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思维(多元思维模型)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时间的朋友札记”,欢迎订阅公众号,跟我一起学习、成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多元化思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多元化思维(多元思维模型)

多元化思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时间的朋友札记”,欢迎订阅公众号,跟我一起学习、成长)

年前读《穷查理宝典》,了解到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从那时起,“多元思维模型”这个词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中。在那之后的时间里,也开始慢慢梳理属于我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我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理工科基础相对比较扎实,但是人文社科基础就相对薄弱。因此,在过去这些年,学习了很多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一方面是为了补足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也是自己对这些领域真的感兴趣。几年下来,发现自己在知识结构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状态,还是有一些差距。一直也没想清楚,具体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直到最近读了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感觉豁然开朗。佩奇所讲的多模型思维,跟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二者的底层逻辑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通过掌握多种思维模型,构建自己的认知操作系统,以此来提升决策的胜率,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于多元思维模型,芒格如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而且,你必须将你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放到构成这些模型的网格上。”

佩奇通过孔德陪审团定理多样性预测定理,论述了多模型思维的威力。

孔德陪审团定理是说,多数投票正确的概率比任何个人(模型)都更高;当人数(模型数)变得足够大时,多数投票的准确率将接近100%。(前提是每个人(模型)正确的概率p > 1/2)

多样性预测定理是说,相反类型的误差(正负)会相互抵消。如果一个模型的预测值太高,同时另一个模型的预测值太低,那么这些模型就会表现出预测多样性。两个模型的误差相互抵消,模型的平均值将比任何一个模型更加准确。

对于多模型思维,佩奇如是说:“多模型思维能够消除每个单个模型的盲点,能够通过一系列不同的逻辑框架生成智慧。”

联想到我们从小学习的经历,就拿学数学为例。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公式,本质上都是一个“模型”。正是因为我们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的“模型”,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数学这个武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回到当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单纯的数学题、或者是物理题,而是百般复杂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跨学科、多领域的各种思维模型,通过刻意练习熟练掌握这些思维模型,然后再用这些模型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芒格带我认识了多元思维模型,佩奇让我知道了多模型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活中也时常能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是模型思维的高手。理想汽车的李想,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型思维的高手。他提出的理想工作法(LBP)模型,是结合了黄金圈思维方法和复盘方法,形成了Why-How-What-Review的闭环,真正理解了之后,觉得非常强大。

作为终身学习者,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顿悟一些困扰自己许久的事情。对于多元思维模型这个事情,心心念念多年,终于有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认知的不断升级:从“不知道我不知道”,到“知道我不知道”,再到“知道我知道”,最后达到“不知道我知道”的境界。在认知升级的路上,通过持续学习构建一个多模型的认知操作系统,这将是我接下来若干年最为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接下来我会在公众号推出一个思维模型系列的文章,每篇文章会介绍一个思维模型,以此记录我构建多模型认知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但这是值得花时间做好的事情。想清楚了,就义无反顾。正如贝索斯所说“It's all about long-ter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