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没死(郑洞国为何没随了蒋介石的心愿)

郑洞国没死(郑洞国为何没随了蒋介石的心愿)(1)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电视剧《大决战》当下正在热播,在最新一集的剧情中,上演了一幕极为搞笑的桥段,当蒋介石接到长春失守的消息后,蒋介石显得十分震惊,可当听说长春守将郑洞国自杀殉国之后,他又显得十分欣慰。面对黄埔学生的殉国,蒋介石为何会感到一丝欣慰呢?我想这是蒋介石要将郑洞国树立成国军的榜样,可未等他草拟电文,却收到了郑洞国率部起义的通电,这让蒋介石在杜聿明面前显得极为难堪。#大决战#

郑洞国没死(郑洞国为何没随了蒋介石的心愿)(2)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洞国为何会“死而复生”?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收复永吉、攻克四平后,长春便成为了一座孤城。同年六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决定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方针,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下辖的10万国民党军队围困在长春城中。经过150多天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最后以国军六十军倒戈,新七军投降,长春战役才胜利结束。

可戏剧性的一幕是,国民政府宣扬郑洞国将军杀身成仁,自杀殉国。而我军则说郑洞国将军率部战场起义。正如电视剧《大决战》中说的那样,郑洞国在蒋家王朝是死了,可在新中国人民政权里却有了新生。

郑洞国没死(郑洞国为何没随了蒋介石的心愿)(3)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洞国究竟有没有想过自杀殉国?

某些观众觉得郑洞国并没有想过自杀殉国,如果他真的想杀身成仁?需要那般犹豫吗?我却并不这样看,在我看来郑洞国确实想过要自杀殉国。我们可以从他发给蒋介石的电报中,看出他已做好了准备,因为那封电文只有四个字“来生再见”。

其实,这四个字不光体现了郑洞国的决心,也展现了他文人的一面。大家在看到这四个字后,是不是会感觉到郑洞国很有文艺范?郑洞国虽然是黄埔生,但他骨子里却是一位文人。我们往往会将这样的人称为儒将。他确实曾想过自杀殉国,但却缺乏杀身成仁的勇气。并不是因为文人天生的怯懦,而是文人天生的理智。

郑洞国没死(郑洞国为何没随了蒋介石的心愿)(4)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洞国为什么没有扣动手中的扳机?

估计长春失守,最希望郑洞国自杀殉国的人,唯有蒋介石。因为他可以将郑洞国包装成杀身成仁的典范到处宣扬。可是郑洞国偏偏还活着,他不光活着,还率领部下战场起义。这让蒋介石很没有面子,郑洞国为什么没有扣动手中的扳机?我想绝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而是他觉得自己死得太不值得。

要知道郑洞国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他不会像武将那般鲁莽冲动,他懂得反思。国民党军队的仗打到今天这个地步,究竟是谁造成的?别说锦州现在已经失守,就是没失守的时候,长春方面也未看到任何一支援军,现在返回关内的路彻底被共产党的军队堵死了,自己守长春真的再没有任何意义了。郑洞国想过杀身成仁,可与他交战的并非日寇。大家都是中国人,为蒋介石尽愚忠真的没有这个必要。

郑洞国没死(郑洞国为何没随了蒋介石的心愿)(5)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说郑洞国骨子里就是一个文人?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郑洞国在指挥部内,接到了下属起义的电话。他显得很冷静,因为在他看来他坚守长春这么久,已然尽到了军人的职责。现在长春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下属所做的决定,他完全可以理解。而这便是郑洞国文人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从建国后,郑洞国担任的职务就能看出郑洞国就是一个文人,他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第五、六、七届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可以说郑洞国真的想过自杀殉国,多亏部下的阻拦,他才可以在新中国人民政权中有了新生。如果他当时真的杀身成仁,只能沦为后世的笑谈。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郑洞国这个角色?欢迎诸位留言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