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

国庆节前夕,湖北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创作排练的大型古装黄梅戏《青铜恋歌》在该县大剧院隆重首演。

这部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讲述春秋时期楚王令铸造护国利器,剑师聂铸、冶师屈楚合力铸剑,楚王尊先祖遗训止戈为武、保境安民的故事,诠释"匠心筑梦、实干兴邦"的铸剑精神,为千余名现场观众呈上一道美轮美奂的视听艺术大餐。

"这部戏服装、置景很有质感,展示了浓郁的荆楚风情,剧情也非常吸引人!"走出剧院,戏迷沈浩仍激动不已。

在随后召开的《青铜恋歌》研讨会上,沈虹光、胡应明等国内知名专家,认为该剧厚重严谨、特色鲜明,具有打磨为舞台精品的艺术价值与潜力。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1)

砥砺奋进七十载,听不够文曲东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戏曲大市湖北黄冈文艺舞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

戏说黄冈

黄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黄梅戏、楚剧、汉剧、京剧诞生、成长于黄冈,形成"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戏、黄梅调、黄梅腔,源于黄冈市黄梅县的采茶歌。早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开始流行。经宋代到元末明初,民间戏曲的雏形已经形成。明代万历中期,黄梅调即以道情的形式传到江西鄱阳湖周围各县。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唱腔、舞台表演形式的原始积累基本完成。清道光年间,黄梅县屡遭大水,村庄田园被毁,黄梅民众逃荒流落到江西、安徽沿江一带,以唱黄梅调糊口,黄梅腔随之传播到安徽,1920年定名为"黄梅戏"。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2)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黄冈市罗田、浠水、团风、红安、麻城等县市山区农民插秧或采茶时流行的哦呵腔是楚剧的源头。清代道光年间,哦呵腔的形式和内容流传到黄陂、孝感,逐渐由山区改为平地演唱,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及民间说唱等融合,演变成"黄陂腔、孝感调"的黄孝花鼓戏,逐步形成独立的地方传统声腔剧种,1926年定名为"楚剧"。

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俗称"二黄"的汉剧,初名楚调、汉调,黄冈市蕲春县的"蕲水调"是汉调的源头。明清时期,黄冈乡村盛行栽秧锣鼓和薅草锣鼓,爱唱"薅秧歌","薅秧歌"中"蕲水调"最为著名,经邻县黄冈(今黄州区、团风县)、黄安(今红安县)楚调艺人的演唱,变成了"二黄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广泛流传。"二黄腔"成熟后,向两个方向发展:留在黄冈本地传播的保持原生态,融入东路花鼓戏;走出黄冈的,经武昌、到襄阳,定名"汉剧",成为京剧源流之一。

初始的京剧分为三派,即汉派、徽派、京派,汉派是京剧的主要派别,京剧的主体内涵就是汉调,晚清至民国初期,黄冈市罗田县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祖孙三代,是汉派京剧的主要开创者、开拓者和完善者,世称"京剧罗田三余"。道光初年,汉调艺人余三胜进京搭徽班唱汉调,吸收昆曲等戏曲演唱特点,创作出皮黄唱腔,又糅西皮、二黄、花腔于一体,创制二黄反调,并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形成京剧汉派的规范语言,被公认是京剧鼻祖。余三胜在开创京剧过程中,在声腔、语音、剧目、表演方式等方面注入了大量黄冈元素,国粹京剧与黄冈有着割舍不断的艺术姻缘。

2011年,根据多年学界研究成果,黄冈市人民政府市长刘雪荣先生在《千年黄州》专题讲座中提练出"四戏同源"的四个数学公式:黄梅采茶调 安庆方言及民间艺术=黄梅戏;哦呵腔 黄陂孝感方言及音乐=楚剧;二黄 西皮=汉剧;汉调 徽调=京剧。刘雪荣进而指出,黄梅戏、楚剧、汉剧中,黄冈的元素、遗传基因各占二分之一,有一半的血统;京剧中黄冈的基因占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血统,这个流传颇广的结论通俗而有趣。

四戏同源黄州府,六大剧种美名传。

目前,在湖北32个地方剧种中,黄冈占有6席,其中既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黄梅县黄梅戏和麻城东路花鼓戏,也有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鄂东楚剧、武穴文曲戏、罗田东腔戏、英山采茶戏。这些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的戏曲剧种,既是黄冈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漫说黄梅

