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

文丨Mr. Infamous

《玉楼春》扑街,很多人表示喜闻乐见。

还是有人不知道,这是一部完全由于正主导的古装剧,只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这次没法复制以往大张旗鼓的宣传,只能靠「口碑」来传扬了。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

播出的第一天,于正在微博上说了这么一句:「这是我的心爱之作,得意之作,好与坏我都应该和它祸福与共。」话是情切,但在摆出这句话之前是有铺垫的,「本来觉得名与利不重要,所以决定以后所有的剧集都不署名,也不再做任何宣传。观众觉得剧好看就行了,不要因为我个人在网络上的争议受任何影响。」懂的都懂。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2)

这部剧以看似「零宣传」的姿态上线,但是旋即就有一个很火的宣传点,即剧集竟被所谓的韩国网友质疑在抄韩服,引来主创带有「家国情怀」的反击回应,奈何很快就有网友重锤,这完全是在自导自演,好好笑啊。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3)

还是看剧吧。

一件事绕不过去,那就是《玉楼春》引发了大量关于《红楼梦》的联想。

于正自己就说过,之所以有这个项目,是因为听了许多蒋勋的解说。就连剧集自身的宣传定调,也是赫然一个「青春快乐版『小红楼』」。

不只是剧名有个「楼」字,全剧分量最为吃重的三个角色林少春(白鹿饰)、孙玉楼(王一哲饰)、许凤翘(金晨饰),就分别藏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一字。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4)

又不只是藏字,就连角色的相关设定,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林少春父亲为官,在她幼时已死去,母亲同样早逝,日后,她出落为有才学的美人,内心却笼罩在过去的阴影里。这跟林黛玉,多少是有所重合的。

许凤翘自然也是拿了王熙凤的几页剧本。孙府实权,就掌握在这个城府极深、手腕极强的玲珑人身上,再加上点泼辣,碎嘴,出挑,贵气,神韵都贴得更近了。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5)

最夸张的还是孙玉楼。在一个显然平日里阴盛阳衰的府邸里,他就做那不求功名利禄、但闻胭脂粉香的公子哥,听到林少春弹琴,就蓄势待发要一见钟情了。不过最最好笑的,还是把贾宝玉见林黛玉的开场白,不伦不类地嫁接到孙玉楼想在初次见面时吓退姚滴珠的话术上。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6)

重要角色尚且如此,配角更是随手就来个投影。沈清瑶就是典型的贾母排面。孙府四女,对应的就是贾府四春,最明显的是大姐,都贵为妃子,其次就是同样远嫁的二姐与三姐。男性角色里,贾政、贾琏、蒋玉菡等等,谁能不被抓来串个场呢?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正宗的于正味儿了?

但只提《红楼梦》,也是小看了博览群书的文化人于正。「三言两拍」《醒世姻缘传》《再生缘》这些,他也是有看的。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7)

所以,姚滴珠这么生僻的名字,可以直接从《初刻拍案惊奇》照搬过来,实在忘了读过也没关系,看过周迅演的《胭楼记》也行,反正都有现成的。作为宫斗不断的「创作人」,鼎鼎大名的《甄嬛传》怎么可以没看过?索性把女主父亲「远道」这名字拿来用用。那林少春,多少也得融入一些孟丽君的曲折经历才是。

于正明显变聪明了。他只不过是把一些似有还无的影子凑到一起,只抓表象,不抓神髓,而且还预先自己告诉你,端的是光明磊落。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8)

这剧主打所谓的「欢乐宅斗」,其实创作上太「贪」,什么都想要,智斗、喜剧、悲情,毫不讲究地掺杂在一起。区分它们的不是故事的走向,而是演员分工,一批人负责正,一批人负责闹。

辣目洋子好好一个喜剧演员,被硬生生往跳梁小丑的路数上推。

她扮演大奶奶吴月红。丈夫孙世杰对她毫无感情,空有勇武之力的吴月红只能舔着脸过来讨好,剧中初次亮相,她就试图以拙劣的舞姿打动丈夫,但一切观感,全都落入于正想要的「东施效颦」笑料。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9)

这个角色本来是可以承载利益联姻的悲剧探讨的,但于正似乎对自己笔下的角色全无任何同情和兴趣,他只想看到她出乖露丑,于是这个人被设计成平日里不解风情,嗜好吃喝,正事越帮越忙,所谓笑料都越来越荒腔走板。

但是这个纯粹的丑角,竟然是全剧表现得最纯粹的一个人物,因为至少她功能专一。

毕竟原本负责「正」的角色一旦肩负了喜剧任务,就立刻变得低廉又可怕。特别是林少春,为了让自己选妃失败,决心通过接触过敏源来实现迅速毁容。可正常人但凡过敏了,也不会变成这个鬼样子。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0)

