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

“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老规矩”这句农村俗语,以前的农村讲得比较多,讲出来,人们都能心领神会。因为那些年代的农村,井里的蛤蟆、食品中的蛆虫、饭里的沙子,人们司空见惯,没有人觉得不卫生,根本就不是什么事儿。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1)

俗语中的“老规矩”,就是别把这三种东西有瘕疵东西,当一回事儿。这句俗语,在农村可组成多种歇后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运用比较广泛。下面例举出来:

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老规矩。

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不是什么事儿。

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不要当回事儿。

井里蛤蟆酱里蛆——没把你看在眼里。

井里蛤蟆酱里蛆——算不了什么。

井里蛤蟆酱里蛆——自来的。

对于现在一些农村​年轻人,特别远离农村生活的农村人,最难理解的是“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老规矩”这一句。恰恰又是这句歇后语言内涵最为丰富。

这里先要说说俗语里的这三种东西。

井里的蛤蟆

有一句成语,叫“井底之蛙”,意思是说井底里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空,通常用来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这句成语出自《庄子·秋水》,说明自古以来,水井里都有青蛙在生活,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2)

俗语里的蛤蟆,也就是农村常说的蛤蟆。在农村,蛤蟆不一定就是青蛙,指的是各种蛙类。当然,农村水井里最常见的还是青蛙,还有种农村常见的土蛙,人们习惯叫土蛤蟆,它们表皮的颜色与泥巴相差无几,形状类似蟾蜍,只是体型要比蟾蜍小得多。它们一般很少呆在水里,而是在旱地里活动,只是产卵的季节才下到水里,其蝌蚪在水里长大。

青蛙和土蛤蟆都没有毒,但农村普遍传说青蛙和土蛤蟆的尿有毒。如果人的手脚皮肤上沾上了它们的尿液,就会生蛤蟆痣。当时人们对这种病状不了解,以为是蛤蟆尿液的毒性引起的,现在医学上已有定论,这里就不多说。

青蛙喜欢水,生活在井里很正常,土蛤蟆是误入深井里出不来,只能在里面生活。

过去农村人们认为,虽然人们认为青蛙和土蛤蟆的尿有毒,但没有人认为会给水井带来危害,不会对水造成污染。它们就像井里的鱼和泥鳅一样,水井也是它们生活的地方。因此,水井里有没有蛤蟆,人们根本不当回事。这也是农村形成的老规矩之一。

农村人们对水井里的蛤蟆还有一种老规矩。现在人们看到雨后的彩虹,觉得非常漂亮。在古代一些神话的图画里,彩虹与神仙相伴,因此,人们认为彩虹非常神秘,对其有一种敬畏感。比如说,彩虹出现的时候,忌用手指,尤其忌小孩用手指,小孩不能对着彩虹撒尿,不能对彩虹吐口水,等等。

农村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人们认为,雨后出现彩虹,是因为天上的彩虹来吸水。吸哪里的水呢?当然是吸取很干净的水井里的水。当彩虹出现的时候,人们一般没心情去欣赏美景,而是注视彩虹最低的那端的大致方位,然后去察看那里的水井。如果水井的水突然浊了,同时又有蛤蟆出现,人们就认为水井里的水让彩虹吸走了,而蛤蟆就是彩虹吸水后的化身,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

农村的传统说法,认为这样的井水水就不能饮用,人畜饮用后会生怪病。于是,村里就要及时组织劳力“洗井”,也就是把水井里的水淘干和清理一遍,然后撒上石灰消毒。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3)

这种做法也是农村的老规矩,有这种说法,主要是过去农村人们对彩虹的形成不能科学地认识,也就附会了一些迷信说法。但是,这也说明,过去农村人对村庄及村庄周边的水井,是否存在卫生问题保持高度的警惕,严防水井受到污染或出现问题,这一点又是值得肯定的。

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在路途中口渴时,找水井喝水时,把看到水井里有蛤蟆和小鱼虾作为判断水井的好坏,只有看到了这些动物,才知道水井没有被污染,才可放心大胆的喝。

酱里蛆

过去农村的酱,是一种传统的调味品。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酱油、醋的功能类似。味精等调味品没有出现前,用于佐料菜肴。

过去,原始酱的制作,在农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家户户动手自己做,只有城镇才有专门的制酱作坊。酱的制作主要用煮熟的小麦、豆子,加入面粉发酵后,做成糊状物。在加工的发酵时,有一道利用晾晒加热的工序。

在酱的制作过程中,各个家庭的工艺水平有高有低,在卫生的讲究方面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家制酱的环境要好一些,有的人家制酱的环境要差一些,还有的人家在遮挡苍蝇方面的工具好一些,比如用纱窗布,而有的人家什么也不用,裸露在外。因此,一些裸露在外的酱,引来苍蝇虫子在表面上停留和飞来飞去,给一些卵生的苍蝇虫子产卵创造了繁殖的条件,时间久了就会长出蛆虫来。

过去,大多数农家,制酱的时候都没有刻意遮掩,制的酱比较多,一时用不完的话,大多要长出蛆来。当时的农村人们认为(过去一些城镇居民同样如此),酱里的蛆不是什么事儿,有耐心的人把蛆挑出来,没耐心的与菜一起炒,照样可以食用。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4)

现在的人看来,这种酱比较恶心,看过后就吃不下去。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制酱的工艺技术也提高了,酱的品种也多了。事实上,现在的农村,这种酱的制作已经非常少了,有的地方已完全消失了。

