母亲的纪实文学初稿,4万多字;1955年,长篇小说《母亲》完成,约18万字;二稿在武汉改到28万字,誊出来后,他把书稿递给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不久接到通知,叫冯德英进京改稿。1957年,38万字的小说定稿。

审稿中,出版社感觉小说名称与高尔基的《母亲》有重复之嫌,希望作者改一个书名。冯德英想到家乡的苦菜花;根虽然苦,开花香,也最能代表坚强的母亲和贫苦的百姓形象。于是,小说更名《苦菜花》。

1958年1月,《苦菜花》作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独自编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面世。没想到200万册被读者抢购一空,23岁的冯德英一夜成名。

《苦菜花》讲述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故事,塑造了一个中国母亲的文学形象。1965年的电影,通过著名电影艺术家曲云的表演,使这个母亲形象深入人心。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 冯德英和他的苦菜花(5)

多年过去,至今还能想起小说的情节,能顺口说出电影的台词。特别是得知德刚牺牲前后母亲和赵星梅轮流上机织布的那场戏,还能看出眼泪。

不管从那个角度看《苦菜花》,有一个关于文艺创作的真理不可颠覆。那就是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和真实体验来创作,写熟悉的事,写熟悉的人,写时代的主旋律;脚踏实地,满怀真情,即使语言包括人性等不够那么文学,也能打动人。

小说《苦菜花》出过多种版本,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小说《苦菜花》,影响过几代人。如我这样长在红色经典盛行时代的学生,再加上对苦难的理解和农村生活的亲切感,更容易喜欢这种小说。

我一向固执的认为,天赋、经历和勤奋是成就一个优秀作家的主要条件。拥有其中的某一项,就能写出好作品,拥有两项以上,差不多就会有成就。现在的很多写作者,大多没有生活经历,甚至连短暂的体验生活都做不到。完全凭想象写作,怎么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呢?

《苦菜花》堪称经典。冯德英以这部长篇,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

2021年10月16日晨于西安•家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