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的历史记载(世间有面敢伊姓)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前言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从农业国转身成为工业国。就城乡发展而言,即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现在国家提出“预制菜”的战略方向,就是遵循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轨迹迈进。

如果仍守旧地认为以作坊化的形式去满足城市化的要求,完全是“拿破仑思维”。

当年有造船者拿着造铁船的方案游说拿破仑生产,拿破仑的谋士说,木船尚且会沉没,更何况是铁船?于是,拿破仑没有采纳造铁船的方案。

而英国则大胆地采用了造铁船的方案,使其开启“架着大炮在别国的海岸霸占土地”的历史。

以下是一个广东人十分熟悉的食品转身成为预制食品的故事,值得深思。

方便面的历史记载(世间有面敢伊姓)(1)

广州面有枧水面和全蛋面两种

正文

大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朝廷委派一个叫阮元(1764年—1849年)的官员出任两广总督。

这位阮元酷爱吃拉面(拉麪),于是途经山西时招了一名拉面(拉麪)师傅随行入粤。

一路上山西的拉面(拉麪)让阮元大快朵颐。

不过,让山西师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的拉面(拉麪)越往南行,质量越难保证,到了粤境,拉面(拉麪)更是大变样似的。

山西师傅估计这是广东的水质在作祟,但总不能为区区的拉面(拉麪)山长水远从山西运水过来吧,却又苦无良方,焦虑不已。

有一次,山西师傅跟随阮元视察顺德陈村(现佛山市管辖)。

无意间,山西师傅闻到清风拂来的一阵气味好像从家乡吹来似的。

于是,山西师傅随风而寻,发现几个村姑正在河涌(小河)边用蕉树灰洗衣服。

气味正是从这里溢出的。

山西师傅随即向村姑求要了一些蕉树灰。

回到广州后,山西师傅用这些蕉树灰兑水,滤得清液,然后将清液和入拉面(拉麪)团之中。

方便面的历史记载(世间有面敢伊姓)(2)

山西有“刀削面”,但广州的是“刀切面”

虽然这种拉面团(拉麪团)不像在山西时那样有良好的延伸性,却平添了弹性和香气。

阮元更加喜欢。

其实,山西师傅用蕉树灰兑取的清液,对广东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就有“广人以山蕉、 豆枝或黄花莓,烧而沃之,而熬其灰为枧,熬深则成沙,曰枧沙,熬浅则成水,曰枧水。以枧沙为角黍,光莹而香。以枧水浣衣,去油腻转鲜好”一说。

山西师傅的做法,突破了枧水作角黍(枧水棕)、浣衣的藩蓠,继而让枧水成为广东麪制(面制)饮食风味的一个撒手锏。

自此,广州麪(广州面)的制法又增加了一个小技巧。

顺带一说,现在很多人会将“枧水麪(枧水面)”写成“碱水麪(碱水面)”是不正确的。

因为枧水意为含有碳酸钾的溶液,而碱水通常是指碳酸钠的溶液。

一般而言,碳酸钾是横向发展,增强韧性,碳酸钠是竖向发展,增强艮性。两者性质略有不同。尽管天然的枧水会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钠。

言归正传。

广州麪(广州面)是刀切麪(刀切面)的一种,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麪条(面条)幼细,直径一般为0.2厘米左右。

这种麪条(面条)既不是拉,也不削,而是擀薄后卷褶起来再用刀切成条。

方便面的历史记载(世间有面敢伊姓)(3)

