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1)

随着国学热久盛不衰,对于诸子百家的解读也花式不一,谈人生、做生意、解姻缘,似乎都可以在先贤那边找到理论渊源。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2)

是的,这个时代所有的鸡汤,都可以在两千多年前找到“鸡因”,然而等而下之左右互搏。若要深究一句他们真的读懂这些典籍了吗,想来多半是未必,不过是借着前人的嘴,说着今天的话。

就像子曾经曰过很多,可是他曰的是什么,在离当时并不久远的汉代已经颇有争议。然而他终究是要曰给人听的,那个时代终究有其相对固定的语法规则,弟子们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利用语言学学理分析总结古书疑难辞句,做得最博最精的当属清代高邮王氏父子,例如王氏父子解释《诗经·邶风》“终风且暴”,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终~且~”格式的句子的归纳分析来完成。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3)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乾嘉学派的的杰出代表,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

在从前这种“审句例”的方式对学者个人的博闻强识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从浩瀚的古书中加以搜求。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遍览例句成为可能,而这也是杨逢彬先生十余年来所作之事。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4)

杨逢彬,语言文字学研究者,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他是国学大师杨树达的嫡孙,文史名家杨伯峻的堂侄。

郭锡良先生称赞他的《论语新注新译》“的确是在语法系统规律指导下的‘殚精竭虑’之作,在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基础上,无疑又跨进了一大步”,而后者始终是各大高校论语课程指定参考用书。

不以情理、义理、历史事实来断定词意,而是采取可重复、可验证的科学研究方式来锁定分析。这种训诂学上的进展无疑有助于我们反过来重新认识孔子,纠正某些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后又定时复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5)

【考证】学而时习之:时,周秦时期“时”如果用作状语,意义略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何晏«集解»引王肃说:“时习,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也。”朱熹«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说“时习者,无时而不习”,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敲黑板】时是按时、定时,而非时常之意——是否让你想起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自律给我自由,学习让我快乐。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6)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而且父母的狗和马也能够得到饲养。父母、狗和马全能够养着,若不对父母心存敬畏,用什么去区别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呢?”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7)

【考证】今之孝者……何以别乎:这一章“子曰”后的一段话,传统的标点大多与此类似:“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杨伯峻«论语译注»)。其中的关键,乃是«论语»时代语言中的“至于”是否“具有轻微转折作用的连词”,即“谈到”“说到”“讲到”。

1.到先秦汉语末期,具有轻微转折作用的连词“至于”,它所衔接的,必须是较长的一个语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的“至于”,不具备这一条件。

2.在«论语»成书年代的汉语中,随着“至于”的宾语由处所扩展到人物和谓词性结构,“至于”由“到达”义已经虚化出了“一直到”“扩展到”“甚至于”“以至于”的意义。

3.“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的“至于”,其分布条件与表达“一直到”“扩展到”“甚至于”“以至于”意义的“至于”是相同的。

4.«论语»成书于战国早期,与具有轻微转折作用的连词“至于”形成的战国中、晚期,时代上有距离;而与表达“一直到”“扩展到”“甚至于”“以至于”意义的“至于”,时代则完全吻合。

5.因此,这一章应当标点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直译为:“现在的所谓‘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甚至于[能养活父母的]狗和马。父母、狗、马全都能够养着,如果不对父母心存敬畏,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6.何晏«集解»引包咸的另一说:“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用“乃至于”对译“至于”,这和我们的标点及今译,也完全吻合。

【敲黑板】孔子因材施教,子游生性较为飘逸,因此侍奉父母缺乏敬意。如果“至于”表转折,则“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并举,表意上已是极其不敬,恐怕不妥。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8)

子游治理武城,弦歌之声不绝,孔子赞其“杀鸡用牛刀”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记住知识,学习永不厌弃,教人不知疲倦,[如能做到这些,]那我孔丘又算得了什么?”

