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

今天是10月17日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佳节

重阳节又称

“重九节”“晒秋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2)

你知道九月九日

为何叫“重阳”?

↓↓↓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

称为“重九”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故又称为“重阳”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3)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

也被赋予了

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之意

寄托了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战国(楚)屈原《离骚》

战国时,已有类似重阳节

饮菊花酒的风俗

可见早在战国时期

人们就对重阳节较为重视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4)

汉代时,《京西杂记》

记载了重阳节的求寿之俗

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

云令人长寿。

到了唐代,重阳节

才被认定为正式节日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5)

明代,九月重阳

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贺

不仅如此,重阳节时

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

以畅秋志

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1989年,重阳节

被正式定名为“敬老节”

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6)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

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为老年节

重阳佳节

不少人会选择

与家人一起“踏秋”

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

了解一下↓↓↓

登高“辞青”

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

此时出游登高

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强健体魄

还有助于加强新陈代谢

需要注意的是

重阳节已经接近深秋

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凋零

与阳春三月的“踏青”恰好对应

此时登高游览,被称作“辞青”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7)

赏菊,饮菊花酒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重阳节前后

是观赏菊景的大好时机

菊花象征着长寿

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

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它不仅可以明目

还具有补肝气、安肠胃等功效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8)

佩戴茱萸

自唐代起

人们就认为在重阳节

佩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将茱萸戴在手臂上

磨碎放在香袋里或插在头上

用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茱萸香味浓

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还能消积食、治寒热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9)

吃重阳糕:步步登高

重阳糕,古时称“饵”

一般由稻米粉或粟米粉蒸成

制法因地而异

有时会用枣、栗、杏仁等点缀

显得丰富多彩

因而又称“花糕”

糕与“高”谐音

作为节日食品 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0)

秋高气爽,气温渐凉

在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之余

也应在季节交替时

注意防寒保暖

重阳佳节,这样养生↓

防秋燥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对于免疫力不强的老人来说,更应多加注意。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1)

应对秋燥,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除此之外,秋季多喝粥不仅可以减轻胃肠负担,也易于人体消化。

避风而卧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夜晚入睡时,一定要避风而卧,以免受到寒风侵袭。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2)

此外,秋季气候干燥、风力大,汗液蒸发快,容易使人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裂等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

起居有常,心情开朗

重阳佳节,恰逢季节交替。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状态,最好不要打破已有的生活习惯。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3)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触景生情,导致忧郁、烦躁。老年人情绪不畅,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为此,子女们应抽空多陪长辈聊聊天。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愿岁月伴你安康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4)

九九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简介(九九重阳节聊聊家乡习俗)(15)

编辑:戈婧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