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由来的结论(甲骨文的发现作者)

甲骨文的由来的结论(甲骨文的发现作者)(1)

  甲骨文的发现

  芥子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厚葬的风俗,与之相伴随的盗墓之风也从未中断过。近代考古发现,河南安阳侯家庄发现的殷代王陵就有被汉朝人盗掘的痕迹。所以从学术界推测,殷墟甲骨被后人挖掘到或捡到的时间很有可能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发生了。而且历朝历代安阳当地的村民因为耕地或者建房的需要,在农作或施工的过程中无意间挖掘出甲骨,也是大概率事件。甲骨早期搜集者罗振常在其《洹洛访古游记》(1930年版)中写道,“(安阳)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之视药铺……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可见,安阳当地将甲骨当作龙骨销售,已有一段历史,而且交易者对于甲骨上刻画的文字,不仅不关注,反而不喜欢。截止到19世纪末期的数千年间,始终未发现关于甲骨或者甲骨文的文字记载。所以从准确地定义讲,那些早期的甲骨掘出者和交易者不能算作甲骨文的发现者。

甲骨文的由来的结论(甲骨文的发现作者)(2)

  那么,甲骨文究竟是在什么时间,由何人发现,于此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其一是王懿荣发现说

  被誉为甲骨文著录第一人刘鹗在其《铁云藏龟自序》中道:“(甲骨)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疑原文笔误,实为己亥),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憙,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罗振玉在其《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道:“光绪己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據见。翌年‘拳匪’起京师,文敏殉国难,所藏悉归丹徒刘氏。” 甲骨文早期研究的学者王国维、明义士等人在各自的文章中皆认可王懿荣于己亥(公元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

  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光绪六年进士,曾为翰林编修、国子监祭酒。

  据记载,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与翁同龢、徐郙、潘祖荫、吴大澄、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流密切。从王懿荣的学术经历和社会交往,后人以为由他发现甲骨文的说法较为可信。

  在甲骨文学术界,除了王懿荣发现说以外,还存在另外两种观点,虽然从者不多,但也有值得参考的价值。其一是王襄、孟定生发现说。

  王襄(1876-1965)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他在其《题易穞园殷契拓册》(1935)中说:“当发现之时,村民收落花生果,偶于土中检之,不知其贵也。范贾售古器物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冬十月也。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板。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后又在其文章《簠室殷契》中谈到此事,“孟氏与襄皆寒士,各就力所能者,收之而已。”“所余之骨版,据云尽售诸王廉生(懿荣),得价三千金,言之色喜。”

  按照王襄先生的描述,他在“戊戌冬十月”(1898年11月)听说龟板,真正见到是在“翌年秋”(1899年7-9月)。据他说,要早于王懿荣,但仅是他一面之词。《簠室殷契》一书是王襄后人于1982年将其遗作发表,距王襄离世已17年,文中的叙述没有其他数据予以佐证,准确性待考。“孟氏与襄皆寒士,各就力所能者,收之而已。”与“得价三千金,言之色喜……”前后表述不尽合理,所以王襄发现说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

  另有一说法,甲骨文是1894年由画家胡石查发现。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蒋玄佁。他在《1894年发现之龟甲兽骨文字》一文中,描述了他曾购得一书《殷甲骨文册》,书中裱贴甲骨文拓本32片,拓本前有一纸,写有“曩于甲午岁,胡石查先生来京,时相晤谈,曾以碎龟板文字拓本见惠……”一段文字。蒋氏于1950年购得此册,推算上一个甲午应为1894年。故蒋氏认定,胡石查于1894年已发现甲骨文。关于此说法,王宇信、胡厚宣等学者都予以驳斥。他们从同期的相关资料查询,尚未发现对此说法的佐证。

  截至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甲骨文是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近20余年来,各地学会、研究会举办的与甲骨文发现相关的纪念活动皆以1899年为起始年。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了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从国家层面确立了甲骨文的发现时间为1899年。

甲骨文的由来的结论(甲骨文的发现作者)(3)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京师甲骨书艺专业委员会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京师甲骨书艺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由一批致力于研究传播甲骨文书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和爱好者组成。在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关心下,依托于原辅仁大学校友会甲骨文书法研究室、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逐步形成了以挖掘、整理、研究、升华甲骨文书法艺术为己任的民间书艺群体。委员会聘请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社科院历史所学部委员宋镇豪,社科院历史所杨升南研究员,社科院考古所刘一曼研究员,曹定云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葛英会敎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秦永龙敎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天树等专家学者为顾问。委员会在创始人贾书晟教授、李颖伯教授、张绍纯先生、现任主任乔雁群博士等先生的带领下,长期以来始终如一地开展甲骨文书法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参与了第一届华夏情甲骨文书法篆刻国际大展及研讨会(2005,汤阴)、纪念YH127坑甲骨室内发掘7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6,南京)、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烟台)、“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2011,瑞安)、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2013,杭州)、纪念孙诒让《契文举例》问世110周年国际甲骨文书法艺术大会(2014,瑞安)、“万世师表”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展(2016,上海)、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2019,安阳)等一系列全国及国际性甲骨文学术研讨与作品展览会。在多年专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2005年4月启功先生策划,委员会专家贾书晟、张鸿宾两位先生编着的《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论及了对甲骨文书法的认识问题,是我国第一本论述甲骨文书法的教材。2017年10月,由委员会专家贾书晟教授主编、委员会同仁合力编着的《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三卷本)》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将甲骨学界在甲骨文断代分期分类分组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到甲骨文书法的教学和创作当中,对甲骨卜辞七个大的类组书法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甲骨文书法领域首开先河。为宣传、普及、传播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委员会充分利用所主管的公众号《京师甲骨园地》,定期发布有关甲骨文书法及甲骨学研究的最新信息,包括甲骨文用字规范、学习心得、甲骨文书法作品等相关文章。同时面向社会以网络、现场报告等各种形式开展“甲骨文书法入校园”、“甲骨文书法进社区”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促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传播和弘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推荐:李洪奇

编辑:乐在其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