过去,农村生活水平不高,缺食少穿,有的一个月或者半年见不到一点荤腥,对一些蛆类的虫子并不见到就恶心,而是当成美食。比如,山里的多种蜂蛹,大多是蛆类形状,葛藤上的结节内长出的虫子,捉住的时候也是蛆类形状,叫葛藤虫,松树砍倒后,里面同样长蛆类的虫子,如此等等。直到现在,城里一些餐馆还到乡下收购这种虫子,说明一些人还喜欢这道菜。

过去农村兄弟姐妹多,家里吃饭的是一大家子,洗菜的时候,哪有那么多时间精挑细选,洗干净后,一大锅炒了,吃饭的时候,不免要吃出虫子,把它扔掉就行了,饭菜照样吃尽肚子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在学校住过宿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学校吃的是蒸笼,吃的是大锅菜,吃豆角、四季豆、辣椒、小白菜等的时候,吃到蛆类的虫子是常见的事。那时,一人一个锑碗蒸饭,如果吃到了虫子,饭菜不吃了,那就再也没饭可吃,你只得挨一顿饿。因此,那时的学生吃到虫子时,也不当一回事,也不觉得恶心,扔掉就行了。

现在一些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吃饭时,看到菜里有虫子,不但不恶心,反而很高兴。他们认为,菜里有虫子,证明种菜的人很少打农药,是最好的绿色食品,吃了身体健康。在讲究养生的年代,人们的观念不再是吃饱,而是要讲究食材的质量,讲究环保和健康。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5)

饭里的沙子

饭里的沙子,指吃饭时偶尔吃到沙子。饭里有沙子当然说明米里面有沙子,米里面有沙子,也就说明稻谷里面有沙子。

稻谷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从收割到晾晒,都有要与泥土接触,免不了有些泥沙混入稻谷里。比如说,不小心稻谷倒在田里,农民舍不得,要把稻谷捧起来,这其中自然就沾上泥沙,或者混入了泥沙。又比如,在晒稻谷的时候,虽然过去的农村,大多数用晒垫晒稻谷,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天,风能把泥沙吃到晒垫里,与稻谷混合在起。再说,家禽家畜在晒垫里走来走去,也会把脚上沾的泥沙带进去。后来,农村的晒谷场大多用水泥硬化了,不用晒垫了,直接把稻谷放在水泥地板上晒。水泥地板久了后,也会脱落的沙子,混进稻谷里,比用晒垫晒的稻谷沙子更多一些。

我在北方生活过数年,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感觉当时北方产的水稻,要比南方产的水稻口感要好多了,要香一些,也细腻一些。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北方产的大米之中,沙子比南方产的大米沙子要多。也许北方的风沙比南方要大,沙子也就多。

煮饭时,要淘米,也就是把淘放在水里洗一到两遍。南方产的米,淘米是一件很快的事,把米放到锅里,搅拌一下,把水倒掉就行了,现在一些年轻人都不叫“淘米”,而而是改变了传统叫法,称之为“洗米”,已是名副其实。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6)

记得,那时用北方产的米煮饭时,因米里面的沙子多,所谓的“淘米”,真正的要“淘”。先用一个大盆装半盆水,然后用一个装米的小盆,放到大盆的水里。用小盆在大盆的水里不停地左右摇晃。米的重量比沙子轻,摇晃时,米从水里往上浮,把小盆稍移开一些,浮上去的米就落在大盆内,如此反复地摇晃,最后,所有的米都到了大盆内,留在小盆里的就只剩沙子了。

这些掺杂在大米内的沙子,有颜色的还能轻易辨识出来,可这些沙子大多与大米的颜色差不多,比较细,又是透明的,用肉眼是很难看出来,只能用水“淘”出来。即便如此,米里面还不免有“漏网之鱼”,吃大米饭的时候,偶尔也能吃到沙子,发出“咯嘣”的响声。

当然,时代在变,我好久没有到北方生活了,也许现在北方一些地方出产的大米,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过去和现在无法相比,大米里面的沙子很少了。而南方的水稻,由于科研和种子技术的进步,大量种植优质杂交稻,大米的口感也非常好了。但不管是哪里产的大米,里面有一颗两颗沙子是很难避免的,吃饭时偶尔还会碰到,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这种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

也就是因为人们平常吃饭时,常常会吃到沙子,所以人们也就不把饭里的沙子当一回事儿了。你吃到沙子时,吐掉就行了,不可能将手里的一碗饭菜都倒掉,也不可能去怪煮饭的人,谁碰到谁自行处理,赖不着别人。人们就是按照这个“老规矩”办。

井里蛤蟆酱里蛆(井里蛤蟆酱里蛆)(7)

上面解释的是俗语中的原意,事实上,农村的俗语意思不在其原意,人们一般在日常交往和交谈用,重点是用其比喻意思,这也是乡村传统俗语得以长期存在的理由,是乡村文化的一个特点。

“井里蛤蟆酱里蛆,饭里的沙子老规矩”这句农村俗语的比喻意思,就是说农村一些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虽然有一些不尽于人意的小细节,但既然已经形成了,久而久之,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就成了“老规矩”。

同时,不要因为这些老规矩之中存在不能完全让人满意的地方,就扭住瘕疵不放,钻牛角尖。任何事情有利弊,如果大局没有影响,就不要为一些小细节纠缠不休。这就像井里有蛤蟆、酱里有蛆、饭里有沙子一样,人们不可能不喝井水、不用酱,不吃米饭。

用一种成语来表达,就是不能因噎废食。做任何事情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老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比如俗语中“酱里蛆”,现在农村就已经改变了,很少有人做了,即便有人还在做这种传统调味品,随着制酱工艺的提高,设备的现代化,以及对卫生环境的讲究,不可能在酱里出现蛆,人们也不可能吃带蛆的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