【考证】何有于我哉:

“……于我何有”与“何有于……”皆为«论语»时代的习语,前者表示“对于……有何难”,是“不难之词”

后者则表示“……又算个什么”“……又算得了什么”。如:“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吉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于诸游?”(«昭公元年»)“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国语·晋语四»)“君若不鉴而长之,君实有国而不爱,臣何有于死,死在司败矣!惟君图之!”(«楚语下»)“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喜宫而妒,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管子·小称»)

“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的意思是:“他连自己儿子都不爱,主公您又算个什么”“他连自己身体都不爱,主公您又算个什么”。馀类推。皇侃«义疏»:“又一云,人若能如此,则何复须我?故云‘何有于我哉’也。”

“何有于我哉”也就是«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子罕»“出则事公卿”章(9.16)的“何有于我哉”与此章相同。

【敲黑板】这句话一向被视为孔子的自诩或自谦之词,即“于我有何困难”和“我又做到了多少”,而通过语言学的解释换个角度看,它其实是孔子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君子在德不在位。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呢。有个种田的向我求教,很诚恳的样子;我从他那个问题的头和尾去盘问,[才领会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考证】空空如也:很诚恳的样子。“空空”即«论语·泰伯»的“悾悾而不信”的“悾悾”,诚恳貌。叠音形容词和形容词叠用是两种不同的语法形式,前者如“堂堂正正”的“堂堂”,后者如“好好学习”的“好好”。“堂堂”不是“登堂入室”的“堂”的叠用,“好好”却是“好学生”的“好”的叠用。据著有«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并获佳评的石锓先生面告,先秦时期,形容词叠用一般不转化为“~~如”。如此则“空空如”的“空空”,很难认为是形容词的叠用。在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之前,我们只能将它视为叠音形容词;而叠音形容词,不是字形与音义对应的,可以有多种写法,“空空”就是“悾悾”。

先秦两汉典籍中“空空”“悾悾”常见,都是“诚恳”的意思。«吕氏春秋·慎大览»:“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大戴礼记·主言»:“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妇空空,七者教之志也。”«太玄经·勤»:“次二:劳有恩,勤悾悾,君子有中。”«经典释文»此处云:“‘空空’,郑或作‘悾悾’,同,音空。”

因此,我们不能把«论语»的“空空如也”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一点也不知道”。至于现代成语“空空如也”表示什么都没有,那是后世“重新分析”所致,正如“桃之夭夭”变化成“逃之夭夭”一样,只是后者连文字也变了。

【敲黑板】这句历来难解,是鄙夫空空还是孔子空空,是叩鄙夫的两端、孔子的两端还是事情本身的两端……甚至有人解读为孔子如何应付鄙陋之人,然而遍观《论语》,孔子从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或是一成不变的答案敷衍求问者,他的许多言论自然妥洽,或许就是这样抛弃既定成见叩其两端的结果。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打交道的,亲近他们,便会无礼;疏远他们,又会怨恨。”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9)

【考证】女子:有人解这一章的“女子”为“你的儿子”“您这位先生”,可是除此章的“女子”之外,他们却未能提供先秦古籍中还有哪些“女子”也可解作“儿子”“先生”的书证,其说不能“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句而通”,不待言矣。王力«汉语史稿»说«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其中的‘男子’‘女子’实在等于说‘男儿子’‘女儿子’”;但«斯干»的时代较早,«论语»未必如此。«论语»«左传»时代,女子都是指女性。以«左传»为例,“女子”既指老年的哀姜(«僖公元年»),又指刚出生“赤而毛”的女婴(«襄公二十六年»),还指年轻的季芈(«定公四年»)和中年的辟司徒之妻(«成公二年»),其实就是女性的意思,可不必今译。

试对解“女子”为“您这位先生”之说稍加分析(吴正中、于淮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正解»,载«中国哲学史»1999年4期),该文读“唯”为“堆”,进而读作“对”;解“女子”为“您这位先生”;读“与”为“欤”。那么,“唯女子与”就解作“对!您(这位)先生(说的是对的)啊”。

如果对“分布”稍加考察,就会发现此说之谬。除了上文所说«论语»«左传»时代,“女子”都指“女性”之外,“唯……与……V”(V指谓词性结构)乃一常见结构,都是“只有……和……V”的意思。例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成公二年»)

【敲黑板】许多援护孔子的人都要在这句话上大做文章,在全称特称等问题上纠缠不休,其实《论语》本不是万世不变的至理,儒家高度强调自我实现。而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和小人有个共同特点,即不得不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高度寄托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其启示就在于,必须提防迷失自我为他人的附属,迷失为权力结构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限于篇幅书中新见不可尽述,作者做了14年冷板凳的结晶多少值得一看,为了方便读者参考更在书后附有疑难词句索引,相信那些困惑你多年的疑问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10)

论语68个经典语录翻译(那些耳熟能详的论语)(11)

《论语新注新译》

作 者:杨逢彬 著

以王氏审句例的方法,

历时14年,考证197个疑难问题,

全新出版以飨读者。

- 版权信息 -

编辑:黄泓

观点资料来自

《论语新注新译》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