山西拉面是发酵面,广州枧水是非发酵面

一般擀麪(擀面)为防麪片(面片)互黏,师傅们都会撒些干麪粉(干面粉)。

但是,如果干麪粉(干面粉)受潮了,也随即产生粘性,分隔的作用自然丧失。

此时又不得不加大量地再撒入干麪粉(干面粉)。

致使麪条(面条)表面布满干麪粉(干面粉),将之烹制致熟之后,制品便会呈现广州人所说的“竭挞挞”的样子。

这样子极不能满足广东人以“爽”为食的要求。

广州麪(广州面)在制作时则不撒干麪粉(干面粉),而是撒干淀粉。

这是因为干淀粉一经与湿麪团(湿面团)接触,湿麪团(湿面团)粘性会陡然变弱甚至失去粘性。

更重要的是,即使干淀粉受潮,麪片(面片)也不会互黏。使之撒入的干淀粉的用量可以给得很少。

如此一来,广州麪(广州面)煮熟后会较为清爽。

在阮元府厨的启发下,制作广州麪(广州面)的制作技师的思路当堂豁然开朗。

广州麪(广州面)的制作技师发现,在搋擦麪团(面团)时适量地一些陈村枧水,制成的麪条(面条)渌熟后的弹性质感较没有添加陈村枧水的显得强烈。

这样十分符合广东人对食物追求爽、脆、嫩、滑、弹质感的欲望。

广州麪(广州面)自此又有“枧水麪(枧水面)”的别名。

所谓人的欲望是永无休止的。

即使广州麪(广州面)升级为“枧水麪(枧水面)”,但广州人对这样的弹性质感还未满足。

身怀屠龙之技的“枧水麪(枧水面)”制作技师早已留意到这一点。

他们认为,添加了陈村枧水之后,麪条(面条)的横向性(韧性)是强烈了,但麪条(面条)的上下性(艮性)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咀嚼起来确实略显虚浮。

怎么办呢?

就是在擀麪(擀面)时增加揿压的频率,使麪皮(面皮)的密度变得紧凑一些。

即是麪粉(面粉)在案板上堆成窝形,将清水和陈村枧水放入窝心内,用刮板混合并搋擦均匀(不能揉搓,这样会起筋)使成湿麪碎(湿面碎),用擀杖擀压并多次摺叠,使湿麪碎(湿面碎)达到较为细腻程度的麪片(面片)。

及后,撒上干淀粉(通常会用布包好,扑印上去)防黏,用擀杖边压边卷,使麪片(面片)完全卷在擀杖上。

此时将擀杖从麪卷(面卷)内抽出,再用擀杖用力揿压麪卷(面卷),使麪卷(面卷)上下密度收紧的情况下延展。

然后将麪卷(面卷)重新卷入擀杖上(此时及后可用两支擀杖,以提高工作效率),边卷边撒上干淀粉防黏。

如法再揿压(第一次横向,第二次顺向,如此反复两到三趟),直至麪片(面片)达到所需厚度为止。0.12厘米厚的做“馄饨皮(云吞皮)”或“银丝麪(银丝面)”,0.2厘米厚的做“宽条麪(宽条面)”。

将麪片(面片)等长切成两幅,撒上干淀粉,将两幅麪片(面片)叠在一起,并卷在擀杖上,再平展开来。如是者四到五趟。

这个工序叫“双飞”。

“双飞”的工序十分重要,目的是使麪片(面片)回松而不会僵硬和死实。

然后将麪片(面片)褶叠起来,用特制长刀按一定宽度轻轻地横切,“银丝麪(银丝面)”宽度为0.12厘米,宽条麪(宽条面)为0.2厘米。后者较为常用。

然后按重量分份。

分份时用手拿起晃动麪条(面条)使淀粉甩下,再撒入新的干淀粉,虚卷成球待用。

看到这里,是否觉得制作“广州麪(广州面)”很轻松呢!

如果做三四公斤麪粉(面粉)当然是很不费力的。

但如果做得二三十公斤麪粉(面粉)或更多的话,也必须借用工具帮忙揿压。

用什么工具好呢?

就要借用具一定回力的粗长竹竿。

这样的粗长竹竿,可做为担挑,用以担抬重物。

由于竹竿中空,在担抬重物之余,粗长竹竿也可收藏一些小件的贵重物品。

旧社会治安不好,富人回乡常将贵重物品藏于竹竿里,以躲避劫匪搜掠。

后来劫匪得知此法,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敲击富人的竹竿,以辨别竹竿是否藏有东西。致有“敲竹竿”的俗语,用以形容敲诈勒索。