黄梅戏是新中国戏曲艺术版图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长期以来,黄梅戏曾被认为发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源自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的采茶歌,这种优美、抒情的采茶歌,与当地的山歌、樵歌、渔歌、畈腔、弹词、道情、旱龙船、连厢、采莲船、高跷、打花鼓结合,融合湖北清戏、汉剧、江西湖口高腔等古老剧种,逐步形成"黄梅戏"。湖北黄梅戏与安徽黄梅戏是同根同源的并蒂双莲,各具千秋。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3)

黄梅县背山面湖,北面为山区,南部是宽阔的平原,古时长江一决口,大半个黄梅县就成了"江行屋上,民泊水中"的水乡泽国。据《黄梅县志》记载,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黄梅县发生大水灾达65次之多。由于连年水灾,灾民们只得携儿带女,邀伙搭班,以唱采茶戏谋生。随着灾民流浪的足迹,黄梅采茶戏分别流传到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南50余县。

清嘉庆年间,黄梅采茶戏班社林立,名优辈出,代表人物是邢秀娘,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秀娘"的民谣。道光年间,邢绣娘所在的黄梅县孔垄地区发大水,邢绣娘逃荒到江西以唱黄梅采茶、道情为生,优美的声腔传遍鄂、赣等地。因此,邢绣娘被尊称为"黄梅戏祖师"。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这一古老的剧种,开始绽放出时代光华。

在安徽,1955年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60多年来,剧院集中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代代黄梅戏的优秀艺术人才,把黄梅戏由安徽民间推向全国。1980年代以来,安徽又涌现出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以及黄新德等中青年优秀演员,创排了一大批黄梅戏剧目,风靡全国,使今天的黄梅戏成为海内外观众广泛喜爱的剧种。

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桂林栖(1913—1971),是黄梅戏故乡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对黄梅戏有深厚的感情。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原安徽省城安庆,第二天,桂林栖就派人把流落在安庆周边的黄梅戏艺人请到城里,结束他们浪迹江湖、苦海卖艺的生涯。1953年,担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的桂林栖,亲自主持组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他的直接领导下,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王兆乾、陆洪非、时白林等表演艺术家、理论家、作曲家,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进行改编搬上舞台、银幕,并在剧目、唱腔、表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实现了黄梅戏由"三打七唱"走向"弦乐伴奏"跨越式发展,为黄梅戏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湖北,1949年10月,黄梅县城关喻家祠堂开办艺人训练班,并从训练班中遴选一批精英,创办人民剧团(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前身)。1950年代,英山、罗田、蕲春等县黄梅戏剧团相继成立。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4)

1958年,毛泽东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说:"原来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泽东还高兴地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50至1980年代初,黄梅、英山、蕲春等县黄梅戏剧团先后创作上演《过界岭》《绣花针》《降龙伏虎》《三八炉》《龙江颂》《于老四和张二女》《换子记》《银锁怨》《乘风扬帆》等60多部黄梅戏剧目,湖北黄梅戏初露锋芒。以倡导计划生育、生男生女一个样为主题的英山原创黄梅戏《银锁怨》在中南海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引起轰动。

黄梅戏的根在湖北,"娘家"在黄冈,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繁荣于安徽。1983年,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说:"湖北是黄梅戏的娘家,一定要把黄梅戏请回来!"1986年,这一意见被写入《省委常委会会议纪要》,标志湖北正式出台"把黄梅戏请回娘家"重大举措。

