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藏于心中的瓦尔登湖)

作者:李庆林《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东方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是唐小兵多年读书笔记的合集,也是唐小兵借助阅读,阐释个人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和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人文思考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唐小兵多年研究的主要课题与他一直以来的阅读书目是相得益彰的他非常关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诸多流变以及身份转换,将许多关于此类内容书籍的“碎片化”规整分析,逐步使之系统化,进而形成自己个性十足的主观思考诚如他在后记“一个人的阅读史”里的一段话:“每个风格独特的书评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沉默而深邃的梭罗式的瓦尔登湖……越是个人性的阅读和写作,恰恰就越具有某种普遍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藏于心中的瓦尔登湖)

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

作者:李庆林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东方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是唐小兵多年读书笔记的合集,也是唐小兵借助阅读,阐释个人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和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人文思考。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唐小兵多年研究的主要课题与他一直以来的阅读书目是相得益彰的。他非常关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诸多流变以及身份转换,将许多关于此类内容书籍的“碎片化”规整分析,逐步使之系统化,进而形成自己个性十足的主观思考。诚如他在后记“一个人的阅读史”里的一段话:“每个风格独特的书评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沉默而深邃的梭罗式的瓦尔登湖……越是个人性的阅读和写作,恰恰就越具有某种普遍性。”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书,分为“读史之道”“家国之变”“明暗之间”“人文之思”四辑。细读唐小兵的这些读书笔记,具有两条明晰的主线:一是诠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流变、转换和行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选择与变化,涉及陈寅恪、沈从文、吴宓、王鼎钧、林毓生等文化名人的年谱、书信、日记、回忆录等史料,进行评述与解读。二是通过对上海、成都、广东等城市地域历史文化演绎的剖析,透视大一统观念主导下的中国文化深处的复杂多元。

他借《晚清的士人与世相》,揭示士人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里的心态、人文背景、身份转换以及价值重心偏移的种种现象。他写道:“新一代知识分子已经不再画地为牢,相反,在他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与视野之中,传统的义理与道德成了阻碍中国近代化的绊脚石,而需引进西方的真理来救治中国之积弊。”接着,他进一步拓展思路,“我们若检讨20世纪中国历史与命运之多舛,则不能不更多地从反思与批判的立场出发来审视晚清这一段波澜起伏之历史。”而在第三辑《王鼎钧:谛听哭声或同声一哭》一文中,他通过阅读王鼎钧回忆录《关山夺路》,研究分析了当年左翼文化为什么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左翼文学为什么能逐步占领民国时期的中国副刊。作者通过其书评,不但对原著内容诠释准确,还能很好地脱离原著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有价值文字,抒怀畅言,启迪读者。正如作者所说:“阅读是让人回归一种自然的灵性和深度的潜沉。”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里的评述内容,从晚清到民国,始终蕴含着作者的家国文化情怀。“与其说这是一册可以让读者按图索骥,了解近代中国历史著作的书评集,不如说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作为知识仓库的历史世界时竭尽所能地聆听、理解和对话,其言定有可商榷之处,其情感却是真切而严肃的”。这就是作者藏于心中的“瓦尔登湖”,明朗、清澈又深沉。(李庆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