事实上,潮州人将用于担抬的粗长竹竿称为“竹杆”,将用于收藏贵重物品并一同作酬酢礼物的粗长竹竿称为“竹(木字旁加盛,如果此字不能显示,见插图)”。

因此,用作揿摁麪片(面片)的粗长竹竿,广州人也代此称为“竹(木字旁加盛,如果此字不能显示,见插图)”,其制出的麪条(面条)就称为“竹麪(竹面)”。

不过,“(木字旁加盛,如果此字不能显示,见插图)”字并没有被《康熙字典》收录,属生冷字,后人不知原委,用近音字“升”“昇”“星”等代替。

致使现在“竹升麪(竹升面)”已经成为正写。

方便面的历史记载(世间有面敢伊姓)(4)

文中“木字加盛”的正字

来到这里,“广州麪(广州面)”就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揿压麪(揿压面)”,一种就是“竹升麪(竹升面)”。

故事还未结束,还有后续,这里要提到一个人物,他就是伊秉绶。

伊秉绶(1751年-1815年)是典型的“官二代”。

然而,伊秉绶的造诣及成就却超越父亲伊朝栋,时人形容伊秉绶有“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

且慢!

这里不是介绍制作麪条(制条)的吗?

怎么介绍起人物来呢?

所谓“世间有麪敢伊姓,再无后者称上品”,

这里要说的麪条(面条)正是与伊秉绶有关,所以先作人物介绍。

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拜清朝重臣纪晓岚为师的伊秉绶来到了广东惠州担任知府。

大概就在这期间,其府厨学会了“广州麪(广州面)”——用加陈村枧水擀压出来的麪条(面条)条供伊秉绶膳用。

不过,府厨的一次错失,竟给伊秉绶创出曾让广东人视为“长寿麪(长寿面)”的伊府麪(伊府面)出来。

那时是在臘月(农历十二月)时节,家家户户都忙于准备年宵产品,炉灶都被准备油炸煎堆之类的油镬占用了。

恰巧正巧,伊秉绶公干回府,见肚饿令府厨弄碗麪条(面条)上来充饥。

麪条(面条)很快擀打出来,由于炉灶都被油镬占用了,府厨也没有细看,竟将原要用水渌熟的麪条(面条)错误地放到了油镬里。

府厨将麪条(面条)放入油镬之后才知做错,怕被责怪惟有将错就错,赶紧将炸熟的麪条(面条)放入碗中,再滗入正煲好的老火汤浸泡,调好味就端出去给伊秉绶膳用,以此想将此事搪塞过去。

典型“官二代”的伊秉绶可是个大食家,对麪条(面条)的变化一点也不含糊,尽管这碗麪条(面条)对伊秉绶而言,并不满意,但也没有过多地责怪府厨。

现在看来,如果伊秉绶责怪下来也没有后文。

相反,伊秉绶不仅没有责怪府厨,反而十分欣赏这种麪条(面条)的制作流程。

在伊秉绶的鼓励下,府厨对麪条(面条)配方进行改良,以适合用于油炸。

府厨发现,单纯用清水和陈村枧水未足以让麪条(面条)透彻地膨化。

如果麪条(面条)在油炸时未能透彻地膨化,即使及后再用水去煮,麪条(面条)都会有“生骨”的形象出现。

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

伊秉绶的府厨想到了鸡蛋。

即是在制作麪条(面条)时将鸡蛋液代替清水,以使麪条(面条)在油炸时更易并且透彻地膨松。

这种方法十分奏效。

由于含有鸡蛋液,麪条(面条)油炸之后,不仅膨松,还呈现金黄之色,用雅俗共赏去形容也不为过。再用水或汤去烹煮,麪条(面条)就会呈现松而不散、浮而不实以及爽滑香喷的效果。

所以,这种麪条(面条)马上备受人们的推崇,其做法也成为伊府的独门秘技,人称“伊府麪(伊府面)”,后来简称“伊麪(伊面)”。

府厨的命运转折点始于伊秉绶离开惠州。

由于伊秉绶与顶头上司———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不得不离开惠州。

这一年,府厨同情主子的遭遇也彷徨自己的前程,无计可施之下流落至广州。

毕竟掌握着伊府的独门秘技,府厨决定以此谋生。

不过,他没有选择到食肆工作,而是操起架撑(广州人说的谋生工具)自己经营。

怎样经营呢?

