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健康和心理健康一、健康的含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总结?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总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总结

第一节 健康和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1989年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概念中。

二、心理健康:

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完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尚未引起器质性损伤。“亚健康状态表现:生活质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感觉生活没劲。躯体反应为睡眠质量不高,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

三、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古代:心与身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是主导。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的。

生理功能的异常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心因性疾病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有:一、经验性标准;二、医学标准;三、社会适应性标准;四、统计学标准

一、经验性标准

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特点: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可信性和推广意义。

二、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

假设: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三、社会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

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标准。

二是以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

社会适应标准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运用中应注意:

(1)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

(2)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要注意观察

四、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数)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常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

特点: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

正常或异常是人为划定的,具有一定局限性

五、心理学标准

(一)马斯洛等人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提出心理健康者的15个特征,它是目前人们引用较多的心理健康标准。

(1)正视现实 (2)接纳自然、他人和自我

(3)言行坦率 (4)热爱事业

(5)独立独处 (6)自主性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有高峰体验(9)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0)人际关系良好(11)待人民主平等

(12)信守道德准则(13)富于幽默感

(14)富有创造性(15)不随波逐流

(二)王孝道的标准

1、三条标准(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

(3)人格的稳定性原则

2、七条标准

(1)适应能力(2)耐受力(3)控制力

(4)意识水平(5)社会交往能力

(6)康复力(7)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三)刘华山的标准

(1)对现实能正确认知,看问题能持客观态度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稳定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四)林崇德的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2、人际方面的心理健康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一般认为: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乐于学习、工作

(2)情绪乐观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素质、素质教育的含义

1、素质

《辞海》对“素质”一词做出两种解释:“白色的质地”和“本质”

心理学:素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水平。侧重生理方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是这样界定的:“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医学临床:素质多指病理性体质异常,即个体对某种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过敏性素质、出血性素质等

现实社会生活中,素质是指从事某一领域的社会实践或承担某种社会职责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发展潜力,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等。

教育学的角度,素质多侧重于社会属性,指手教育者在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对其活动效率和未来发展能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特点的总和。

目前人们对素质概念的一般认识概括起来有三点较趋向一致:

(1)素质是有机体(人)特有的;

(2)素质是人基本的、稳定的、内隐的特性(品质);

(3)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生理基础又离不开后天环境(含教育)的影响。

素质主要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独特功能的品质。 —张大钧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身心素质是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五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有: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个性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应注意:

1、满足合理需要

2、提供指导:包括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

集体辅导:对一般、普遍问题进行辅导

个别指导:根据个体心理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3、及时调治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根据自身实际灵活选择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3、个别咨询与辅导

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讲求实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