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受待见(孔子为什么犹如)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新郑市附近。由于路途颠簸竟与弟子们走散了,子贡在找寻的过程中听到看门的说:“东门有个像你说的这般模样的人,看起来失魂落魄,衣不遮体,犹若丧家之犬”。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受待见(孔子为什么犹如)(1)

至圣先师

为什么把那么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圣人看成是“丧家之犬呢”?是看门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还是对孔圣人的瞧不起呢?以当时孔子周游列国的现状来看,被人瞧不起也是正常的,毕竟在长途跋涉,衣食得不到保证,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屡次碰壁的情况下,通过外在的表现,都会让人感觉到其失魂落魄的样子。

但仅从外在的表现说孔子周游列国“犹如丧家之犬”绝对是武断的,也是非常主观的思想。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开始从鲁国出发,拉开了其周游列国十几年的帷幕。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受待见(孔子为什么犹如)(2)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其目的何在?

我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浅析一下:

政治方面孔子出生于春秋末年鲁国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所以光宗耀祖,恢复家族的荣光一定是孔子从小就具备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来源。公元前500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一职,够牛叉的吧!但当时鲁国的“三恒”之一,季氏对孔子不太感冒,二者政见有很大分歧。由于得罪权贵,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

离开鲁国,去哪里?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经过思考之后,孔子及其弟子舍近求远,不去齐国而去了稍远的卫国。为什么不去强大的齐国呢?

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时期,由于专心政事,为官清廉,成绩出色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而这却招致了邻国齐国的嫉妒。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谈到了齐国人对于孔子为鲁国谋政的担心:“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在这样的忧虑和担心之下,齐国设计离间孔子和季氏的关系,使孔子在鲁国政治生存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

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曲阜去了卫国,也就是今天河南濮阳附近,由于卫灵公对其有疑心,孔子不得已离开卫国,准备往南去陈国的宛丘,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顺便说一下,周口是我的老家!淮阳的弦歌台就是孔子曾经讲学的地方,也是当时陈蔡两国给予孔子及其弟子的“绝粮地”。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受待见(孔子为什么犹如)(3)

淮阳弦歌台

由于途中不顺,经弟子们的奋力保护,再次返回卫国。到达卫国后,仍不被卫灵公所重用,无奈之下在卫国度过了三年时光,离开卫国后,孔子经曹国到了宋国,由于宋国的司马氏对其不感冒,试图加害,孔子便逃到了陈国。在陈国待了三年,处在动荡不安的陈国没有给孔子实现理想的机会。第三年的时候,恰好楚昭王来聘,孔子便动了去楚国的念头。由于去出国要经过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虽不重用孔子但却嫉妒孔子的才能,害怕孔子一旦被楚国重用,强大的楚国对其构成的威胁更大。所以,孔子去楚国的途中遭至陈蔡的加害,这就是历史上的“陈蔡之厄”的典故。后在楚王干预之下才顺利到达楚国!但一生十几年颠沛流离的日子同样没有让孔子一行得到幸福的归宿,楚国的贵族对其仍抱有猜疑之心,孔子的政治抱负又破产了。

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子离开楚国第三次去了卫国。也许是孔子对卫国的一往情深感动了卫国国君,孔子在第三次入卫的时间里得到了重用。但此时的孔子一是年事已高的老者了!

公元前484年,由于其弟子冉求在齐鲁之战中立了战功,被归功于孔子的教导,鲁国执政者季桓子把孔子召回。至此,孔子才结束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足见,十四年的时间去了那么多国家,但却由于其政治思想的理想化色彩而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归根结底是孔子思想不能迎合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求罢了!

经济方面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私田开辟的越来越多,各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的合法化,奴隶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开始走向了解体。各诸侯国在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前不得不考虑哪一家的思想是可以“炒短线”的,而儒家减轻对人民的剥削思想已明显不合时宜,所以在面对现实和理想之间进行抉择,各诸侯国国君抛弃孔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受待见(孔子为什么犹如)(4)

铁犁牛耕图

思想方面孔子一直打着“克己复礼”的旗号,试图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这在当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年代,简直是阻碍个别诸侯国国君相当天子的梦想,又由于当时法家思想主张改革,与时俱进而不保守的特点,能满足各诸侯国国君变法图强的现实需要。孔子的固守传统观念就显得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在后来的李悝,吴起,商鞅变法中恰恰印证了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在那个群雄逐鹿中原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不受待见(孔子为什么犹如)(5)

商鞅变法

--------------------------------------

我是【风趣的历史微声】,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我的账号;原创不易,你的点赞、分享、收藏、转发和评论都是对我的莫大鼓励,谢谢!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