府厨将制作好的麪条(面条)用沸水煮熟(条的粗度为0.4厘米),沥去水分后将之放在四周及底都有孔的直径30厘米的铁桶内,并用油炸,使麪条(面条)在铁桶定形和膨化,然后将“伊府麪(伊府面)”捞起并晾去油分,再用一个圆盒(形状如现在的生日蛋糕盒)盛起,呼之“伊府麪(伊府面)”,给顾客作飨礼食品销售。

公元1802年(嘉庆七年)可谓是“伊府年”。

由于伊秉绶父亲离逝,时任扬州知府的伊秉绶必须去官奉棺回乡(即所谓的“丁忧”),百姓感于伊秉绶“廉吏善政”,数万扬州人泣泪送行。

这一举动,随即引来的仰伊热潮,凡与伊秉绶有关的故事和物品都受到追捧。

当中还包括盛行于广州的“伊府面(麪)”。

“伊府麪(伊府面)”之所以被称之为上品,除制作之外,还源于其食法相当讲究。

首先用猪骨、瘦肉及大地鱼(甫鱼)等熬出上汤,捞起渣滓后,将上汤加热至95摄氏度,将“伊府面(麪)”放入上汤之中浸煮10分钟(时间和温度要掌握恰当,否则吸汤太多,松散不成条状),然后再加韭黄、虾籽拌吃。

这种食法直到1980年中期广州甚至整个广东的高档食府依然如此炮制,供寿宴之用。

所以“伊府麪(伊府面)”在广东又有“长寿麪(长寿面)”之称。

屈指一算,“伊府麪(伊府面)”距今也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了。

“伊府麪(伊府面)”在制作时将鸡蛋液取代清水,实际又带动了“广州麪(广州面)”的配方改革。

在此之后,“广州麪(广州面)”除了有以上讲及的两种工艺之外,还有两个配方:

一个是清水加陈村枧水的,制品即俗称“枧水麪(枧水面)”。

配方是中筋面粉1000克、清水540克(视面粉的受水情况增减)、陈村枧水20克(如要提高防腐性能可适量增加)。

一个是鸡蛋液加陈村枧水的,制品即俗称的“全蛋麪(全蛋面)”。

配方是中筋面粉1000克、全蛋液500克、陈村枧水18克。

这里要补充的是,由于蛋黄含糖的比例不同,使用鸡蛋液和鸭蛋液所得的质感略有不同。

使用鸡蛋液的制品呈现相对软弹的质感。

使用鸭蛋液的制品呈现相对韧弹的质感。

同时,“伊府麪(伊府面)”的烹制方法也启发了广州人用上汤调味增鲜的方法。

“伊府麪(伊府面)”的故事还未结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继而让日本迈出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特点是大量人群聚居于城市之中,当生活设施不足以应付时,在享受设施的时候就必须排队。

1958年,中国台湾省籍的吴百福(入日藉后更名安藤百福)在去到日本大阪府池田市时,目睹日本人为了吃上一碗麪条(面条),竟要排上长长的队伍,便立志做出“方便麪(方便面)”来解此困境。

毕竟是中国人,吴百福首先想起了“伊府麪(伊府面)”。

然而,最大的门槛尽管跨过了,另一个问题随即而来。

是什么问题呢?

就是调味。

吴百福知道,只要将预先制作好的“伊府麪(伊府面)”放入容器之中,再加上沸水或热水焗上一会儿,麪条(面条)就会变软适口。

但是,此时去哪里找上汤调味呢?

正在此时,一位日本人拿着鸡肉提取物向他推销。

吴百福灵机一动将鸡肉提取物与其他增味剂及食盐复配成“汤粉”(味包)。

与预制好的“伊府麪(伊府面)”一起,用发泡聚苯乙烯杯包装推出市场。

食客只要用热水浸泡并加入“汤粉”(味包),一碗香喷的麪条(面条)就展现面前

如此一来,中国的“伊府面(麪)”随即又蜕变成为日本预制食品的“方便面(麪)”!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