为落实省委"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指示精神,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在黄冈成立,开启振兴湖北黄梅戏的新征程。湖北省文化厅和黄冈市联合主办九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推出《双下山》《未了情》《冬去春又回》《风花雪月》《和氏璧》《奴才大青天》《李四光》《东坡》等原创黄梅戏精品剧目100多部,拍摄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蝉》和《邢秀娘传奇》,湖北黄梅戏多次获得文华奖、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登上国家大剧院、亮相中国艺术节,多次赴宝岛台湾及美国、波兰等地交流巡演。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广大黄梅戏艺术工作者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全面实施《黄冈市"十三五"时期地方戏曲振兴发展规划》和《黄冈党旗红》主题文艺创作计划,深入发掘黄冈深厚的红色、名人、根亲文化资源,先后推出名人题材黄梅戏《李时珍》《活字毕昇》《余三胜轶事》《传灯》、红色题材黄梅戏《大别山母亲》《槐花谣》、廉政题材黄梅戏《铁面金光悌审和珅》、现实题材黄梅戏《桃花开了》等原创剧目40多部,拍摄黄梅戏电影《传灯》《东坡》,先后荣获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大奖等重要奖项。作为文化高地、红色圣土、诗画家园——黄冈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湖北黄梅戏十上春晚,八次进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长江之滨唱到多瑙河畔、大洋彼岸。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5)

目前,黄冈有1家省级黄梅戏剧院、5家县市级黄梅戏剧院(团)、21家民间黄梅戏剧团,每年送戏下乡1600多场,送戏进校园1200多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4场戏剧或演出,80%的在校学生知晓黄梅戏知识、60%的在校学生看得懂戏、40%的在校学生爱看戏、5%的在校学生有一定的戏曲表演能力的"8645"工作目标。与此同时,黄冈投资1亿元建设黄冈艺术学校新校区,建成中国戏曲学院优质生源基地和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申办湖北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投资3.2亿元在遗爱湖畔建成国内一流水准的黄梅戏大剧院,黄梅戏群众基础更加广泛,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

再说梨园

黄梅迎盛世,艺苑百花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春风,1986年英山县黄梅戏剧团首演的《银锁怨》,成为湖北黄梅戏唱响全国的第一声春雷。

《银锁怨》由熊文祥编剧,郑淑兰主演,通过以子易女的故事,生动再现重男轻女给农村妇女带来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封建残余观念对人们的严重毒害。

1987年9月,《银锁怨》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一举夺得艺术节演出奖。1988年1月, 《银锁怨》进京,先后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央戏剧学院等地向中央领导和首都群众汇报演出,被誉为"山凤一鸣惊四座,黄梅新曲动人心",主创人员受到康克清、秦基伟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88年1月27日,《银锁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剧场隆重上演。当演到"寻子"一场时,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冈麻城籍老将军陈再道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激动地说:"我们那个地方重男轻女好严重,是要好好宣传宣传这个事!"

"戏因人传"。湖北黄梅戏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1980年代,黄冈面向全国"招兵买马",把黄冈大部分楚剧、汉剧团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黄冈艺术学校,与各专业剧团联合开办戏曲表演班,从娃娃抓起培养本土戏曲人才。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6)

1989年,张辉、杨俊从安徽来到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扎根黄冈,坚守湖北,矢志不渝,排演大量优秀黄梅戏剧目和黄梅戏影视剧,双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为湖北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张辉还将优秀文艺人才收为亲授弟子,实施"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用自己深厚的艺术修养进行传帮带,并首创"全国黄梅戏迷联谊会",形成"万人学唱黄梅戏"的文化景观,"辉之韵"黄梅戏热遍及全国。

2009年9月12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打造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在黄冈首演。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成戏剧主角,也是黄梅戏乃至中国戏曲领域的一次创新之举。

《李四光》由"中国黄梅戏第一小生"张辉担纲,充分利用唱腔趋向阳刚的独特优势,创立湖北黄梅戏特有的艺术风格。全剧由六个乐章组成,唱腔以男角为主,借鉴西洋歌剧表现方式"唱诗班",时而进入剧情,时而跳出剧情,并融入陕北民歌和现代歌曲等元素,给观众带来艺术震撼。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7)

2013年9月1日,罗田县黄梅戏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在县人民会场举行首演。该剧将罗田东腔、汉剧、京剧巧妙地融入黄梅戏,将多才多艺的京剧大师余三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15年,该剧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入选"湖北优秀剧目北京行"剧目,在中国评剧大剧院展演。

"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2016年9月11日,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杨俊带着她的新作《妹娃要过河》来到黄冈,参加第九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当她饰演的土家族姑娘阿朵从吊脚楼上缓缓走下,唱出熟悉的《龙船调》时,甜美清亮的嗓音顿时引来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我这次回到故乡汇报演出,心情特别激动。"杨俊说,"黄冈就像故乡一般亲切,是她给了我今天的一切。在我心里,安徽是生我养我的第一故乡,而黄冈是成长、成就我的第二故乡!"