于正有个极大的误解,是以为这样子让人出丑就是搞笑,有搞笑就有反衬,就能够在整体上突出悲剧的效果。但这除了毁角色,没有别的效果。

而他还有个更大的误解,就是以为自己有能力以笑写悲。

之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不只是因为剧集充斥雷同桥段的廉价俗套,而且有太多站不住脚的无脑设定与突兀转折。

林少春小时候,因为父亲被陷害,全家遭殃。当着官兵的面,嬷嬷紧紧抱着衣饰华丽的林少春,把自己身穿粗布衣衫的女儿小雅推出去受难,也亏得每个人都瞎得正中于正下怀,不然这鬼扯的故事,十分钟不到就可以大结局了。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1)

不管怎样,咱们女主角林少春由此凹了个必须沉冤得雪的苦情人设。为此,她白天在百戏班学艺,晚上准备科举考试,非常励志。谁知这双重保险只是一个笑话。她去到考场,发现今年竟要脱衣验身,那就没法女扮男装蒙混过关了,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三年一度的秀女选拔也要举行了。当她一路扒虾拆蟹去到最后,却听到孙玉楼竟然公开在皇宫大喊她爹已被证明了清白。

所以苦行十年,林少春在人生大计上的贡献,就是在人群中被情种盯了一眼。孙玉楼多神啊,朝廷上下多年无人指证的破绽,他捣鼓几下就弄妥当了。在剧中占据的篇幅是,半集。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2)

大概于正觉得男主也是有点过于开挂,于是作出了调整,即让林少春去开更大的挂。身为全剧唯一的全能选手,自此没有任何问题,是难得到林少春的。没有身份么?随便想个法子就发展成京城第一户了。有人加害么?随便怎么折腾,出丑的一定是对方。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林少春有一杆颇为自我的道德标杆。阿猫阿狗不符合准则了,那可是要上手掰回来才行的。身份不高的小雅跟少爷王均情投意合,林少春就带着她去王府提亲,王夫人不允许,林少春就拿罪证来威胁对方答应。

结果王均追来说不会迎娶,林少春就立刻劝说小雅放手,还要举办抛绣球招亲这种荒唐事来让男方吃醋。但反正也不用担心她会嫁个歪瓜裂枣,因为林少春还安排了抢亲……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3)

闹吧,有凡事都要管但又未必能管得舒服的「超级英雄」在,所有人都会「如愿」的。这处理唯有一个好处,就是好歹让林少春少碰一些林黛玉的瓷。毕竟林黛玉纵然有未必人人待见的小性子,但是别人清透就清透在,从不嚼舌根,从不耍权术。

不管怎样,《玉楼春》就这样胡搅蛮缠地行进下去。只要打着大女主的旗号,就能明目张胆地专攻所谓的女性市场。

可是剧中,又有多少女性角色被认真对待了呢?林少春被神化,吴月红被丑化,许凤翘跟桃夭为财害人,沈清瑶跟二奶奶苏映雪盲目愚蠢,姚滴珠难得前期通透,后面也弄得胡混了。其他没脸没面的小角色,大多是在脸谱之下维持点工具人的自觉罢了,不然哪来棒打鸳鸯、意外怀孕和小三插足等等不变的狗血补给呢?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4)

竟然还有守宫砂这种设置

遥想爽得如同社畜凯歌的《延禧攻略》,竟然仿佛于正吃素百年换来的一次奇异回光,无论是美学设计,抑或是剧情设置,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受用。

但此后,他便立马重回胡编乱造的精打细算里,用最短的时间,勾兑过往成功以及时下潮流的元素,创作雷同而虚空的又一出绣花故事。《玉楼春》挪用了大女主设定、苦情复仇、大家庭婆媳妯娌矛盾、男女虐恋、鼓噪闹剧、泡沫般的女性独立等等所谓设定,跳过逻辑与事理,在结论之间点对点填充各种草包段落进行黏连。

如果这是他的「得意之作」,他是得意自己投机取巧的能力么。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5)

倒不是想彻底否定于正。他很聪明,他最大的聪明之处是,从古往今来所有的「阅读素材」中,能找到哪些符合今天这个市场的审美口味,再用他的那一套手段去加工之后,会比原素材更能让最新的年轻观众接受。

女性爽剧发展到成为一度具有统治地位的主流剧种,于正是有「功劳」的。在宫斗、宅斗、大女主充斥的剧集江湖里,于正对女性观众「爽点」的把握曾经是敏锐的。

于正放话玉楼春不火就退圈(于正终于过时了)(16)

但他的视角永远只是在窥伺并迎合,女性在他剧里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工具,他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当下女性的真实痛苦和奋斗心路。我们在于正的剧里,能看到现代人生活痕迹的投射,但看不到真正的现代意识。所以当市场开始往《三十而已》这种类型的女性剧转向时,于正已经开始落伍了。

于正的落伍,是观众的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