2010年,湖北省委作出"抢占土家文化新高地,开创湖北黄梅戏新局面"的指示,《妹娃要过河》作为2012-2013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不但多次参加海内外文化交流演出,还被拍成数字电影在全国公映,好评如潮。

2017年6月22日,由张辉担任导演、主创人员均由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担任的大型红色原创黄梅戏《大别山母亲》在黄梅戏大剧院首演,首次用黄梅戏艺术形式,演绎大别山老区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英雄母亲的悲壮故事,取得圆满成功。

"姐儿门前一棵槐嘞,手扒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嘞,我望槐花几时开。"

2017年8月18日,在如泣如诉的大别山歌谣伴唱声中,由黄冈艺术学校、中国戏曲学院联袂打造的大型红色原创现代黄梅戏《槐花谣》在黄梅戏大剧院首演,通过大别山少女槐花营救红军战士春牛的感人故事,反映大别山老区人民对革命作出的重大牺牲、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以及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挚情怀。该剧在北京、武汉、荆州等地展演,受到广泛好评。

2017年11月21日,英山县原创黄梅戏《铁面金光悌审和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以英山籍清代名臣金光悌为原型,以查审巨贪和珅为主线,塑造了一个清正廉洁、精通法典、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大清包公"形象。全剧紧扣反腐倡廉主题,立足黄梅戏艺术特点,辅以现代声光电技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湖北黄梅戏,既传承了黄梅戏的正宗原味,又吸收新的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注入荆楚风韵,形成"张辉黄梅,传承创新"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新时代黄梅戏艺术的新境界。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齐放春满园。

近十年来,黄冈在"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同时,推出以楚剧《警魂》《围猎》、东路花鼓戏《麻乡约》、文曲戏《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为代表的50余部其他剧种原创精品舞台剧,在地方戏曲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冈地方戏曲文化(戏曲大市的砥砺作为)(8)

2018年10月21日,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奖作品、麻城东路花鼓戏《麻乡约》受邀赴四川巴中献演第六届国际巴人文化艺术节,现场观众跟着齐唱"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湖北麻城东路花鼓戏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美玲,近40年来先后担纲主演《麻乡约》《拜月记》等40多部东路花鼓戏剧目,为东路花鼓戏传承、发展和创新倾注了满腔热血。2016年,《麻乡约》作为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两场,反响热烈。

黄冈著名剧作家熊文祥,怀着对戏曲的痴迷,先后创作20多部大戏,其中《未了情》获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悠悠柳叶河》获文化部地方剧种会演优秀剧目奖,《银锁怨》获屈原文艺创作奖,《春到江湾》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风尘奇女》和《洋务总督》《情断深宫》获湖北省第一、第三届文学剧本奖,《思情记》、《儿孙梦》获湖北省第一、第二届楚剧艺术节剧本创作金奖;创作《戏审记》《风尘女》《红色记忆》等多部戏曲电视剧,其中《戏审记》获"飞天奖"。

作为戏曲界难得的多产作家,熊文祥笔下的唱词,字句工整,韵律和谐,顿挫有序,节奏分明,句句如诗;托物寄情,缘情设景,迂回婉转,描写细腻,首首如画。

盛世兴文百花争艳,奇葩满园桃李芬芳。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冈涌现出郑淑兰、张辉、杨俊、张安岚、周洪年、余万能、陈燕、张敏、王慧君、段秋萍、董小满、石蔚华、涂小勇等近百名优秀黄梅戏表演艺术人才,熊文祥、林海波、章华荣等编导人才。如今,以丁永刚等为代表的黄梅戏作曲人才,王刚、谢思琴等为代表的黄梅戏表演人才,以许晓武、肖崇东、王应良、范国清、陈章华等为代表的戏曲编剧人才,正在新时代的戏曲舞台艺术上尽现才华,流光溢彩。

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黄冈深入实施"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战略,全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更为戏曲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植根于戏曲文化的肥沃土壤,沐浴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东风,黄冈戏曲百花园一定会更加炫丽多彩! (李青松 夏建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